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寵物

養魚也能走紅靠的是知識與興趣的「流量」

2023-12-15寵物

□嚴奇

據【揚子晚報】12月15日報道,近日,海洋科普博主「養真魚的張宜良」在青島市自媒體生態大會分享的成長故事,吸引了眾人的關註。今年3月,他用於畢業課題研究的120條斑馬魚最終存活下24條,但全是雄魚,打亂了繼續繁殖的研究節奏。他把這件事拍成系列視訊短視訊平台,沒想到獲得了近2億的播放量。

對此,恐怕有不少旁觀者難以理解。畢竟「養魚」屬於大眾化的農業生產活動,怎會「登堂入室」,引發海量關註?要知道,高材生養魚可不是僅僅是買魚缸、勤換水、撒飼料那麽簡單。其中關於飼料調比、水質監測、顯微鏡觀察等等步驟,也蘊含了大量知識內容。而研究節奏被打亂的戲劇化情節,無疑能激起不少大學學子與養殖業者的共鳴,流量由此而生。

古詩雲:「道侶憐栽藥,高人笑養魚。優遊隨本性,甘被棄慵疏。」其實,養魚也養性,從古至今,各個年齡段都不乏愛好賞魚之人。走進行動網際網路時代,「雲養魚」也成了一項熱門標簽,閃亮於各大平台。不難看出,熱衷賞魚養魚的背後,則是廣大網友期待遠離社會喧囂,回歸田園生活,專註於學習和專註於興趣的現實期待。還有什麽比自學中挖掘樂趣,更能鼓勵學術鉆研的呢?

自張宜良走紅的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科普活動若要深入網路時代,除了需要由衷地喜愛科普,還要切合網路傳播的特點,橋接科學研究與熱點話題,用網路青年熱衷的話題與語言,創作優質內容,自「反差萌」中催化觀眾深入了解的興趣,成為興趣分發的主流。科普工作得從被動等待觀眾關註,轉向主動邀請觀眾學習。也只有讓觀眾看得到、記得住,科普才能產生現實價值。

科學需要調查和研究的過程,科普也需要觀察和理解的步驟。普及科學研究成果,若局限於單向灌輸,恐怕難以得到廣大網友的青睞。與內容創作者共享克服重重困難,取得試驗成功的成就感,即便遠端賞魚,觀眾們也可在一期又一期的科普介紹視訊中找到觀魚的樂趣。回頭看,網友們既能觀察到斑馬魚的成長,也能感受到張宜良的進步,跟蹤觀賞帶動流量的積累與擴散。

面向未來,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學子與高校教授加入「科普大軍」中,將自己的研究過程與網路科普融合成各類視聽產品,與網友共享快樂,為大眾帶來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