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位

「小」模型大野心,手機廠商「卷」向端側

2024-10-12數位
2024下半年,智慧型手機廠商繼續加碼AI大模型。
10月10日,在2024 vivo開發者大會上,vivo釋出全新AI戰略「藍心智慧」,據介紹,「藍心智慧」是將大模型技術與手機作業系統融合的個人智慧。
隨著AI大模型走向「輕量化」,端側大模型進入手機成為可能。同時,多家智慧型手機廠商深度布局包括語言、語音、影像、端側、多模態大模型在內的全模態矩陣,以在意圖理解和人機互動方面實作升級。
當AI大模型與手機的結合進入「狂飆」時代,大模型小型化背後,體積、算力、效能等問題如何解?AI大模型進入手機,能否吸引使用者,進而拉動銷量?除手機外,AI也卷向智慧眼鏡等新終端,能否帶給使用者新的體驗?
端側大模型進手機,前景和挑戰並存
此次大會上,vivo推出全新的30億參數端側大模型3B,據悉,該模型在通話總結、文件概要、意圖理解、本地知識圖譜等功能方面實作了端側執行。
然而,大模型小型化,前景無限的同時,挑戰並存。
端側不同於雲側,手機上有限的算力決定了端側模型不能過大,但小參數的模型在能力上又受到局限。因此,如何平衡記憶體、出詞速度、功耗和模型效果之間的關系,就成了執行手機端大模型需要突破的瓶頸。
除了要選擇合適的模型參數量級,由於手機記憶體的限制,手機想要落地大模型,還需要對大模型做壓縮處理,透過減少模型體積及運算時的跡象量,做到「輕量化」。為了解決大模型壓縮帶來的精度損失,還需透過量化感知訓練和量化蒸餾技術進行精度恢復。
在解決方案上,vivo選擇了30億參數量級的端側大模型,並透過模型壓縮和精度恢復,打破了「模型小、能力強、功耗低」的「不可能三角」問題。
2024年以來,讓AI大模型落地手機端已成為行業共識,包括蘋果、三星、華為、小米、oppo、vivo在內的國內外手機廠商均在該領域有所布局。
榮耀CEO趙明曾直言,「今天大模型是誰都不可能錯過的,手機廠商、互聯網公司都不會錯過。」今年年初,榮耀推出MagicOS 8.0作業系統,這一系統內建了榮耀自研70億參數端側AI大模型,能以意圖辨識方式與使用者進行互動。
除此之外,其他廠商如小米釋出搭載了號稱「第一個AI大模型計算攝影平台」的小米14Ultra系列手機;OPPO提出今年讓約5000萬使用者手機搭載AI功能。
國際市場方面,今年6月,蘋果釋出Apple Intelligence引發關註,Apple Intelligence基於本地端30億參數級的小模型以及外掛大模型GPT-4o,業內認為這有利於進一步引爆AI手機市場熱情。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表示,在智慧型手機傳統硬體創新趨緩的背景下,由AI帶來的軟硬體升級趨勢有望成為下一輪智慧型手機創新的原動力,預估3年維度下百億參數內的大模型落地智慧型手機的滲透率有望超過40%。
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師林芝接受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手機廠商來說,端測大模型的優勢之一還在於擁有大量使用者可以測試和互動,讓自身大模型融入終端和作業系統,即時獲取更多的使用者數據,使AI體驗不斷最佳化。
「更懂你」的AI大模型,分析師:拉動手機銷量有限
從單一模態到多模態,從語意理解到情感理解,從被動回復到主動服務,過去一年,包括語言、語音、影像、多模態大模型在內的全模態大模型在手機端實作了諸多升級。
今年的開發者大會上,vivo釋出了全新自研藍心大模型矩陣。其中,語言大模型上重點最佳化了意圖理解與分發和任務規劃能力,語音大模型支持6種方言,還可為視障使用者提供視覺輔助。
「以前的手機只能夠接受它與物件互動的指令,但卻無法理解背後的真正的意義。也就是說,它能執行,卻不懂你。」對於大模型時代到來前的手機,vivo副總裁、AI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如是說。
而在AI多模態大模型的加持下,手機可同時具備在文字、語音、影像乃至行為上的意圖理解和生成能力。
通訊行業資深分析師馬繼華則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人工智慧對於手機終端會有深刻影響,甚至可能顛覆傳統的應用程式使用商業模式,AI大模型的加持,使得生成式AI有可能推動智慧型手機成為個人助理,也在改變手機硬體本身,每個智慧型手機廠商都不想錯失發展機遇。
AI大模型深度賦能智慧型手機,能否帶動銷量?西南證券研報認為,AI時代下,模型的端側意義在於賦能手機系統和套用互動的系統級AI,其帶來的互動體驗將成為影響使用者換機的核心。
數據公司Counterpoint預測,到2027年,生成式AI智慧型手機將占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市場的40%以上,保有量將超過10億部。
但馬繼華指出,智慧型手機端側AI還沒有顯示出特殊的使用者必需的能力,並非每個使用者的必需品,對銷售拉動有限。
通訊行業分析師付亮認為,AI大模型的落地一定程度上會帶動頭部手機銷售,但對於主流的中低端使用者來說,為了大模型而換機的熱情不會太高。付亮指出,目前AI大模型在手機中的差異化還不足,未來不同的智慧型手機廠商憑借對智慧化需求的不同理解,手機也將會被賦予不同的特征。
AI卷向智慧眼鏡,更多智慧終端有待開發
在大會上,周圍還提及,希望透過開放合作,與硬體的開發者透過共同探索藍河作業系統 2 和藍河大模型,使其更好地搭載在智慧眼鏡、機器人以及更多的AI裝置上。
當前,多家廠商已開始角逐AI眼鏡市場,並推出相應產品。
近期,Meta與雷朋合作推出的Ray-Ban Meta智慧眼鏡再次升級,據悉,該智慧眼鏡可以實作視訊分析,該功能可將連續影像流傳輸至Meta的多模態AI模型進行分析。據相關機構統計,截至2024年5月,Ray-Ban Meta智慧眼鏡的全球銷量已突破100萬台。
在國內,華為推出的智慧眼鏡2搭載了華為HarmonyOS 4作業系統,並已接入華為盤古AI大模型。而星際魅族釋出的StarV Air2具備語音AI互動等功能。
智慧眼鏡的強勢崛起體現在了市場銷量上。IDC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AR眼鏡銷量為48萬台,智慧眼鏡銷量為101萬台。2024年一季度全球AR眼鏡出貨量為10萬台,同比增長56%;智慧眼鏡出貨量為26萬台,同比增長217%。
有研究報告指出,AI在積極部署AI套用的同時,也在探索AI新終端載體,相比傳統眼鏡智慧穿戴產品,AI智慧眼鏡具備資訊獲取和互動的便捷性。AI+AR眼鏡作為下一代通用計算終端,有望帶來更廣泛的套用場景。除此之外,PC、耳機、音響、機器人等終端,也將是科技企業未來布局的重點。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韋博雅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