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位

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我為什麽不喜歡華為手機

2024-06-26數位

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聽說華為的大名。彼時兩個大學同學跳槽到華為,要去南昌培訓一段時間。對於華為這個公司我還非常陌生,同學對我說你只要記住華為是和中興一樣牛的公司就行了。

中興當時在我所在的城市如雷貫耳,同學的一席話讓我對華為另眼相看。時至今日,在消費市場,華為的手機產品早已經甩出中興好幾條街。只不過,如今成為國民品牌的華為,對我來說依舊是陌生如初。

聲望高漲,定位攀升

外界評判一個企業的實力如何,最終的具象化就是財務數據。2023年華為銷售收入7042億元,同比增長9.64%;凈利潤870億元,同比上漲144.4%。值得註意的是,這是華為被制裁後,業績首次出現「雙增長」。

銷售收入再次回到7000億大關,標誌著華為已經渡過了至暗時刻。具體到各項業務,ICT基礎設施、終端、雲端運算、數位能源四大板塊都出現了正向增長,尤其智慧型手機業務表現非常亮眼。

2023年華為終端業務實作銷售收入2515億元,同比增長17.3%。而該項業務的主要核心產品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智慧型手機。雖說如今華為手機風頭正盛,然而和前幾年相比,明顯還未恢復巔峰時期。

時間回到2019年,華為銷售收入高達8588億元,其中消費者業務收入4673億元,手機出貨2.4億台,5G手機出貨量更是全球排名第一。

不過也是在這一年,美國開始對華為進行制裁。在隨後的三年裏,受缺芯潮影響,華為手機業務大幅下滑,甚至出於戰略考慮出售了旗下子品牌榮耀。

與此同時,經歷1028天無理拘押後,孟晚舟女士順利歸國。在愛國情懷的加持下,華為這個品牌也成了民族英雄,國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如今華為各項業務回歸常態,外界也一致認為曾經讓美國心生忌憚的華為已經歸來。然而對於普通大眾的我來說,華為手機可能並不是我的首選品牌。原因很簡單:中低端產品我看不上,高端產品我又高攀不起。

去年發售的Mate 60系列高端手機,成為2023年國產手機最大黑馬。憑借Mate 60手機的熱賣,今年第一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1170萬台,重回國產手機賽道第一的位置。

可以說Mate 60的橫空出世,讓華為在國內手機市場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不過說實話,高達六七千元的售價直接將我勸退。這就是我不喜歡華為手機的原因:產品已經有些脫離普通大眾。或許這些話會得罪一些「花粉」,但事實如此。

從產品戰略上,高端手機是近兩年華為主要的發力方向。借愛國情懷開啟高端市場,是華為的一手妙招。不僅能夠提高自身品牌的厚度,也能提升自身的利潤率。

站在企業的角度,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將品牌重新定位中產階層更能彰顯和小米、藍綠廠的不同。只是這樣的華為卻遺失了產品的國民度。

高端「大捷」,中端「失守」

2020年華為正式宣布出售榮耀,從此兩個品牌分道揚鑣,獨立營運。和榮耀分手,對華為業績的影響顯而易見。2021年華為銷售收入6368億元,同比下滑了28.6%。這場壯士斷腕的自救,雖然給華為贏得了喘息時間,以及規避了商業風險。但在消費市場,華為卻遺失了中低端陣地。

成立於2013年的榮耀,其定位就是互聯網品牌,主打價效比,對標小米手機。經過多年的發展,華為和榮耀已經深度繫結,榮耀的親民性給華為品牌增加了群眾基礎。而現如今的華為,在中低端市場已經沒有了足夠的話語權。

目前華為手機有Mate、Pura、nova和暢享四大系列,其中Mate和P系列均定位於高端,市場反饋非常火爆,甚至出現了大量缺貨、加價購買的現象。毫無疑問華為的高端戰略很「爭氣」,相比之下nova和暢享兩大系列就有些令人失望了。

主打拍照影音,面向年輕女性群體的nova系列,在品牌定位上雖不如P系列和Mate系列那麽高端,但肩負的是華為中端和次高端的重任。然而這一品牌自釋出之初,就被消費者認為是高價低配的代表。

例如搭載驍龍778G的nova 12活力版,發售價2499元起步。要知道2024年搭載778G芯片的手機早就跌破了1500元大關,甚至有些機型售價不到千元。而搭載自研芯片的nova 12 Pro起步價更是直接飆升至4000元檔位。

