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對話王文靜:異質結是晶矽終極技術,降本空間比TOPCon大

2024-10-17財經

編者按:科技創新是推動能源轉型的核心驅動力。由「資源為王」到「技術為王」,能源產業的底層邏輯已發生根本性轉變,科技創新的價值在不斷增強。

中國在能源科技創新上取得了諸多突破性進展,如高效高功率光伏電池、鈣鈦礦技術、超大型風機、先進儲能、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互聯網與智慧電網等。但科創之路無坦途,要實作零碳未來的美好願景,科技創新仍需克服諸多難題和障礙。

為探尋能源科技創新的前沿方向,探索開放創新、協同創新、跨界創新的最優路徑,匯聚全球智慧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華夏能源網特別啟動了「能源科創「領航者」訪談計劃」。

本文為系列訪談的第①篇,華夏能源網獨家對話華晟新能源首席科學家王文靜。

64歲的王文靜步履輕盈,神態輕松,身著一件條紋POLO衫徑直走上演講台。

「效率提升是異質結電池技術進步的一個方面,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它在重構整個產業鏈。」在接下來所做的【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技術發展趨勢】的演講中,王文靜特別談了自己的體會。

作為華晟新能源首席科學家,王文靜渾身散發著科研人員獨有的氣質,談吐儒雅卻不失銳利,這與他在學界與產業界深耕多年無不相關。

在加入華晟新能源之前,他已是光伏行業知名的技術大拿,曾擔任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太陽電池技術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有著30多年的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經驗。

2020年夏天,專註於異質結(HJT)電池研發的初創公司華晟新能源誕生,王文靜出任首席科學家。2003年開始,王文靜就在做異質結太陽電池的研究工作,這是他看好的技術方向。

在數次經歷行業周期的光伏「前輩」們面前,華晟還是一家不折不扣的新秀企業,而正是這家新勢力,迅速成長為一匹「黑馬」殺出重圍,肩負起探索異質結技術未來的重任。

異質結是一項有超過30年歷史的技術。不過,在同為N型的技術賽道上,與當前的市場「頂流」TOPCon相比,異質結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在光伏技術叠代浪潮中,異質結因為超高的光電轉化效率潛力而被普遍看好,但產業化進度卻一直「雷聲大雨點小」,多家巨頭都前腳高調宣布大力拓展異質結,後腳轉身就投入TOPCon的汪洋大海。

直到華晟入場,異質結技術路線才開始在國內真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華晟用了三年有余的時間,從零起步將異質結產能做到了20GW/年,可以說已經實作了規模化量產。

但從整個行業格局來看,截止2024年年中,TOPCon已披露的產能超過1000GW;以隆基綠能為主的BC技術企業,也在迅速擴大產能;而異質結總產能不到50GW。

異質結產業化之難到底難在哪兒?什麽時候能夠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除了制造成本差距懸殊之外,還因為TOPCon的產能可以透過技術「改良」來實作——透過改造現存PERC產線,能相對快速的實作產能躍升,而異質結卻沒有這個便利,幾乎無「外力」可借。

「TOPCon產能可以上那麽快,是因為TOPCon采用了大部份PERC電池的裝置和材料,在此基礎上加了背面多晶矽的沈積,實際上是做了‘加法’,利用原來的產業鏈生態,包括裝置商、材料商和電池制造商的優勢,相當於是整個產業鏈基礎是完全建好的。這是它的優勢。」王文靜在采訪中表示。

但好東西總會被看到,高價值一定會被挖掘。

如今,隨著大型央國企的光伏計畫招標集采陸續將異質結單列,並給予了比TOPCon更高的價格接受度,異質結的價值,以及這條路上堅定創新者的堅持,再度被市場認可。

而隨著光伏行業大洗牌,部份TOPCon企業陸續停止擴產,用創新尋找價值增量的企業多起來,一些材料商、裝置商也開始「轉向」,成為異質結生態中的參與者。業內基本的共識是:在未來的主流技術方向中,異質結是選項之一。

對於這樣的局面,是王文靜和華晟新能源團隊喜聞樂見的,他們也更希望產業生態早日建立起來,一群人一起走才會走得更遠。在9月25日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主辦的2024光伏行業技術創新大會上,王文靜對異質結的技術現狀和產業化進展侃侃而談,毫無保留。這樣的「布道」,在他看來亦是培育行業基礎、擴大「朋友圈」的有效方式。

