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位

為什麽鍵盤有一橫排0~9數位按鍵,又特意做了一個NumPad區域?

2024-01-07數位

筆點酷玩每日答疑,今天回答網友提問【鍵盤既然已經有了1-9數位鍵,那為何還要有NumPad區域?】原題截圖和描述如下,這篇小文我來答疑解惑。

NumPad的前三個字母是「數位」(number)的英文縮寫,這個小鍵盤區域一開始就是為了數位而設——獨立出來的數位按鍵,明顯可以大幅提高集中輸入數位和進行運算操作的效率,以至於有人會專門買一個獨立小鍵盤,配合沒有NumPad區的筆記本或者非100%配列鍵盤組合使用。

不過,這個小鍵盤區域誕生較晚,大概40年前才逐漸成為鍵盤標配,在此之前,鍵盤的布局都以QWERTY主功能鍵區為主,即26個英文字母和頂上一排數位鍵加少許功能鍵(不包括F1~F12那一排)。

QWERTY布局早在1874年就已大規模套用,至今已經150歲了,甚至比1946年誕生的世界第一台電腦ENIAC還要早上70多年。

1874年的QWERTY布局並沒有用在鍵盤上,而是作為打字機的按鍵布局得到正式商用。同一時期,也有其他鍵盤布局方案,比如1917年的JCUKEN布局、1936年的Dvorak布局等等,然而QWERTY先入為主帶來的輸入慣性過大,那些「更高效的」布局方案全數敗北,最終QWERTY延續至今,成為絕大多數電腦鍵盤通用的主要按鍵布局。

以最早商用的個人電腦為例:無論是蘋果1977年釋出的首台帶有鍵盤的Apple II型電腦,還是IBM於1981年推出的首台PC——IBM5150,都繼承了QWERTY布局(但兩台電腦的鍵盤按鍵數量和鍵位有差異)。它們的1~9、0數位鍵都位於QWERTY主鍵區的上邊一排,可以透過換擋來打出特殊字元和標點,與現在的鍵盤基本一致。

然而這一橫排的數位按鍵距離略遠,雙手擊打也沒那麽順暢。如果單獨設計一個小鍵盤區,可以讓右手單手快速、高效、低誤觸地輸入數位,像操控小算盤一樣盲打,是不是更好用呀?

於是最初的鍵盤布局演化,便是在字母數位的主控區外(右側),附加一個額外的「九宮格式」數位小鍵盤區;為了「鍵」盡其用,還在周圍附帶加減乘除和回車,並可透過NumLock來將一些數位鍵切換為上下左右方向鍵、上翻頁、下翻頁、Home、End、Insert、Delete等功能鍵。這樣一來,就有了現在的獨立NumPad區。

由於NumLock切換到數位功能時,方向翻頁等功能鍵會暫時失效,於是又將整合在NumPad上的方向鍵、翻頁鍵、Home、End、Insert、Delete「二次獨立」,安置在NumPad與主鍵區之間,就演變成了如今常見的104/108鍵(100%配列)布局標配。

隨著時間推移,鍵盤布局還在演化。比如砍掉NumPad,整合部份功能鍵,形成低於100%的各種配列。既有應對特定使用場景、需求之意,也有迎合使用者顏值喜好之嫌。然而,附帶NumPad小鍵盤區域的100%配列依然是主流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