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拷問中國光伏:怎樣才能「不浪費這一次危機」?

2024-10-15財經

「108塊1瓦。」

這是22年前光伏板的價格。彼時,天合光能創始人、董事長高紀凡才剛剛投身光伏事業不久,一行18個人去西藏開發光伏電站,彼時的價格每瓦超過100元。如今,在經歷了多個產業周期之後,光伏元件目前的價格已經下降到每瓦0.6-0.7元錢。

在中國,很少有哪個行業能夠像光伏一樣,十年間將成本整體降下來90%多。並且,太陽能相關技術在全球做到了遙遙領先,徹底改變了二十年前「三頭在外」的局面,實作了如今的「三個世界第一」。

「中國光伏用20年向世界做了一個道‘證明題’。」回顧中國光伏發展史,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央視【對話】節目聲情並茂的朗讀他【寫給行業的一封信】時,用了這樣絕佳的形容。

但成就卓著的中國光伏,發展的並不順利。如今的中國光伏,再度深陷危機,公認已經處於「第四次周期底部」。行業洗牌已近一年了,慘烈程度超乎想象,9月一個月內至少有8家光伏制造企業宣布破產,黯然離場。

從來沒有一個行業,會如此這般「往死裏折騰」。這也難怪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在【對話】節目中恨鐵不成鋼地說,國內很多產業都存在產能內卷問題,但論價格戰,沒有誰比光伏行業殺的更兇。把自己卷到供需失衡、一分錢也不賺,光伏行業怎麽就成了「最笨」的那一個?

就連牌桌上的龍頭企業們也不好過,半年報上的數據成為「寒冬有多冷」的淒慘標註——如果不算海外市場營收,2024年很可能沒有一家企業是賺錢的。劇烈競爭甚至是惡性競爭,讓中國光伏掉進了非理性市場——「賣的越多、虧的越多」。

中國光伏何以至此?

2024年以來,對這一話題的討論已經足夠多。在今日(10月12日)正式播出的央視【對話】節目中,七大光伏頭部企業的掌門人罕見同台,在碰撞中得出了如下共識:一是同質化競爭;二是企業與行業自律性不足;三是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到位。

「同台論道」的7位企業家,分別來自於——天合光能、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協鑫集團、TCL中環、正泰新能。截止10月11日,這七家公司(或其旗下上市公司)的總市值超過4000億。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市值縮水後,最近它們都大幅反彈,多家企業重新回到千億以上。這給中國光伏人些許慰藉,也傳遞出了希望和信心。

「我認為我們的三九天已經過去了,接下來(行業氣候)不會比三九更寒冷了。「鐘寶申在【對話】的舞台上坦言。這代表了中國光伏企業家們的集體心聲。

冬天雖然寒冷,但冬天也是「強健身體」謀發展的最好時機。中國光伏企業要如何跨越寒冬?要向何處去尋找信心?且看光伏大佬們的思想碰撞和閃光智慧!

「所有人都不賺錢」

用一個字來概括光伏行業最大的現實,那就是:虧錢。

光伏行業的公司在2024年普遍陷入了大面積虧損,過去一年極致低價競爭的結果都寫在了賬本上。上半年,僅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少數公司交出了盈利的「成績單」。對此,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坦言,「上半年雖然盈利了,但距我們自己的預期還是差距很大的。晶科在去年的凈利潤是74個億,今年下滑的很厲害。」

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則表示,「如果年報還虧的話,這將是通威在A股市場上市23年來的首虧。(這輪周期)確實可怕。」

從整個大行業的供需情況來看,光伏上市公司的虧損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目前中國國內的光伏制造產能,保守估計都要超過1000GW。那麽中國市場乃至全球的需求怎麽樣?券商的預測是到2024年底,新增裝機增長30%左右,對應的元件需求規模在650~700GW之間;中國光伏協會的預計則是470~520GW。

按此計算,到今年年底,上述1000GW產能的利用率將有多低,可想而知。

在【對話】現場,大佬們的共識是,行業陷入泡沫,首要一個原因是供強需弱,供需嚴重失衡。

在更早之前,包括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峰在內的專家就意識到了產能過剩的潛在危機。李俊峰提及了更本質的原因——過去三年,光伏行業在大幹快上的發展慣性中沒能及時「踩下剎車」。

