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位

用什麽聽音樂

2024-05-11數位

買東西的時候,最困難的部份是做決定。一個人想要學會把分析自己真正需要什麽,放置在他人說什麽好之前,需要漫長的時間。一旦學會了,做決定就不再困難。

在買器材聽音樂這件事情上,我認為雖然自己人到中年,但是我的需求更接近今天的年輕人,甚至是未來的年輕人。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沒錢沒房,租來的房子面積很小,所以不可能購買傳統的HiFi音響。個人預算,鄰居投訴和未來的搬家都有潛在問題。我沒有自己的房子,問題也是同樣,不可能在漂泊的時候帶著半貨箱音響器材走。

從個人審美上,我也不喜歡家裏有個專門的音響櫃,裏面層層疊疊放滿了黑膠機、CD機、解碼器、前端放大器、功放機的機箱,邊上還要堆滿路線和純凈電源---我一直懷疑,中年男人玩音響是一種變相的炫耀,炫耀自己的財富,自己的房子面積,炫耀自己安定下來的生活---因為擁有了這一切,所以他可以安然坐在沙發上聽音樂,而且是在他單獨的音響室裏。

這些東西對於飛行不利。

這就解釋了市場上為什麽會有那麽多耳機在銷售,似乎再開1000家公司推出5000款耳機產品,市場也能貪婪地一口吞下。人總是要聽一點音樂的,人不總是有房子的,耳機是隨身裝置,剛好滿足這一部份需求。

而且從追求音質的角度來看,把耳機升到頂,按照發燒友的術語達到「退燒」的程度,大部份都市白領以及部份學生都能做到。一部好的耳機,加上耳放,再加上一台播放器,以及所謂的高檔線材,可能加起來都不夠買一對HiFi大品牌的入門級音箱,但是音質已經非常美了。

如果退而求其次,購買無線藍芽耳機,音質上可能會下降一些,但是用起來更方便,對人的行動影響更少,而且連耳放和路線都能一並省去,完全不影響自己提桶跑路時提供背景音樂。

只是耳機對耳朵的壓力很大,尤其是長時間聽。耳機尤其是入耳式耳機對於聽力的傷害不是個猜測,而是一個醫學事實。雖然聾了對於晚年夫妻關系會有所幫助,但是同樣也不能和孫子孫女聊天,所以還是保持聽力完好為上。

把音響裝置從耳朵上拿下來,那麽接下來的選擇就是藍芽音箱了。藍芽音響大多以人員攜行式為主,為了方便外出聚會露營,有些甚至還提供了防水功能。即便不考慮外出,藍芽音箱在設計上頗用心思,作為家裏的一件擺設也很好看,尤其是中高端藍芽音響,本身就是工業精品,有些更能接近包浩斯的作品。

藍芽音響使用起來也很方便,現在藍芽協定已經升級到5.3,和手機相連能夠高速傳輸數據,讓音質逐漸接近CD音質的下限---不足夠好,但已經足夠用了。無論是單一藍芽音箱單獨播放,還是多個音響串接成為多聲道藍芽音響系統,播放、控制、連線都非常簡單,除了音箱之外沒有額外的裝置,最多有根電源線。

而且,藍芽音響已經徹底走上了另外一條音響之路。現在的藍芽音響基本上是以無縫隙接入家庭數位環境為要務,能夠語音控制,能夠接入家庭智慧中樞,只考慮串流媒體播放,只考慮Wi-Fi和藍芽傳輸,最多有個3.5mm的口方便連線電腦。也就是說,藍芽音響是純為新世代基於網路的數位生活設計的產品,這和傳統HiFi完全不同,意味著選取藍芽音響的同時,就放棄了成噸的外設。

大爺大叔玩HiFi音響,年輕人玩耳機玩藍芽音箱,這不單純因為經濟條件的差異,而是理念上的根本不同。一台家用電器能否接入網路,在一部份人那裏決定了是否要去購買使用。

也不是說有了耳機和藍芽音響,人就不需要傳統的HiFi了。只不過今天人們的需求可能和前人又有些不同,比如說房子小是個實際存在的問題,所以大型書架音箱,落地式音箱就不再進入考慮範圍。迷你音箱,7寸以下的書架音箱才是考慮的重點。放置的位置也不是傳統的客廳或者音響室,而是利用它們的小體積放在電腦邊上,放在桌子上,放在客廳一角。

同樣的,人們也不想再購買一堆昂貴笨重占地面積極大的外設。對於大爺和大叔而言,黑膠和CD作為音源極為重要,功放和解碼機作為核心部件極為重要。但是對於新世代而言,使用串流媒體的數位音樂替代黑膠和CD是一件不需要過多思考的事情,也就可以省下兩台價格不菲的播放器。與此同時,市場上的有源音箱也更受年輕人歡迎,因為內建電源,內建功放,可以做到隨插即用,誰去考慮什麽前後級搭配,音箱什麽功放才能推得動,推得好之類的問題?

