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地方債務危機!中國停止大基建,是經濟危機,還是新經濟的轉型?

2024-10-07財經

本文內容均參照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24年,互聯網上最讓人五味雜陳的詞,除了「靈活就業」, 恐怕就數「12省市基建計畫暫停」了。

說實話,這波操作確實來得猝不及防,但細品之下,卻又是意料之中的事, 畢竟這場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基建盛宴」,也該到「買單」的時候了。

那對於這次「基建狂魔」的急剎車,到底是怎麽回事, 究竟是經濟危機,還是新經濟的轉型?

資訊來源:突發!中國 12個省市基建緊急暫停,經濟巨變前夕,這到底是危機還是轉機的開端?醫械觀察家 2024-10-04

經濟換擋期

回望過去幾十年,中國基建創造的成績,說句「震古爍今」也不為過。

高鐵裏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網路密布全國,港口吞吐量傲視全球, 這些鋼鐵巨獸和水泥長龍,不僅極大改善了民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讓無數人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希望。

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湧動,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像著了魔似的,到處舉債搞基建, 結果很多地方的路是越修越寬,但是債也越欠越多。

根據財政部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確實已經超過了 40萬億元人民幣, 而這部份債務中,有很大一部份是由於基礎設施建設計畫所產生的。

資訊來源:地方政府債務余額超40萬億元,專家建議構建地方化債長效機制 華夏時報 2024-09-30

更讓人擔憂的是,不少地方政府為了掩蓋債務問題,搞起了「隱性債務」,也就是那些沒有納入官方統計,但實際上也需要償還的債務。

更諷刺的是,很多耗費巨資的基建計畫, 最終卻成了「爛尾工程」和「面子工程」。

比如,甘肅天水耗資數億打造的路面電車,營運多年依然巨額虧損, 被當地人戲稱為「移動的財政黑洞」。

還有海南儋州,斥資4000多萬建成的「豪華」高鐵站, 8年了都沒通車,成了荒草叢生的「鬼城」。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位和案例,都在警示著我,「基建狂飆」的時代,已經走到盡頭了。

面對日益嚴峻的地方債務風險, 國家采取果斷措施,決定暫停部份省市的新基建計畫, 而這一決策可以被視為一種「刮骨療毒」的必要行動。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要完蛋了, 相反這恰恰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開始,是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必經之路。

其實說白了,過去那種靠「大水漫灌」式的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不永續了。

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要想保持領先地位,就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從過去單純追求數量增長的模式, 轉向更加註重品質提升的新路徑。

當然,轉型必然伴隨著陣痛,尤其是對於那些在過去依賴基建計畫生存的企業和個人來說,他們可能會面臨失業和收入下降的風險, 但從長遠來看,只有經歷過陣痛,才能迎來新生。

因此在新的經濟發展格局下,科技創新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新經濟的轉型

過去幾十年,中國依靠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消耗,成為了「世界工廠」, 但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環境汙染問題日益突出,這種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因此要擺脫「中等收入陷阱」並實作經濟的高品質發展, 中國必須堅定地走科技創新之路, 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

近年來,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華為、阿裏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在5G、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等領域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比亞迪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領軍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銷量遙遙領先, 還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向特斯拉等國際巨頭發起挑戰。

2024年上半年,比亞迪營收超過3000億,凈利潤達到136億, 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的一匹「黑馬」。

除了這些科技巨頭,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意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紛紛加大研發投入, 湧現出一批像大疆、科大訊飛、寒武紀等在各自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企業。

在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中國也在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那就是釋放內需潛力。

過去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而消費一直是短板, 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胡消費能力也在不斷提升。

於是為了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鼓勵消費升級,改善消費環境。

而從消費者自身來說, 也在逐漸告別過去那種「買買買」的沖動消費,變得更加理性。

新基建要修到點子上

當然,叫停部份基建計畫並不意味著中國將放棄基建投資, 相反,中國將繼續加大對「新基建」的投入,以支持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

與過去那種「大幹快上」的傳統基建不同, 「新基建」更加註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更加註重投資效率和效益。

比如,為了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國正在建設一條連線浙江、江西、廣東三省的「浙贛粵運河」。

這條運河建成後, 將極大提升中國中部地區的物流效率, 促進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產業轉移,為中國經濟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再比如,5G、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計畫,不僅能直接拉動投資,更重要的是, 它們將成為中國數位經濟發展的基石,為各行各業的數位化轉型提供基礎設施保障。

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基建投資將更加註重「精準滴灌」,更加註重與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結合,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因此面對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挑戰,無論是地方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必須積極調整心態, 主動適應新的發展環境。

地方政府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一味追求GDP,盲目舉債搞基建, 而是要更加註重發展實體經濟, 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最佳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人才落戶。

一些企業也不能再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吃老本,而是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提升產品和服務的核心競爭力,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對個人來說,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提升自身素質,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不管怎樣,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號角已經吹響, 而這將會是一場充滿挑戰和機遇的「大考」。

筆者認為

中國經濟,從來沒有「躺贏」的劇本,有的只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用勤勞和智慧,書寫的一部波瀾壯闊的奮鬥史詩。

面對未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國經濟具備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的能力, 實作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永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因為,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