李俊峰在【對話】節目現場參與討論

實際上,作為光伏行業資深的專家智囊,李俊峰在過去幾年不止一次提醒企業家們,「今年能不能少幹一點?」

在爭奪紅利期的激烈競爭中,企業家的競爭思維往往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因此也導致了非理性的低價競爭、跨界競爭。然而,隨著行業的發展、政策的變化,企業面對的市場環境變了,現階段的發展邏輯也在變,行業產能盲目擴張卻沒有變。

李俊峰在【對話】現場意味深長的表示,「光伏行業過去十年,花了很多力氣解決了「少」和「不夠」的問題,滿足不了需求,才會透過政府加大投資、透過技術的進步,把量和規模搞上去。現如今,市場環境不同了!行業應該學會慢下來。」

但當市場環境需要企業「慢下來」的時候,企業家們卻顯得束手無策了。這是一切問題的起點。

光伏危機的另一個原因,大佬們指向了嚴重的同質化競爭。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表示,「過去二十年,產品同質化,模式同質化,制造同質化,智慧財產權還不受保護,導致行業的競爭門檻太低了。」

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對話】節目現場

關於要怎麽破解同質化競爭,隆基可能是眼下最有發言權的企業之一。2023年第三季度,隆基提出「全面押註BC技術路線」,激起行業千層浪。當大多數企業還在享受TOPCon紅利時,隆基試圖另辟蹊徑找到新的「藍海」。

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的思考是,「要擺脫同質化,那就需要走差異化的競爭道路,這也是隆基一直在探索的。」

實際上,隆基並沒有停下產能擴張,不過是選擇「把最大規模的產能布局在BC上」。「我們將在2025年一季度將BC二代產品推向市場。我們的BC二代,就是差異化的產品,目前客戶的反饋及給出的價格都在我們的預期之內,希望最終帶動企業經營的好轉。」鐘寶申說。

「自律方能走出周期」

【對話】節目中,李東生是首次以「TCL中環董事長」的身份與其余六位大佬坐在一起。

今年上半年,TCL集團的整體營收增長了28%,旗下矽片業務(TCL中環)卻是最「拖後腿」的,下降超50%。但李東生以經歷了多個不同的制造產業周期的經驗來看,對眼下這輪危機並不悲觀。

「在這麽艱難的情況下,我親自跳下來(做光伏),因為我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前景是有堅定的信心的。」李東生說。

TCL中環董事長李東生在【對話】節目現場

與光伏類似,李東生麾下TCL集團、華星光電所在的面板行業早已經歷過多輪周期和危機。過去幾年,顯示面板也曾處於「供大於求」的市場狀態。李東升表示,面板行業透過調整,慢慢走出了周期。經過多年競爭,整個行業的集中度較高,全球參與者已經不到10家。」

關於如何應對周期,李東生與幾位企業家一致「劃重點」的是這四個字:行業自律。

李東生回顧面板行業的調整,「一方面是兼並重組,讓部份企業戰略性結束市場;另一方面就是透過行業自律,企業能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生產所需要的產品,來規避非理性的競爭,最終讓產業的整體經營狀況穩定下來。」

談到如何提振光伏發展信心,正泰新能董事長陸川將「行業自律」寫在答題板上後說,行業走出低谷,一定要有賴於企業在產能和經營上的自律。而「行業自律」要分兩個層次來理解:

一是企業要對自身的生產行為有所預判,「賣的越多、虧得越多」肯定是不理性的,投標價格走低也都是企業自己「投出來」的。未來企業應回歸到對於擴張速度的把握、定價機制的把握上;

其次,在企業之間形成清晰共識的情況下,行業內包括協會、主管部門等,可以做一把「推手」來組織大家對於產能安排,市場定價,做一些更切實的引導性的方案,企業參與討論。

「問題是無法回避的,因為我們都希望更快地走出這一輪周期,而不是讓這個周期變得更加漫長。」陸川說。

盡管沒有進入七位大佬的討論主題,但又十分緊迫的一個問題是:兼並重組到底何時能真正展開,以及「要不要繼續為落後產能兜底」?

