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位

無感佩戴音質還不錯,這耳機才是華為的技術結晶?

2024-02-05數位

過去,小雷曾體驗過多款開放式真無線耳機,比如看起來像助聽器的索尼 Xperia Ear Duo、小巧又舒適的 LinkBuds。但奇怪的是,除了 Ambie的 AM- TW01 外,絕大多數開放式耳機在外觀上都和一般的 TWS 耳機沒什麽區別。索尼的 LinkBuds 更是采用了重新設計的開孔發聲單元,以便在維持常規 TWS 耳機設計的前提下實作開放式的聽音效果。

不過去年年底在杜拜釋出的華為 FreeClip 耳夾耳機卻給沈悶的 OWS 市場帶來了一絲新意: 首先,FreeClip 采用了並不多見的左右通用設計,兩只耳塞不再是手性對稱,而是有著完全一致的通用設計。 甚至在宣傳片中,華為也表示這款耳機的「耳塞」可以根據佩戴情況,主動辨識自己是「左聲道」還是「右聲道」。

圖片來源:雷科技

耳機本體采用三段式設計,從上到下分別是左右通用的球形喇叭、由鎳鈦記憶合金制成的 C 形橋和耳後的電池倉。根據華為的介紹,這個經過特殊設計的 C 形橋經過了 25000+ 次的可靠性測試,10000+ 人耳數據的測試也讓耳機可以適應大多數耳朵的形狀。 此外,單個耳塞的重量只有 5.6g。

那麽這款 FreeClip 耳夾耳機的體驗究竟如何呢?耳夾設計是否真的更適合 OWS 品類呢?

新奇且舒適的佩戴體驗

不同於那些采用耳掛結構的 OWS 產品,FreeClip 耳夾設計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你之前有沒有用過耳夾式耳機,拿起 FreeClip 後都能自己摸索著把耳機戴上。這不是開玩笑,小雷這幾天借來了 5 款開放式耳機, 只有華為 FreeClip 一款產品不需要向同事說明如何佩戴。 當然了,FreeClip 方便易用的特點也離不開它不區分左右的設計——FreeClip 兩只耳夾采用了完全一致的通用設計, 無論左手還是右手,抓起 FreeClip,夾上就能聽。

不過 FreeClip 的耳夾設計也有自己的短板:不同使用者耳廓到外耳道入口的距離有所不同, 盡管 FreeClip 在設計時已經參考了大量使用者的數據,但在某些時候依舊會出現耳機本體「夠不著」的情況。 雖然說耳機本體不在最佳位置時耳機依舊可以正常使用,但此時漏音情況會比較明顯。

圖片來源:雷科技

另外,耳夾的設計也無法保證 FreeClip 每次佩戴時都能夾在相同的位置上,小雷讓身邊同事試戴 FreeClip, 測試過程中甚至出現了左右兩面佩戴位置不等,導致聲音一邊大一邊小的情況, 跟「只有一種正確佩戴方式」的其他 OWS 相比,使用時對使用者熟練度的要求更高。

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使「正確佩戴」FreeClip 需要一些熟練度,但在這麽多款 OWS 產品中,采用耳夾設計的 FreeClip 在長時間佩戴測試中卻是評分最高的一款—— 不足 6g 的超輕設計不會為耳廓帶來額外的負擔,連續佩戴 6 小時後,小雷也只是感覺到耳朵上「夾了東西」,其重量並沒有帶來拉扯感。 一位習慣戴耳飾的同事更是直接表示 FreeClip 佩戴「完全沒感覺」。

圖片來源:雷科技

另外, 比起傳統的耳掛設計,耳夾設計不會對耳廓背面造成擠壓,因此久戴也不會造成耳廓背後的異物壓迫感, 舒適度值得五星好評。

硬體素質不錯,音質可以更好

在舒適度上,我對 FreeClip 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但在音質上,FreeClip 的表現就得分情況討論了。

