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2023年家中的一個變化,就是養了一只奶牛貓,到今天,它正好一周歲。當初它的媽媽一直光顧我家陽台,撒嬌賣萌,於是老婆就在陽台上擺了個貓窩,還放了一些貓糧。
就在去年的冬天,貓媽媽在陽台上的貓窩裏生下了這只小貓。從最初只有巴掌大小,一點點睜開眼睛,開始能在陽台上四處轉悠了。長到一個多月,在一個晚上被貓媽媽帶走了,原本以為就此別過,各自安好。不承想這小貓仔倒是認路,自己又爬回了陽台上,也是各種撒嬌賣萌,讓人心生憐憫,一來二去,最後還是收留了它。因為一身咖啡夾雜白色的毛,平時聚起來就像一個團子,於是取名「豆沙糯米團」,簡稱「丁團」。
想來,丁團到了家裏也是十月有余,從最初也就一只大老鼠的個頭長成了十斤重的大貓,每天好吃好喝,如果誰有貓條給它,一定會激動得一塌糊塗——於是對於「坐下」、「舉手」的指令也都能夠理解,只要有貓條就行。
家中多了小貓,有些習慣就得開始改變。原本東西喜歡隨手一丟,如今就得特別註意,否則隨手的物品就會變成丁團的玩具……這是在被它撕掉了幾份檔、搞壞了數個用品之後才養成的習慣;隨手關門也變成了一種必須,否則身手矯健的丁團要是進了沒人的房間,一定會搞得天翻地覆;做飯如果要先上菜,記得先把丁團關上一會兒,吃完飯也要先把盤子和剩菜從桌上端走,因為丁團這個充滿好奇心的饞鬼總會過來「檢查」,還是小心為妙。
來到家中的丁團,每天都要巡視它的「領地」,在桌角、櫃子邊上蹭上一遍,留下氣味。原來晚上睡覺時候會把它放在客廳,關上臥室的門,結果每天六點半多,它都會來敲門;後來索性給它留個門,於是早上它就會上床蹦跶,生物鐘還是非常準的。平日裏,時而高冷,對誰都愛答不理;時而又會上來貼貼,一副諂媚的模樣。當然,後面那種情況大抵出現在貓碗裏糧食不多的時候,又或者聞到了你手中開封的貓條香味。
在家待久了的丁團,對一切都已經熟悉,時不時會在有限的空間裏跑酷,從地上到沙發再到桌上和架子上,甚是活潑,大概也是它的自我訓練吧,家中有人的時候它會跑,沒人的時候也會跑,結果自然是造成了不少的破壞——把沙發上的玩偶搞到地上,把架子上的手辦摔下來,至於打碎的杯子碗碟自然不少。如果被抓住,當然少不了批評教育,這時候,丁團就會露出一臉無辜的表情,好像一切與它無關。
而當離開了家中熟悉的環境,丁團就成了慫包一個,想帶它出去走走,結果就抱著人不放。倘若家中來了客人,丁團大抵也會主動躲起來,一般就縮在桌子底下,假裝人們看不見它。
想來,養貓的過程,是一個彼此馴化的過程——貓咪開始熟悉你的生活習慣,你也要為了貓咪而改變自己的習慣。改變的動力來自生命之間的彼此呼應——覺得不舒服不開心,丁團會叫會打會逃避;覺得安全舒服放松時,丁團會窩在你身邊,放心的讓你擼毛,發出咕嚕嚕的聲音……正是在這種陪伴的過程裏,有了彼此的呼應,就有了共同的美好時光。
生活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系列關系的構建。其中,有一種關系是陪伴,這是在養了丁團之後尤其明顯的感受。陪伴是彼此接納、互相馴化,是提升自己的感覺和感知。小貓不會說話,但它的眼神和表情裏,藏著太多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