價格也是一個問題。傳統上,買一套音箱只是花了預算的一半,還有一半需要去購買外設。為了追求所謂極致的音效,很多大爺大叔家裏的功放價格是音箱的數倍。這對於今天的人而言,是難於想象的事情。花一萬塊錢買一台電腦,難道還要再花15000塊錢買顯視器?花3萬塊錢買一台電視機,難道還要再花3萬塊錢配一套2.1音響系統?

小空間,小音箱,小動態,以及簡化執行的需求,讓HiFi變成了小音箱+小功放+mini串流媒體播放器+手機App的新組合。傳統廠商在應對這種市場需求變化上顯得非常笨拙和頑固,似乎不知道使用者真正需要什麽。不情不願推出了串流媒體播放器,但是碩大無朋,又是顯示器又是全金屬外殼,賣好幾萬一台。手機APP做得跟大便一樣,界面只適合音響工程師偵錯平衡用,正常人根本不明白使用邏輯是什麽。

反而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廠商正在這個領域內快速崛起,他們制造半本書大小的功放機,制造比Apple TV還小的串流媒體播放器,並且在第一天就支持藍芽和Wi-Fi,並且支持QQ音樂協定、Spotify Connect, TIDAL Connect, AirPlay 2, Google Chromecast Audio, Alexa music, DLNA, Roon 等等和串流媒體連線、播放、管理有關的一切,可以在一台機器上播放幾乎所有大型音樂串流媒體平台的內容。此外,還內建了解碼器提供數位解碼,對外可以接NAS擴充套件儲存空間。

再加上方便友善便利的App,只要在家裏有Wi-Fi覆蓋的地方,就能實作跨房間、跨裝置、跨儲存空間,遙控播放/切換音樂,而且在Wi-Fi下音質可以達到CD級別---這才是現代人需要的家庭音樂生活。而這樣一套極簡風格的家庭HiFi系統,總價格可能不超過5000塊錢,但是10萬塊全套的傳統HiFi音響系統卻不一定能做到。

時代變了,人們不要專門去專門的位置聽音樂,人們要利用無線讓音樂始終跟隨在自己身邊。

傳統HiFi好不好?當然很好。問題是,那不是我需要的,也不能滿足我的需求。我沒有那麽高的預算,沒有大的房間,對於音源也沒有那麽神聖的追求。從第一天開始,我就是在Winamp聽音樂,習慣了手指點幾下就要聽到我想聽的音樂。我一點不反對網易雲音樂,不反對QQ音樂,不反對Spotify,不反對Apple Music,我願意用買正版CD和黑膠的錢去買各種串流媒體會員。而且要我說的話,在Tidal上花的錢是我最滿意的一筆。

怎麽解釋這種傳承關系呢?就像是我也看音響雜誌,但我看的重點不是裏面介紹的新音箱,新功放,因為看一眼最後的價格我都覺得心驚肉跳,覺得看到了可怕的罪行。我看的是測評文章的最後那一部份,在那一部份裏所有的編輯都會介紹自己用什麽CD專輯去試音。我把CD的名字記下來,然後去串流媒體上搜尋,於是建立起一套我的串流媒體私人音樂庫,它要遠比所謂的發燒天碟和試音碟好多了。編輯們應該很生我這樣人的氣,但是我一點都不在意。

對音樂的熱愛是會傳承的,但是用什麽聽音樂,怎麽聽,大概不會是永續不變的事情,起碼在房價發生變化之前不是如此。

題圖示題:

【耳機】

創作者:

和菜頭的小肉手

AI演算法提供:

Midjourney V6

Prompt:headphone and music theme, wallpaper of iPhone 15 --v 6

槽邊往事

和菜頭 出品

請你相信我,

我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是錯的

禪定時刻

【震動】

和菜頭的小肉手

Midjourney V6

南派三叔專區

南派,這對【甜蜜的音符】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