根據華為的介紹,FreeClip 采用了逆聲場聲學系統,可⁠通⁠過逆向聲波減少漏音,實作定向傳聲,安心暢⁠聽⁠。 但從實際體驗來看,FreeClip 漏音表現其實更取決於耳廓的大小。 小雷耳廓較寬,即使將 C 形橋推到最前,在 50% 音量的情況下, 坐在小雷神後的同事依舊能察覺到耳機裏的「氣流波動」——能察覺到有聲音,但聽不清耳機裏播放的具體內容。

小雷也找了另外兩位同事做對比, 在同樣 50% 音量的情況下,一位同事戴穩後幾乎沒有漏音情況,另一位同事漏音情況則更為明顯。 各位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先線上下體驗後再做購買決定。

圖片來源:雷科技

音質方面,FreeClip 采用了 10.8mm 雙磁路高靈敏度單元,在有限的耳機結構下,透過精妙設計實作純凈聽感。從聲音表現來看, FreeClip 的硬體素質確實不錯:耳機中頻定位和還原都非常準確,一耳朵甚至有種主打流行的平頭塞的感覺, 高頻部份因開放式設計稍失真失,但元素依舊得以保留。

圖片來源:雷科技

不過 FreeClip 的低頻表現就比較可惜了, 即使 FreeClip 用上了 10.8mm 的超大動圈單元,但開放式設計依舊帶來了不小的低頻損耗,需要在 EQ 中手動補償。 另外小雷也試著把 FreeClip 當作平頭塞直接按在外耳道口上,得到的低頻體驗反而是正常的。從這一點上我們也能看出 FreeClip 本身硬體素質確實不俗,可惜就是沒有針對開放式結構做專門的最佳化,希望在未來的 OTA 更新中可以調整。

當然了,改用更大尺寸的動圈單元也可以彌補開放式設計帶來的低頻損耗, 但目前市面上采用 15mm 或更大動圈單元的都是耳掛式的耳機, 考慮到 FreeClip 耳夾的設計和 5.6g 重量,我覺得 FreeClip 已經在耳夾的框架內盡可能做到均衡無短板了。

開放式耳機也能成為主流?

那麽問題來了,華為為什麽費盡周折,用全新的 C 形橋結構來打造這樣一款開放式耳機呢?像 AirPods 那樣聽的時候戴上,不用時摘下不好嗎?就目前的使用者場景來說,開放式確實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擇。 但從互聯網的發展來看,開放式耳機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的新趨勢。


盡管 FreeClip 體積並不大,但華為依舊想辦法為耳機加上了手勢控制的功能,敲擊 C 形橋或者耳機其他部份都可以觸發手勢控制。 再加上 FreeClip 不區分左右的設計和語音喚醒智慧助手的功能,不難看出華為想將 FreeClip 打造成一款可以隨時使用的 AI 互動工具。

圖片來源:雷科技

事實上,華為在此之前也推出過和 FreeClip 生態席位類似的產品——華為智慧眼鏡。 兩款產品同樣采用了開放式喇叭,也同樣以長時間佩戴為產品的終極目標。 不同的是,即便是華為智慧眼鏡 2,在產品細節上依舊和一般的眼鏡有差距。而 FreeClip 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合格的「耳機」和「耳飾」。

在華為的設想中,全天佩戴的 FreeClip 可以連線線下和線上兩個世界:來自線上的音訊不會影響你和朋友聊天,也不會遮蔽外界的聲音。但在不說話時,來自線上的音樂或其他聲音內容可以直接在耳機內播放。 無須使用者手動切換即可打通線下線上兩個世界,這種可以輕松切換「現實頻道」和「數位頻道」的設計,相信也是 FreeClip 中「Free」的意思吧。


優點:

1. 佩戴舒適,久戴不累;

2. 左右通用,使用更加方便;

3. 可以無縫接入華為生態。


缺點:

1. 低頻需要 EQ 補償;

2. 耳夾結構比較挑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