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位

1969式甲類放大電路的無奈:深度解釋它與單端甲類音質的微妙之差

2024-06-27數位

在音響愛好者的聖地中,1969式放大電路以其獨特的設計和工作方式,以及獨特的音質魅力,一直是一個熱議的話題。這種電路雖然工作在甲類,但與單端甲類相比,它音質上卻有著微妙的差異,這究竟是為什麽呢?讓我們一起探索1969式放大電路背後的秘密。

甲類放大的極致追求

甲類放大器以其無交越失真的特性,一直被追求音質的發燒友所青睞。在甲類放大中,無論訊號的正負半周期,都有電流流過輸出裝置,這保證了訊號的完整性和音質的純凈。

1969式的創新之舉

1969式放大電路采用了一種獨特的倒相設計,如圖1所示,在末級功率管的輸入端使用一個三極管Q3來完成訊號的正負倒相。這種電路有個很好的好處,也就是上下半周由同一個內容的晶體管(N管或P管)來完成放大,同一種內容的管子的特性差異相對較少(比NPN/PNP對管的一致性要高很多),這也是為什麽1969的音質要比很多推挽對稱電路音質好的原因。拿一對常見著名對管5200和1943,你看基極電流都是60mA、Vce電壓都是8V的時候,TTC5200的Ic達到6A,而TTA1943的Ic只有5A,這種天然差異,找神仙都解決不了。但如果使用1969模式的電路,使用2個TTC5200,則這個問題的負面影響將大幅降低。因此1969的聲音會比一般推挽電路的聲音細膩且好聽。

但是,它的三極管Q3這種反相模式的設計初衷是為了簡化電路,提高效率,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音質影響。

電流的微妙差異

在1969式放大電路中,由於倒相三極管Q3的集電極和發射極電流不同,發射極電流實際上加上了基極電流,這導致了末級功率管的上半周與下半周的驅動電流存在輕微的不一致。這種電流的不一致乘以末級管的Hfe後,就會變得可測量和聽感的差別可聞。

正是這種驅動電流的不一致,雖然微小,但在音質上卻產生了影響。在音樂播放時,這種不一致可能會導致訊號的微小失真,尤其是在高保真要求極高的音訊套用中,這種差異足以被敏感的耳朵察覺。

單端甲類的優勢

單端甲類電路中,以pass am的經典電路為例,由Q2充當恒流源,放大電流僅靠一個晶體管Q1來實施,先把電壓擡高到電源的一半,雖然此時會耗費大量電能,但同一個管子實作上下半周的放大,沒有交越失真,沒有上下半周交給效能不一致的兩個管子來放大,因此原訊號的同一性明顯要比其他形式的電路更好,聽感也明顯溫暖細膩。

技術與藝術的平衡

1969式放大電路的設計,無疑是技術和藝術的一次大膽嘗試。它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時,也不忘對音質的尊重。然而,音質的追求永無止境,1969式電路的這種微妙差異,也激發了工程師們對更完美音質的探索。

對於音響愛好者來說,1969式放大電路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它既有甲類放大的優點,又有其獨特的音質特性。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是每一個音響愛好者的挑戰,也是樂趣所在。

結語

1969式放大電路,就像一杯陳年的紅酒,需要細細品味。與單端甲類相比,它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正是這種不完美,讓它有了獨特的魅力。在音質的世界裏,從來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有不斷的探索和發現。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像1969式這樣的創新,為我們的聽覺世界帶來更多精彩。#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