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石曉冬系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本文內容摘自【石曉冬:通州北三縣區域跨界協同的空間規劃考量】。
通州區與北三縣地區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是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橋頭堡,承擔示範探索跨界協同、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最佳化首都發展格局的重任。
當前,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正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新階段的新焦點,以更大的視角謀劃和發揮首都的放射線引領作用。堅持戰略引領,科學確定「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的功能定位,發揮圈層空間巢狀效能,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支撐。其中,以通勤圈為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和實作首都發展重要腹地的重點區域,以功能圈為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的核心引擎和增長極的主要區域,以產業圈為承載首都發展與安全、促進共同富裕的廣闊區域。
京津冀視角下首都都市圈空間格局示意京津冀視角下通州與北三縣地區一體化發展重點通州區與北三縣地區地緣相鄰、人緣相親、生態相融、文化相近,在協同發展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兩地實作一體化高品質發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翼建設的重要支撐,對實作京津雄「創新三角」,最佳化北京城市空間布局和經濟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通州區與北三縣地區基本情況
通州區與北三縣地區包括北京市通州區和河北省廊坊市所轄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行政轄區範圍,總面積約2164平方公裏。人口規模方面,截至2022年底兩地常住人口約344萬人,其中通州區約184萬人、廊坊北三縣地區約160萬人。建設用地方面,兩地現狀城鄉建設用地共約650平方公裏,其中通州區約260平方公裏、廊坊北三縣地區約390平方公裏。經濟發展方面,2022年兩地GDP總量2309.4億元,其中通州區約1253億元、廊坊北三縣地區約1056億元。
通州區與北三縣地區行政範圍圖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階段不斷提升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城市副中心與北三縣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要求,不斷由淺入深,經歷了從重點突破到協同發展再到一體化高品質發展三個階段,區域協同的廣度、維度、深度得到了全面提升。
2014年—2018年為重點突破階段,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不斷推進,通州區與北三縣建立了溝通對接機制,簽署了一系列框架合作協定。
2019年—2020年為協同發展階段,國家發展改革委、北京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從空間格局、城鄉面貌、生態環境等八個方面對三地具體工作進行了明確規劃。
2021年至今為一體化發展階段,國務院【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意見】。2021年3月,城市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通州區委區政府和廊坊市委市政府共同制定【關於完善一體化發展工作協調機制方案】。2022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推動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總體方案】,2022年12月,北京、河北兩省市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關於推動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方案】。2024年2月,國務院批復【關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
兩地的一體化發展,逐步由「頂層設計」到「規劃藍圖」再到「行動手冊」,抽象、多樣的發展目標、規劃藍圖逐步轉化為路線圖、施工圖,一體化發展的實施路徑不斷清晰化、具象化,實作層層遞進、逐漸深化。
積極構建區域一體化綜合交通網路
