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評論丨「奔縣旅遊」火了,其實是對旅遊體驗的新期待

2024-10-05財經

在旅遊消費需求不斷壯大,且消費的重要性愈發突出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地方都開始在文旅產業上傾註更多的資源,一個真正的「全域旅遊」時代已經到來

據央視新聞報道,線上旅遊平台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寶藏小眾城市」成為了年輕人青睞的目標。根據相關監測數據,今年國慶假期,以療愈減壓為目的的出遊占比約25%。

有人將低線、小眾旅遊目的地的受歡迎稱為「奔縣旅遊」。但其實,作為一種現象,「奔縣旅遊」並非自這個「十一」才開始出現,而是一種早有苗頭的趨勢。如今年「五一」假期中,相關旅行平台的數據也顯示,旅遊下沈化特點明顯,在旅遊訂單同比增速上:一二線城市小於三四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小於縣域市場。

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它與縣城等低線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如高速公路、高鐵等的「下沈」有直接關系,即越來越多「小地方」的交通通達度有了明顯提升;另一方面,縣域旅遊資源的整體補強,也讓很多縣城有了吸引遊客的「資本」。如有數據顯示,全國A級旅遊景區的縣域覆蓋率已由2012年的73%提升至2023年的93%。事實上,在旅遊消費需求不斷壯大,且消費的重要性愈發突出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地方都開始在文旅產業上傾註更多的資源,一個真正的「全域旅遊」時代已經到來。這是很多看起來沒那麽有名的縣城被更多遊客「看見」,並讓遊客「奔赴」的現實大背景。

當然,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縣域旅遊,一些可謂「名不見經傳」、並不具備太多傳統意義上的文旅資源的小眾縣城,如今也能吸引一些外地遊客,更與社會旅遊需求的變化形成了一種呼應。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社會主流旅遊選擇多是追逐一些名山大川,主打一個「我來過,我看見」。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的旅遊觀開始「返璞歸真」,更註重追求放松、減壓。很多看起來在文旅市場上不那麽成熟的小眾城市,恰好可以滿足這一點: 它們不那麽擁擠,沒有那麽商業化,也沒有太多需要特別打卡的地方,而是可以「隨遇而安」,真正獲得一段更純粹的休閑時光 。一定程度上,這反映的正是社會對於一種更高品質的旅遊體驗的追求。

當旅遊成為一種大眾選擇,特別是在「十一」這樣的集中出遊季,一些熱門旅遊目的地在聚攏超高人氣的同時,實際上也難免讓旅遊的體驗感打折。比如,遊客可能不得不忍受高價和擁堵。更關鍵的是,成熟文旅市場往往形成了一種「程式化」的旅遊玩法,包括到哪些景點打卡,甚至在哪個地方拍照,哪個餐館吃飯,都有了很多廣而告之的「標準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可能容易獲得一種集體的參與感,但也讓旅遊變得更像是一種完成任務,休閑、放松感其實並沒有那麽突出。這也是很多人抱怨,旅遊結束後反而更累的一個重要原因。相對來說,一些小眾目的地由於沒那麽高的知名度,也沒有那麽多成熟的「旅遊攻略」,在體驗上可能會更讓人放松,容易體驗到一種「原生態」的安寧。

不過,很難說小眾城市與成熟旅遊目的地有明顯的分界線,它們的區別只是相對的,而不必將兩者完全對立起來。說到底,如何選擇,還是要看個人的需求。同時,也不必過於神化「奔縣旅遊」的體驗感。像之前就有調查顯示,一些小眾城市文旅基礎設施相對滯後,隨著外地遊客增多,容易出現公廁、停車位等配套服務設施跟不上的情況。而一些從業人員職業素養不足,服務標準不規範,也會影響遊客的印象。在這個意義上說,小眾目的地要最大化滿足遊客的體驗需求,同樣不無改進空間。

要指出的是,在完善文旅服務和基礎設施的過程中,小眾城市要切忌盲目「抄作業」。如果只是把成熟文旅市場的文旅資源、服務模式照搬過來,最終出現「千篇一律」的尷尬,遺失的反而是「小城」原本的優勢。可以說,因地制宜地將自身的特色資源和比較優勢巧妙挖掘和展現出來,為遊客提供差異化的、更具價效比的文旅體驗,才是小城魅力能夠經久不息的法寶所在。而這,考驗的是更高要求的文旅發展功力。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朱昌俊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