或許會有人說,小米手機也很貴啊。確實近些年小米在發力高端市場,但是不要忘了也有定位中低端的紅米。紅米這個品牌最偉大之處在於能讓普通大眾用1000元以下的價格體驗到什麽是科技之美。

當然華為還有定位於低端的暢享系列,但是從各大電商的銷量來看,遠不如紅米Note和OPPO A系列。更何況低端市場更註重價效比,暢享和nova一樣,更重外觀,效能遠不及同價位的友商強勁。

或許還會有人說,蘋果手機那麽貴不照樣有人買?確實,即使在農村還有一大票蘋果手機的死忠粉,甚至一些小朋友還費盡心力去淘二手蘋果。為什麽國人甚至海外都在追捧蘋果?原因也很簡單,除了芯片、系統的獨一無二之外,更在於其強大的潮流標簽和社交附加內容。

不難發現,其實作在的華為在手機領域正在朝著蘋果化發展,芯片和系統均為自研,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在產品上也賦予其更加鮮明的粉絲文化,只不過現在的華為還未學到蘋果的精髓。

惶恐不安的「鯰魚」

眾所周知,華為以交換機起家,逐步開啟國內通訊裝置市場,再進軍消費端。在技術層面,尤其在5G上,華為已經走到了國際尖端,是毫無爭議的國產之光,這也是美國制裁華為的主要原因。

然而除了技術一枝獨秀,華為能夠成為今天的龐然大物,還在於它的「狼性」文化。在芯片制造、數位經濟、雲端運算等領域,華為都非常優秀,包括近些年跨界智慧汽車,短短幾年已經成為行業標桿。

在每個新領域,都能成為行業天花板,成為賽道的「鯰魚」,這才是華為的可怕之處。在「狼性」文化的帶動下,華為成為其他企業學習研究的物件,不過這也側面說明華為變大變強的背後,更加有一顆「惶恐不安」的野心。

透過近些年公布的財務數據可以發現,華為的大部份營收其實是來自消費端。早期華為是一家B端內容極強的公司,和政府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在B端和G端穩固之後,5G技術的C端落地一直是華為的重頭戲。

所以手機業務對華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僅能夠擴大消費業務版圖,同時也能加強自身的營運商業務。然而在這條道路上,華為走得還是非常艱難。

2019年全球第一款5G Soc芯片麒麟990橫空出世,時至今日麒麟第二代5G芯片9100已經量產,效能已經達到高通驍龍8 Gen1水平。在手機系統方面,華為也有自己的鴻蒙,是除了安卓、IOS之外的第三大手機系統。

這些都是可喜可賀的好訊息,然而另一個事實是,華為的5G業務和智慧終端的主戰場仍在國內。而且在芯片研發和制造上,仍然有很多卡脖子的地方。

例如麒麟和鯤鵬芯片的指令集依舊使用的是ARM,雖然有報道稱拿到了永久授權,但是放棄ARM架構才能讓華為在芯片領域走得更遠。

而在5G專利數量上,華為是第一不假,但在國際市場其阻力仍然很大。

目前華為還可以依靠愛國行銷賺取一波紅利,但是當情懷褪去,華為的手機業務又何去何從呢?海外市場仍是華為難以啃下的一塊硬骨頭。

與此同時,產品線混亂也是華為手機歷來被消費者所詬病的問題。各種閹割版本層出不窮,這也側面反映出管理層上的混亂。外行指導內行的現象大有存在。如今華為品牌已經高高在上,管理層不能光吹牛媚上,最終還要腳踏實地回饋消費者。

包括近期沸沸揚揚的虞靜事件,也可以看出華為管理人員選拔的堪憂。都說華為2000年左右的技術和管理班底才是「真本事」,現在的華為無論是在高層還是基層明顯有些「華而不實」。倡導狼性文化的華為或許該擠一擠「水分」了。

結語

當初南下入職華為的兩位同學,一位落戶在了南昌,一位回到老家繼續從事通訊行業。每每談起華為都是滔滔不絕,從華為學來的一身本事足以讓他們安身立業,衣食無憂。

不可否認,華為的強大和優秀。只是一開始走群眾路線的華為,此時卻有些變了味道。當華為手機成為奢侈品,甚至成為與茅台、五糧液等肩的送禮佳品時,平民百姓或許早已體驗不到華為的科技善意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