演講結束後,王文靜接受了華夏能源網的獨家專訪。這場專訪比原定時間推遲了半小時,是緣於一段小插曲——這位科學家實在不願錯過下一位演講嘉賓,來自光伏裝置商捷佳偉創中試線技術總監盛江的發言。捷佳偉創,正是華晟的「同行者」之一。

在采訪中,王文靜堅定認為,異質結是晶體矽的終極技術,當前異質結裝置降本的重要節點已經出現。

對於業界最關心的成本和效率問題,王文靜對華夏能源網表示,「異質結比TOPCon的降本空間更大。」

王文靜還談到了關於TOPCon、BC和異質結在技術融合、與鈣鈦礦疊層以及集中式電站、分布式場景套用中的優劣勢。

以下是華夏能源網與王文靜的深度對話全文:

華夏能源網:華晟在創業之初,為什麽選擇了異質結方向?憑什麽斷定異質結是正確的、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王文靜: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異質結比TOPCon、PERC的效率潛力更高。剛開始華晟選擇異質結路線,在於異質結是雙面鈍化接觸,而TOPCon是單面鈍化接觸,異質結雙面都是非晶矽,將來是微晶矽,而TOPCon必須兩面都是多晶矽才能達到理想效率。

基於這一點,當初在TOPCon還看不出雙面鈍化的趨勢時,我們就一致認為異質結比TOPCon的效率會更高,異質結是晶矽路線的終極技術。

如果TOPCon做成雙面鈍化,也有可能趕上異質結的效率,但異質結已經是最理想的技術,我們為什麽不選擇它?這就是當初選擇異質結的考慮。

華夏能源網:異質結跟TOPCon相比,目前最大的劣勢還是成本太高。異質結的降本空間有多大?

王文靜:異質結主要成本有三大塊:第一塊是銀漿成本,第二塊是矽片成本,第三塊是ITO靶材生產中銦的成本。

第一個,銀漿的成本,異質結明顯比TOPCon更低。原來用純銀漿料,我們的用量是高於TOPCon的,但現在透過銀包銅的漿料匯入、0BB(無主柵)技術等,異質結的銀漿含量已經明顯低於TOPCon了。華晟異質結的銀耗量現在是7mg/W,而TOPCon普遍在10-12mg/W。

當然,異質結的大規模量產仍在不斷推進和最佳化中。銀包銅工藝的引入雖然對(元件的)效率有一定影響,在這方面我們還在持續進行開發研究。要在使用低成本的銀包銅漿料的基礎之上,平衡效率和成本,實作「最佳」。

0BB目前還沒有100%套用。0BB如何把它做好呢?我覺得未來半年到一年,我們可以把銅替代比例從50%提升到70%。對比TOPCon,這一進展展現出明顯的優勢,因為TOPCon是無法實作銅替代的。

第二個,異質結的矽片天然比TOPCon成本低,因為薄矽片、邊皮利用、高氧利用。現在的矽料、矽片太便宜了,但我相信從長遠來講,它必定會回到一個合理價位。假如矽料、矽片回到合理價位,異質結在矽片上的成本優勢就會明顯體現出來。

異質結在銀漿和矽片方面已經體現出明顯優勢,下一步就是無銦漿料,現在已經在背表面匯入了,預計能夠減少50%的銦使用,不過這也牽涉到效率最佳化的問題,而且ITO(即透明導電膜)還不是很貴,總共是4分錢,花大力氣做減銦及無銦,降低1分錢,其實沒有到那麽緊急的程度。這是第三個成本問題。

還有裝置成本下降,也要慢慢來,因為裝置開發商的研發周期不會很快。就現在的產線裝置投入,異質結是3億元/GW,TOPCon大約是1.5億元/GW。

坦白來講,在整個產業鏈完全配套和全部穩定大規模量產之前,異質結目前的成本還是比TOPCon要高,但降本方面已經有明顯優勢,降本空間要比TOPCon大,雖然這還需要一些時間。

華夏能源網:華晟異質結的銀漿耗量已經完全達到7mg/W了嗎?

王文靜:套用銀包銅和0BB技術可以達到7mg/W,但現在0BB還沒有完全產業化,如果不是0BB,到不了7mg/W,可能在9-10mg/W左右。

華夏能源網:除了剛才提到的工藝降本,華晟在異質結研發上還有哪些優勢?

