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寵物

以前老北京人養黃雀,到底有多少講究?現在還有人願意養黃雀嗎?

2024-06-06寵物

過去的北京,養黃雀可以說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 這種小小的羽毛生物,曾經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那時的紈絝子弟和退休老人,都會視養黃雀為一種雅興和樂趣。他們不僅喜歡欣賞黃雀活潑可愛的模樣,更是將養護黃雀當成一門高雅的藝術在鉆研。

圍繞著如何選購、飼養和調教黃雀, 老北京人可謂是講究得很 。現在這些傳統文化風俗已經漸漸沒落,人們對養黃雀的愛好也隨之減弱,但回顧這段別具一格的歷史,還是讓人感慨萬千。

黃就黃,雀就雀,黃雀顧名思義就是身著金黃色羽毛的一種小鳥。 它們身材嬌小玲瓏,全身羽毛整潔有致,間雜著點點黑色斑點,格外生動有趣。雄鳥和雌鳥在外表上也有所區別,雄鳥頭頂有黑羽,雌鳥則為灰綠色斑紋,十分好辨。

黃雀屬於群居性鳥類,在非繁殖季節常結夥而行,繁殖時節才會成對單獨活動。它們生活在林木環境中,飲食以嫩芽、昆蟲和漿果為主,每年能產2窩,每窩4-6枚卵。除了活潑可愛的外表,黃雀清脆悅耳的鳴囀聲也是它們被人喜愛的重要原因。

正是這種小小的生靈,竟然曾成為老北京人最為鐘情的"寵物"之一。人們在閑暇時光裏,最喜歡提著鳥籠在街頭遛鳥。有時還會三五成群,邊遛鳥邊交流養鳥心得。不過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養鳥人",對於選購、飼養、調教黃雀等環節都有一番嚴格的講究。

首先在選購上,北京人都很挑剔。 他們會細細打量黃雀的外形,看它的羽毛是否光澤盈盈、眼神是否有神、步伐是否矯健有力。在他們看來,一只品相優秀的黃雀才配得上被人飼養。不僅如此,他們還會仔細聆聽黃雀的鳴囀聲,判斷它的唱功是否了得。只有長相出眾、歌喉動人的黃雀,才算是上品。

其次在飼養方面,老北京人也是講究得很。 他們會精心準備各種食物,包括種子、果實和昆蟲等,確保黃雀能獲得營養均衡的飲食。當時有些富貴人家為了讓籠中黃雀吃得好,每月甚至要花費十幾兩的銀子,這筆錢可以養一個傭人了。他們還會格外重視鳥籠的衛生,保證給黃雀一個整潔舒適的棲息環境。

最為講究的,當屬對黃雀的調教環節了。 老北京人養黃雀,自然不只是把它關在籠子裏欣賞而已,他們還希望黃雀能學會各種動聽的鳴囀聲。為此,他們會耐心播放其他鳥兒的囀聲給黃雀聽,親自模仿這些聲音示範給黃雀學習,並以食物等獎勵不斷鼓勵黃雀的模仿嘗試。如果黃雀有出色的表現,主人們也會格外嘉獎誇贊。

不過調教黃雀除了耐心,還需要相當的智慧。 很多人不知道,那時的北京人是有意識地控制黃雀接觸其他鳥兒的叫聲的。他們生怕自家黃雀的唱腔被"汙染",就不會教出純正動人的鳴唱來。

比如在茶館裏,是有嚴格規矩的:黃雀只能擺在桌上,而畫眉鳥則要掛在廊上,百靈鳥在屋裏。這就是為了防止不同鳥兒之間互相"學唱"。可見,調教黃雀不單單需要耐心,還需要相當的智慧和用心。

如此看來,過去的老北京人對於養黃雀確實是講究得很。可以說,這已不只是一種生活愛好,更是一種文化內涵十足的藝術活動了。除了欣賞黃雀可愛的外表,他們更熱衷於鑒賞黃雀悅耳動人的囀聲。

為此,他們精心調教培養,精挑細選,只為了能聆聽到最動聽純正的鳥鳴。在一定程度上,這種養黃雀的愛好也成為了一種階層象征,能充分展示主人的品味和生活修養。

那麽現在,隨著時代的變遷,北京這一古老的養黃雀文化還留存著嗎?

答案是微乎其微了。由於城市化行程加快、人類過度開發自然等原因,如今黃雀在北京已經非常難見。它們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族群數量驟減。同時,為了保護野生動物,也出台了相關法規,禁止或嚴格限制了人們私自飼養黃雀等行為。

不過也不是說現在完全看不到有人養黃雀了。仍有一些鐘情於傳統文化的北京人,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前提下,會飼養少量的黃雀。但他們的目的已經不同於從前那種追求雅趣或者闊綽生活的初衷了。如今摯愛養黃雀的人,更多是出於對這種傳統文化的熱衷和懷舊情節。他們希望能為這種古老的養鳥習俗保留最後的一點火種。

不過整體而言,隨著時代變遷和環境惡化,那種純粹追求藝術化、極盡講究之能事的養黃雀文化,在當代北京已經式微太多。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已然轉變,黃雀也不再只是供人駐足欣賞和調教的單純寵物,它們代表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如何維護黃雀等野生動物的生存權益,才應該成為我們現在更應思考的問題。

過去老北京人養黃雀的講究確實很多,包括挑選品相、註重飼養、細致調教等等。他們將這一愛好發揚光大,幾乎成就了一種文化符號。但如今這種純粹的雅興和追求已經漸漸失傳,人們對於黃雀更多的是呼籲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

也許未來有一天,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下,養黃雀的文化能獲得一定程度的傳承和發揚,但已不可能還原老北京那種講究到了木已成虛的地步。倒不如期望人類能從中汲取生態保護的智慧,給予黃雀以及所有動植物美好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