統籌最佳化交通體系與區域空間和功能布局關系,打造立體交通復合走廊,提升首都通勤圈出行效率與承載能力。2022年底京唐城際鐵路通車營運,北京第一條跨市域軌域交通路線平谷線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兩地規劃跨界道路14條,目前已建成了跨界道路10條,在建跨潮白河大橋、廠通路有序推進。其中,廠通路計畫實作了北京市和河北省兩地在重點工程計畫中一體化設計、一體化建設、一體化管理的工作新模式。2022年大運河京冀段全線通航,標誌著北京市首次出現跨省際航道、首次出現跨省際水上旅遊運輸。
交通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開通跨界通勤客製快巴路線11條,引進北京公交路線22條,日客運量達14萬余人次。三河燕郊西出口立交樞紐通車,出京由原來半小時縮減到10分鐘。2022年6月,京通快速路、通燕高速公路和京哈高速六環路內路段調整收費,進一步提升了兩地互聯互通。
區域道路交通執行依然面臨較大壓力
目前,結合跨界交通流分析,部份路段仍存在堵點。當前,北三縣透過檢查站進京車流量日均16萬輛、人流量日均40萬人,其中60%以上為通勤車輛和人員,重大活動安保期車輛平均通關時間1—2個小時,為提高進京檢查站的通行效率方面,推動白廟、興各莊檢查站建設公交專用道,開通通勤客製快巴。同時,正在研究進京檢查站外移。
大數據分析通州區與北三縣跨界道路執行情況示意產業協同初見成效
區域經濟產業基礎仍相對較弱
2022年通北一體化示範區地區生產總值約2300億元,經濟增速約2.5%,經濟體量較小,增速動力仍顯不足。在產業結構方面,兩地第三產業占比60%以上,面臨缺少頭部企業牽引、區域產業體系不銜接等挑戰。
北三縣地區第三產業主要為批發零售、房地產業、住宿和餐飲業等生活服務業;第二產業主要為電子資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健康、影視文創、家具等。通州區金融、商務服務、科技服務、文體娛樂、高技術制造等功能性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比重不足三成,規模體量和占比仍偏小。制造業產值結構中體現科技創新功能的高技術制造業比重仍低於北京市其他平原新城區、以及國內其他經濟發達地區。
職住平衡試點推動
從區域角度統籌考慮兩地職住均衡發展,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一方面,新增就業人口住房需求難以在城市副中心範圍得到有效保障,2022年城市副中心產業用地實作率約27.6%、居住用地實作率約76.8%,居住用地余量不多,下階段需進一步提升住房資源與就業崗位的匹配關系,在通州全區、廊坊北三縣地區等更大空間尺度謀劃職住均衡發展。同時,北三縣在京就業人員需逐步向副中心引導,根據大數據分析,2022年北三縣進京通勤人群在城市副中心就業人數僅占13%,低於中心城區(約60%)、平原多點地區(約25%)占比,需強化城市副中心就業吸重力,與北三縣在北京通勤就業人員進一步互動發展。
目前,從完善住房保障頂層設計和推動示範計畫建設兩方面,正在推進職住合作,保障多元化住房需求。搬遷至副中心的中國人民大學,在大廠縣建設居住社群,探索跨區域職住平衡模式;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印發【關於統籌用好通州區與北三縣住房資源吸引中心城區企業疏解至城市副中心的若幹措施建議】,兩地也正在研究住房一體化促進職住平衡實施路徑,但兩地職住一體化仍面臨兩地跨界通勤交通壓力大、公共服務保障差異大等方面挑戰。
2020年-2022年北三縣進京通勤人群就業地分析公共服務逐步延伸
推動北京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北三縣延伸,統籌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建立公共服務協同配套推進機制,逐步縮小兩地公共服務落差,共同塑造高品質的生活空間。
推動區域教育協作水平提升
以通—武—廊教育協同發展共同體及聯盟校為抓手,在教研管理、文化共建等方面進行深化合作。北三縣與通州區潞河中學、北京實驗學校等14所北京市中小學、幼稚園合作辦學。2021年,潞河中學三河校區揭牌。
強化區域醫療衛生合作
持續推動朝陽、天壇、友誼等醫院與北三縣醫療機構開展醫療合作。潞河醫院、通州區婦幼保健院、東直門醫院通州院區等與北三縣醫療機構組建醫聯體,111家定點醫療機構實作異地門診卡碼通結。
推動養老事業協同發展
同城化「跨城養老」成新趨勢。復制推廣醫養結合的「燕達模式」,形成以燕達養護中心為龍頭,大愛城、榮華齊山康養、方舟養老、五福托老等梯次發展的養老服務格局。截至2023年2月,北三縣養老機構共接納約5000位京籍老人。
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品質協同未來展望
跨界地區試點示範是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前沿陣地和實踐熱點,對比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通州與北三縣一體化示範區正處於加速建設階段,仍需在國土空間規劃、制度政策創新、實施模式等方面深化探索。
總的來講,建設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品質發展示範區,要聚焦「一體化」,加強兩地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的統籌謀劃、系統融合;突出「高品質」,加快培育和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吸引更多高端要素集聚、更多優質計畫落地;打造「示範區」,深化改革創新,努力在各方面都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