王文靜:華晟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產業化技術。

華晟在建立之初,面前一片漆黑,不知道前方有什麽在等著我們。每一步都要做實驗、做研發。所以華晟在實驗或研發層面,更註重產業化技術的轉化,力爭以最快速度把技術變成產業。

雖然作為一家新興企業,華晟在獨立研發和計畫擴產上的投入規模還無法和行業巨頭相比。但我們更註重快速研發落地,要把那些光伏龍頭企業說出的新概念,以及其他裝置商、材料商提出的新想法,透過我們的研發,快速推進落地並真正實作產業化。

另一方面,華晟把實驗室到中試、再到量產的速度和匹配度拉到非常高。

我們認為,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研究應該是開放的體系。像有的龍頭企業是自建體系,做什麽都要保密,研發也不對外合作。華晟就比較開放,產業鏈上材料商、裝置商都在配合我們一塊做。

如果企業限制合作的裝置商跟其他企業合作,這對材料商、裝置商的業務拓展和創新進步也是不利的。

華晟的開放創新理念,促進了產業鏈的重構。現在並不是說某一家企業把電池結構做好就行了,包括0BB、光轉膜、漿料等開發,都要產業鏈廠商聯合起來。

所以,華晟在異質結方面的優勢,一是重構產業生態,二是在開放式創新的體系下,和上下遊供應商,甚至是競爭對手一起,把產業做好。

華夏能源網:你講到異質結有明顯的光電轉換效率優勢,我們看到BC技術在異軍突起,轉換效率甚至更高。異質結會被BC超越嗎?

王文靜:做BC的企業,無論是HBC還是TBC,都要等這兩種技術產業鏈成熟。沒有異質結或TOPCon的產業鏈配合,BC路線也做不好。

以HBC舉例,工藝上要把膜做到背面。但當膜還不成熟時,HBC其實沒什麽太大的用處。

另外,BC也是產業鏈整合,並不是憑借一家企業的力量就能做到。如果只靠一家企業研究BC,研發投入會很重,還面臨兩方面挑戰:一方面是工藝變得復雜以後,成本能不能降得比較低?另一方面,BC雙面率比較低,發電量的成本能不能降下來,也要經過長時間的評估。

華夏能源網:異質結與BC相比有哪些優勢?

王文靜:異質結的成本比BC低,BC的某些制造或者材料成本可能低於異質結,但BC的工藝步驟多。

異質結由於工藝簡單,良率比較高。異質結的工藝是四步,而BC工藝步驟更多,它的良率就會下降。每一個階段、步驟導致的良率下降,加起來成品良率就會比較低。

BC主要優點是效率高,因為前面沒電極遮擋了。但異質結的雙面率一直是比較高的,可以達到90%甚至95%,元件雙面率帶來發電效率的增加,這是BC技術比不了的。

華夏能源網:您怎麽看待異質結與鈣鈦礦疊層的趨勢?

王文靜:效率更高是肯定的。因為異質結、鈣鈦礦都用ITO薄膜,所以疊在一起就省一層ITO,兩者天然匹配。TOPCon是沒有ITO的,它要與鈣鈦礦疊層還得再多加一層ITO薄膜,不僅成本更貴,對它本身的鈍化也不好。

現在所有實驗室裏晶矽-鈣鈦礦疊層電池效率的世界紀錄,全使用異質結技術,最具代表的就是牛津光伏(註:Oxford PV),也都是跟異質結疊的,所以異質結和鈣鈦礦疊層是比較容易的。

現在也有些TOPCon的企業,也要跟鈣鈦礦疊,並不是說不可能,但難度一定會增加。

華夏能源網:疊層工藝目前面臨哪些挑戰?

王文靜:本身挑戰還蠻多的。鈣鈦礦這一層還沒完全做好,現在面臨「三大關」:

第一是鈣鈦礦的實驗室穩定性,還達不到嚴苛的、大規模的可靠性,可靠性通不過,肯定要「一票否決」了。

第二是疊層還做不出大面積、高效率的產品。現在很多疊層都是很小面積,如果要做到像矽片一樣大,效率就低下來了。

第三,即便你穩定可靠了,效率夠高、面積夠大,還得拼成本。假如你高幾瓦,跟我多用幾片元件的成本一樣,就沒有優勢。就像現在異質結比TOPCon效率高,但為什麽TOPCon產業化更快呢,因為它的成本更低。

要過這「三大關」,才能真正的大規模量產,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研發。過這「三大關」不容易,很多技術發展了二三十年都還沒有太多進展,像異質結經過30年的探索,現在也還都在重構產業鏈,這個過程註定很漫長。

華夏能源網:做新技術,產業鏈配套很重要,異質結的產業鏈配套進展如何?

