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位

撤離中國市場,全系選擇「印度制造」!鍋為何被端跑了?

2024-02-02數位

蘋果和三星選擇「印度制造」

近年來,印度制造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逐漸升高。 蘋果 三星 作為全球知名的 科技 巨頭,都選擇將一部份產能轉移到印度。 蘋果 在中國市場曾經非常重視,但在面臨地緣政治和制裁風險的情況下, 蘋果 決定轉移產能。與此同時, 三星 也宣布將其S24系列 手機 全系列在印度制造,並出口到本土市場以及全球市場。雖然 三星 選擇印度制造,但由於消費稅和關稅等因素影響,S24系列 手機 的價格不會出現大幅下降。這也符合 三星 追求高利潤率的戰略,同時這也是 三星 在過去幾年裏將產能逐漸遷移到中國市場以外的地區的一部份戰略安排。盡管 三星 手機 在中國市場仍然有大規模的制造,但由於采用合資生產的模式, 三星 自己並不是直接制造。因此,可以說 三星 已經鐵了心要撤離中國市場,並將印度視為其中的一部份接盤者。

"印度制造"對中國制造的沖擊有限

面對這些大型企業頻繁撤離中國市場的現象,人們開始紛紛質疑中國的制造大鍋是否被端跑了。事實上,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 蘋果 富士康 還是 三星 等企業,都表現出向外遷移的趨勢。這種轉移的速度和規模不容忽視,從某種程度上讓人們產生了擔憂。但從筆者的角度來看,我們無需過於悲觀。分析師指出撤離是現實的,但如何度過撤離中國市場這個不可預知的「陣痛期」是一個關鍵問題。事實上,許多企業在這個陣痛期中遭受了巨大的煎熬,尤其是那些搬遷到印度等地的工廠。根據公開的資訊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 玩具 制造和出口國,全球70%以上的 玩具 市場都由 中國制造 。在這種背景下,許多 玩具 制造商已經將生產能力從中國轉移到了其他地方,其中包括印度。然而,現在這些 玩具 制造商都開始抱怨不斷。他們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其他地區沒有中國那樣完善的現代基礎設施和人員素質,以及多元化采購的困境,同時還需要應對令人頭疼的繁瑣規定等等。因此,他們提出了一種觀點:中國市場很難被替代,至少在未來20年內,中國仍然是主要的 玩具 制造樞紐。顯然,他們已經發現很難度過初期的陣痛期。當然,所謂的現代基礎設施等問題,都可以透過後續的發展來逐步解決,畢竟工廠遷移本身已經開啟了一個良性迴圈的開端,後續的一系列問題也將逐漸得到解決。然而,這需要花費多長時間,這些制造商們是否能夠堅持下去?要知道,這不是透過時間的考驗,而是透過金錢的考驗。連中國這樣大的市場他們都逐漸離開,那麽剩下的資金用來幫助他們度過陣痛期有多少?因此,筆者認為我們經過了如此辛苦才走到今天這樣完善的制造局面,不是憑借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時間去積累與形成。當然,產能轉移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我們無法一直將所有資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想要取代我們的位置並不容易,至少在未來的10年或20年內,我們仍然是全球制造業的核心。

不容小覷的印度制造

較長時間以來,印度制造一直是備受關註的話題。印度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加上人力成本等多種紅利,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逐漸崛起。不僅如此,印度還擁有豐富的人才和技術資源,吸引著眾多跨國公司將目光投向這個市場。筆者認為,印度制造的崛起並不容小覷,它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首先,印度擁有龐大的勞動力資源。據統計,印度擁有超過13億的人口,其中大部份屬於勞動力年齡人口。這為跨國公司提供了豐富的低成本勞動力儲備。相比之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這使得印度在吸引跨國公司遷移產能方面具備一定的有利競爭。

其次,印度政府為吸引外資和促進制造業發展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比如,印度政府推行的「印度制造」倡議,旨在吸引外國投資者並提供便利條件。此外,印度還建立了一系列特殊 經濟 區和工業園區,為跨國公司提供了更加優惠的投資環境和產業鏈支持。

再者,印度在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優勢。印度在資訊科技、軟體開發、醫療技術等領域具備較強的實力,吸引了眾多高 科技 企業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此外,印度的教育系統也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國家,為制造業提供了優秀的專業人才。

綜上所述,印度制造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中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雖然在短期內無法超越中國,但印度具備快速發展的潛力。 中國制造 業應保持警惕並進一步提升自身競爭力,以應對印度制造的挑戰。

思考與總結

在全球制造業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 中國制造 業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和機遇。如何處理 國際 市場的轉移和產能遷移已經成為擺在 中國制造 業面前的難題。

轉移產能並非 中國制造 業所獨有,全球範圍內都在發生這樣的變化。諸如 蘋果 三星 等知名企業的撤離,以及印度制造的崛起,都給 中國制造 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然而,我們不能過於悲觀和絕望,而應積極應對挑戰,尋求突破。

首先, 中國制造 業可以繼續加大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透過提高產品品質和降低 生產成本 ,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此外,加強與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合作,培養更多專業人才,推動技術進步和 產業升級

其次, 中國制造 業可以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布局和提高供應鏈的效率。透過推動產業集聚和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提高供應鏈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同時,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共同開拓 國際 市場,實作互利共贏。

最重要的是, 中國制造 業應註重 品牌建設 市場行銷 。培育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中國品牌,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強對外宣傳和品牌推廣,樹立 中國制造 的良好形象和信譽。

總之, 中國制造 業面臨著來自印度制造和 國際 市場的競爭壓力,但同時也有機會透過技術創新、 產業升級 品牌建設 來尋求突破。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適應 國際 市場的變化,中國才能在全球制造業中保持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