華夏能源網在此前兩則報道【光伏洗牌難:是誰在給落後產能「續命」】和【反思光伏招商困局:「油門」太快,是時候踩下剎車了】中,對此問題做了一些探討——過去三年光伏的狂飆突進,與地方政府過度招商不無關系。

在行業盈利能力強的時候,沒有產能願意主動結束;當進入洗牌期、虧損嚴重、IPO無望後,爛尾計畫問題、企業負債問題、同質化競爭問題暴露出來,落後產能的出清是時候了,但依然有地方政府為原生的落後產能「兜底」。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早在上半年,就為整頓行業提出了明確意見,「光伏行業有序發展,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的結合;規範管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

因此,未來中央政府層面的引導、規範,必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行業的無序發展問題。企業需要自律,行業需要自律,地方政府更需要自律。這三方力量的有效結合,才能真正營造出良性、健康的行業發展環境。

「攻什麽?守什麽?」

站在低谷期的光伏企業,來到了做出抉擇的關鍵時刻。對於「在寒冬中要怎麽發展」的問題,七位企業家談及了各自的「攻守哲學」。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毫不猶豫的選擇了「要攻」。他認為,攻其實是說當我們面臨任何一次行業周期或者危機時,「任何一家企業,都不要浪費一次危機中的機遇。」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在【對話】節目現場

在行業周期底部的時候,實際上也是一家企業自己透過變革、科技創新讓自身變得更加強大的「機遇期」。韜光養晦,不是每家企業都能做到,但是是龍頭企業再邁上一個台階的必經之路。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提出,當下最迫切要做的是保存實力,「為未來更長的一個周期做好充分的準備。」(今年7月25日,李仙德在公司官微文章中就曾提醒行業,「要做好現在的周期可能變為常態的準備」。)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在央視【對話】節目現場

李仙德表示,晶科未來的戰略非常清晰——既要進攻又要防守。

「進攻方面,第一雖然現在晶科的產品已經賣到全球將近200個國家,但還需要去拓展新興市場。第二晶科是n型TOPCon的推動者和實踐者,我們2024年計劃電池轉化效率要達到26.5%,我相信我們很快就能夠實作。用研發來保證我們產品的領先,一直是晶科最重要的戰略;從防守的角度來說,我們必須保證開工率、出貨量跟盈利要做到平衡。」李仙德說。

鐘寶申則把未來隆基的發展策略概括為「攻守兼備」。他表示,「攻」,體現在今年下半年隆基將是這個領域內固定資產投資最大的公司,繼續實作差異化發展,繼續提高行業的技術水平、提高產品的技術標準。「守」,則是指在這個寒冬中要讓現金保持穩定、財務穩健,不要流失很多的現金。同時企業經營過程中,也采取了精兵簡政,降本增效,節約費用等措施。

結語:信心在他們心中

七位企業家同台共話,實屬難得,他們中的多數都是中國光伏發展史上擔當「拓荒者」的企業家,曾多次帶領企業穿越周期。這一次中國光伏能不能走出至暗時刻,責任在他們肩頭,希望也在他們身上。

深諳光伏行業前進演化哲學的高紀凡表示,光伏行業如今已經進入第四輪周期了,與「雙反」時期的那個寒冬相比,「光伏人相對可以保持樂觀。」這是因為,行業的龍頭企業在過去的周期中間已經透過教訓和經驗,構建了自己的一套能夠穿越周期的「打法」。

「面向未來,我堅信穿越周期大家肯定都可以做到。並且我們回顧天合的發展歷史,在每一次周期後,企業都會走向一個更高的高度,不僅在規模上、盈利上,同時也在戰略上都能夠走向一個更高的高度。」高紀凡說。

此外,包括李東生、李仙德在內的多位企業家也不約而同的給出了加快全球化的「藥方」。

中國光伏產業已經在全球占據絕對領先、甚至壟斷的地位,但在歐美貿易壁壘高築、反壟斷挑戰巨大的全球環境下,除了修煉內功以外,企業在應對全球市場的外部挑戰中,也能尋找到「危機中的機會」。

正如李東生所說,「現在全球範圍內經濟格局重構,市場規則的變化也更加強調經濟的區域化、在地化發展。所以,中國光伏產業要繼續保持在全球的領先優勢,一定要改變從我們只把產品賣出去的舊邏輯,而要在全球建立我們更強的產業能力,能夠融入到當地的經濟體系當中。中國光伏必須提升自己的全球化能力,才能夠持續健康地發展。」

中國光伏行業在實作了技術、規模遙遙領先之後,未來新的發展根基將在於全球化的能力。

借用李仙德在近期發表的文章【船不靠岸,岸就靠船】中的一句話來作為本文結語:「世界不來,就去迎世界;市場不來,就去造市場。立足全球,在全球配置資源,打造全球公司。」——這是中國光伏穿越寒冬、破除內卷後的星辰大海。

(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章來源: 華夏能源網 ,微訊號: hxny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