王文靜:異質結是完全顛覆性的技術,整個產業鏈也是顛覆性的。

異質結與TOPCon不同,整個產業鏈都要建全新的。只有絲網印刷、表面清洗兩道工序能用PERC的,但這兩道工序也得按照我們的需求做很多改進。

其實從成立至今的四年裏,華晟大部份工作都是產業化重構,就是不僅自己要先把效率提升,還要拉動產業配套。

剛開始時,漿料、切片企業都不配合,比如我們提出半片切割,矽片企業說「我們本來沒有這套東西,你硬生生要我重新開發」——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上下遊都自己做一些。所以華晟自己建了矽片廠,「半片切割」是華晟自己做出來的,以前產業裏是沒有的。

華晟自己先研發、生產,做出示範後,產業化生產又很好,有幾個異質結企業都提出了同樣的需求,那麽切片企業、拉晶企業看到你成功了,他們也就跟上了。

總結來說就是,華晟在往前探路,拉著不願意做這種探索的配套企業一起往前走。

現在TOPCon基本已經飽和,TOPCon企業停止產能擴張了。現在TOPCon總產能已經達到1000GW,一打價格戰,就沒有再新建產能的需求了。

如此一來,部份裝置企業、材料企業就不得不面臨調整,一些裝置企業轉向了異質結的開發。

以前就是邁為股份等兩家企業在做異質結裝置,現在新的裝置商呼啦啦都擠上來了。我覺得是個好事,因為裝置商競爭有助於推動成本的降低,對異質結企業的發展是有利的。所以我認為,異質結裝置降本的重要節點已經出現了。

華夏能源網:我們看到多家央國企的元件集采招標,單獨設立了異質結標段,如何看待這個現象?是不是體現了異質結在集中式場景的有利競爭?

王文靜:集中式場景一直是異質結的主戰場,異質結在集中式場景更具優勢。

因為異質結是大尺寸的210半片,這是以前PERC打下的基礎。PERC開始是182的小尺寸元件,後來變成210,在PERC發展過程中,210占比越來越多,因為在建電站時210有優勢;而TOPCon做不了大尺寸,現在都集中在182。

異質結在大尺寸元件是有優勢的,大元件的效率、功率更高,與PERC相比,異質結每一塊元件功率可以高出50W,集中式電站很喜歡異質結這種大元件。

所以說,異質結做集中式電站有天然優勢,並不是說異質結原來做邊緣市場,現在要擠到大電站,而是異質結從開始時,就是要跟TOPCon競爭。

華夏能源網:在分布式場景中,異質結有沒有希望PK過其他技術路線的產品?

王文靜:在分布式場景中,BC不需要背面發電,有明顯優勢。歐洲的分布式場景更喜歡用小元件,在這方面,TOPCon不一定比異質結更有優勢。

異質結我們做了一種一邊182尺寸、另一邊210尺寸的半片。在500瓦或600瓦元件上,TOPCon具備一定優勢,但異質結也可以做小,做到400瓦或600瓦。盡管異質結的小元件優勢不如大元件那麽明顯,但還是可以站在同一平台上去PK。

異質結最根本的還是要降本,只要我降低成本了,分布式也有優勢,大家可能更多還是要看成本的高低。

華夏能源網:您說異質結做大元件做得好、TOPCon小元件更有優勢。它的標準是什麽呢?

王文靜:標準就是成本低。大元件會帶來BOS成本的下降,包括支架、土地、接線盒、導線等等,這個優勢在歐洲尤其明顯。

歐洲人力很貴,歐洲的光伏支架都是從中國進口的,當地生產成本可能是中國生產的兩三倍,綜合來看,BOS成本要比中國高出大概兩倍左右。

在中國,兩塊錢的元件對應兩塊錢的BOS成本,而在歐洲兩塊錢的元件可能要四塊錢的BOS成本。所以,歐洲喜歡高功率的元件,元件的功率一高,所帶動的BOS成本下降空間會更大。

中國將來也會是這樣的趨勢,現在是因為電池太便宜了。原來電池是兩塊錢,BOS也是兩塊錢,電池現在降到了8毛,但BOS是不會降的,土地、鋼邊框、支架、導線等,很多大宗商品是不會降的。客戶當然也希望BOS成本的下降,多使用大元件是有作用的。

電池、元件越便宜,提高功率、提高效率、降低BOS的好處就體現得越明顯,所以高功率、高效率元件一定是未來市場中的客戶首選。

(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章來源: 華夏能源網 ,微訊號: hxny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