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為什麽只對人喵喵叫
一天疲憊的打工結束,你前腳剛踏進家門,貓主子就立刻撲向你,一邊用爪子拍你一邊「喵喵」叫。你自動轉譯了貓語「鏟屎的,我餓了」,開始準備貓糧。
你邊開啟罐頭邊尋思:為什麽貓咪一見到人,就會「喵喵」叫個不停?
其實,剛出生就能發聲的小貓,也會透過「喵喵」叫與貓媽媽進行交流, 但長大成人後的貓咪,卻很少對同類「喵喵」叫[1][2]。 大多數時候,它們的溝通依賴於視覺、觸覺和嗅覺訊號[2]。
想和朋友聚會時,貓咪會留下尿液或糞便標記,告訴對方「我在這裏」;當朋友出現時,貓咪就擡起尾巴向上,把耳朵向前轉動,傳達友好訊號;打算進一步親密時,它們還會邀請同伴幫助清潔自己的臉、脖子和耳朵[3]。
可面對人類時,無論大貓小貓,都搖身一變成為「喵喵」叫制造機, 圍繞在你身邊,「喵喵」長、「喵喵」短。南韓科學家們就曾對比了家貓在面對陌生人、大玩偶靠近等5個不同情境下的反應,結果發現,它們只有在人靠近時才會「喵喵」叫[5]。
「喵喵」叫憑借什麽過人之處,成為了貓咪與人類的交流密碼?
貓咪會透過探索如何操縱周圍的環境,來得到它們想要的東西。在人類附近生活了近一萬年的貓咪觀察到,捕捉氣味的能力不到自己五分之一的人類[2],卻對聲音的反應很敏銳,連剛出生的嬰兒都能分辨語調的高低變化[6]。所以先哲貓決定,與其黏著人類,費勁學習眼神交流,不如用聲音來拿捏人類。
透過試驗各種聲音模式, 貓咪發現音調更高、更短促的「喵喵」聲,似乎能讓人類覺得沒有威脅性,輕易就能吸引人類註意[7]。
一項英美聯合研究發現,在向人類索取食物時,貓咪會在饑餓時發出的「呼嚕呼嚕」聲裏加入「喵喵」叫[2]。 「喵喵」比「呼嚕呼嚕」的音調高了近14倍,與嬰兒哭泣的聲音訊率非常相似,直擊人類的育兒本能[2][8]。 即使是不養貓的你,也會在一聲聲帶著懇求和撒嬌意味的「喵喵」叫中「警鈴大作」,下意識模仿逗小孩兒的方式,拿起逗貓棒或拋接球討貓咪歡心,生怕委屈了它。
而當小貓蹲在貓碗旁邊「喵喵」叫你時,你還會邊準備貓糧,邊寵溺地和它說話。一項澳洲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寵物導向的語言(pet-directed speech PDS)和嬰兒導向的語言(infant-directed speech IDS)非常相似, 和貓咪說話的你,如同新手媽媽在哄小寶寶,音高更高,句子更短,喜歡重復同樣的詞語, 和成年人的說話風格完全不同[9][10]。
在你的養娃模式下,貓咪對你的依賴從小持續到大,充滿「小心機」的「喵喵」叫也越來越有針對性。
在一項分析貓與人類交流行為的研究中,近八成的貓都表現出對主人和物品之間的觀察,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根據主人的不同反應改變自己的行為[12]。一開始,你家貓咪可能隨機「喵喵」,隨著與你相處時間和場景的增多,它默默記下了每一次得到你回應的「喵喵」特性, 並透過「喵喵」叫聲調和持續時間的變化來表達自己的各種需求[13]。
瑞典科學家采集了58只貓在門或窗前等待、索取或接受食物等六種日常生活場景裏發出的「喵喵」叫,結果發現,貓在歡迎主人回家、和人玩耍的時候,叫聲上揚且短促;但當它們被放入貓包去看醫生時,就會降低音調、拖長聲音來表達不滿[14][15]。
而你與貓咪也在持續的互動中逐漸形成默契, 發展出一套獨一無二的「喵喵」叫溝通模式[2]。 比如,貓咪趴在你的膝蓋上,發出一聲夾著顫音的喵,你就會主動摸摸它的肚皮;你邊吃薯片邊看劇時,貓咪跳上沙發興奮地喵喵兩聲,你就知趣地掏出貓咪零食邀請它一起追劇。
不過,「寶想要,寶得到」的「喵喵」技能,並不是所有貓都能擁有。 鮮少與人類社會接觸的野貓,「喵喵」叫的頻率會隨著它們長大逐漸減少[1][13]。 而一直被你以養娃模式「供奉」著的貓主子,即使年紀大了有些健忘,卻依然會對著你「喵喵」撒嬌。
表面高冷的貓主子,其實一直在默默努力給你專屬寵愛,你的有求必應,就是它們最大的動力。畢竟人類嘛,努力就是為了讓貓過上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