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十年創業老兵:華為盯上了我的賽道,但我不怕

2024-02-14財經

面對變革,主動選擇,扔掉過去的判斷,過去的慣性,甚至扔掉過去一部份的積累。

|【中國企業家】記者 閆俊文

編輯 |李薇

頭圖來源 |受訪者

編者按:

新技術重塑新商業,新商業引領新變革,未來呼嘯而來,這是企業家與科學家發生化學作用的春天。

【中國企業家】雜誌與【證券日報】聯合出品了【2024商業新變量·科學跨年】 特別欄目,邀請到硬科技賽道、新商業領域的企業創始人,解碼「2024商業新變量」。

科技驅動下的創新,道阻且長,但我們依然篤信光明湧動的明天,願意展現那些卓越拼搏者的剪影。

我們將從硬科技的視角,觀察浪潮激變,聊透關鍵抉擇,陪伴最有活力的你,從兔年走向龍年,從少有人走的路,走向星辰大海。

華為是一個強大的對手,在過去的幾年,它頻繁進入新行業與新賽道,引發了一些初創公司的緊張和擔憂。

比如2022年7月,問界M7直接把理想ONE打殘。理想汽車CEO李想在微博感慨, 從來沒遇到過這麽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毫無還手之力, 「華為的超強能力直接讓理想ONE的銷售崩盤、提前停產,一個季度就虧損了十幾億,團隊都被打殘了,我根本就睡不著覺,更造成大量奮鬥在一線的產品專家離職」。不過,李想對華為80%是學習,20%是尊敬。

任正非塑造的華為崇尚勝仗,他多次強調,要把打勝仗作為一種信仰。甚至有人開玩笑,他不會跟著華為的步伐去看計畫、投資,因為軍團作戰的華為會將競爭激烈度提升數倍。

2015年,胥昕創立XSKY星辰天合,專註於數據儲存賽道,是國內最早將軟體定義儲存這項技術工程化、產品化落地的創業公司,華為、浪潮等公司也是這個賽道的重要玩家。

來源:視覺中國

AI的三要素:數據、演算法和算力,胥昕占了數據儲存的先機,ChatGPT的興起讓數據的儲存和呼叫變得無比重要, 華為等大公司加強了市場攻勢,市場競爭烈度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如何面對大公司競爭?胥昕從2015年創業第一天就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他說他不怕和華為等大公司競爭,怕的是自己不專業。換言之,競爭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客戶的認可。

2月5日至6日,【中國企業家】雜誌與【證券日報】聯合出品了【2024商業新變量·科學跨年】 特別欄目,邀請到XSKY星辰天合CEO胥昕分享他創業近10年的感悟,胥昕進行了演講並接受了【中國企業家】的專訪。

以下是核心要點:

1.企業和賽車一樣,永遠是高速飛馳的,在這個速度下後知後覺、靠慣性 行事 是極其危險的。

2.主動選擇最大的難處不在於敢不敢,而在於能不能感知到需要變化,還是一味的抱怨 內卷

3.面對內卷、面對產業的變革、需求的演進、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要主動選擇,扔掉過去的判斷、過去的慣性,甚至扔掉過去一部份的積累。

4.我們不懼怕競爭,我們懼怕就是說我們是不是不那麽專業了,只要專業,就有價值。

5.公司很小的時候,你要逐步聚焦,只解決一個事情,你就想好打造一個有價值的產品就夠了。

6.公司很大規模的時候,其實也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夠了:打造一個足夠好的組織,然後組織自發地去感受市場。

以下是胥昕的自述(有刪減):

主動選擇比被動選擇好

我是一個業余的賽車愛好者。今年4月,中斷了4年的F1上海站再次恢復舉辦。在上海國際賽車場,全場5.45千米的賽道由16個彎道組成,每一個彎道至少要做4個判斷、4個動作——剎車,轉向,彎心,出彎點。

車手透過不斷練習,可以形成甚至是肌肉記憶一樣的動作。因為彎道在修建完成之後是不會變化的,所以我們似乎已經有了最佳實踐和正確答案,只是不斷練習,讓我們大腦和身體可以反應得過來以及動作能夠做到位即可。

現實是殘酷的,因為這一切是最理想的狀態,這個理想的狀態在於所有影響抓地力的因素是不變的,永遠是晴天,氣溫永遠是20度,每一圈的輪胎沒有磨損,抓地力都是一樣的。

我才終會明白,賽車拼的不光是執行,更是感知和判斷,在瞬息萬變的抓地力變化中不斷去嘗試,去感知抓地力帶來的身體感官的變化。

就像我們做企業,國際環境、國內環境始終是在變化的,我們無法左右。 企業和賽車一樣,永遠是高速飛馳下後知後覺,靠慣性行事是極其危險的。

XSKY星辰天合在2015年成立,是國內最早將軟體定義儲存這項技術,工程化、產品化落地在廣泛的中國政企客戶的創業者和創新者。我們在那個時候,看到了國內IT基礎設施全面雲端運算化的大趨勢。

在2015年,全球IT基礎設施雲端運算化的比例不足20%,而今天已經迅速超過60%。在中國,因為數據中心雲端運算化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可能將會有5年增長500%的機會。

2010年,當時國內的一家頭部保險公司剛剛開始保單全面電子化並聯網化,整個集團保單數據量高達500TB,但到了2014年,他的保險業務全面透過網頁和APP辦理,保單數據迅速增長到7PB,也就是7000TB,每天光新增保單的數據就高達2TB,每天數據讀取5000萬次,數據決不允許遺失,讀寫決不允許中斷。

當時的傳統儲存,是一個單機的專用裝置,是無法應對數據持續產生,需要不斷擴容。如何便捷管理如此大的數據和裝置?並且最重要的是快速降低單位成本,因為總規模是爆炸式增長的。

我們透過軟體演算法,把普通的伺服器和硬碟構建為企業級大型分布式的數據儲存系統,以替代過去單機黑盒子的傳統儲存,來解決企業數據儲存所面對的這些新時代痛點。

過去8年多的時間裏,我們服務了超過2500家客戶。 今天,在權威調研機構IDC【中國軟體定義儲存市場報告】中,我們也始終占據著綜合市場排名前五的位置,也是排名第一的獨立專業廠商。

今天的雲端運算建設浪潮,早已階段過半進入尾聲,這意味著我們的大型客戶已經不再關心已然完成的雲端運算建設,他們越來越著眼的是雲端運算之後,下一輪的科技創新和落地。雲端運算、軟體定義,曾是最大機會,而這些機會現在的需求看起來變的越來越少,產品壁壘明顯減小。

我們怎麽辦?是延續我們最擅長的老賽車線,繼續內卷,保持過去的積累和慣性蒙頭狂奔,還是要重新試探,重新判斷,主動選擇?

主動選擇最大的難處,不在於敢不敢,而在於能不能感知到需要變化還是一味的抱怨內卷; 其次的難處在於怎麽變,是幹脆換個賽道,換什麽賽道,還是換個賽車線,往左還是往右換,是延遲剎車還是晚進彎、改變策略?甚至是重新打造一台「賽車」,改變「賽車」的架構和核心部件。

我認為核心在於需要有更高的視野,能看到賽道的更遠處,看到新的機遇,而不是著眼眼下的內卷和摩擦;在於有洞察,看到機會背後的邏輯和風險,看到其他賽車手的姿態和可能的選擇。

在AI時代,上百億的檔如何長期保存,如何實作超高效能,在若幹時間之後,客戶要求調取一個出現品質問題的零部件當年出廠時的檢測照片,如何幾秒鐘就能從百億檔中找到需要被回溯查詢的那個具體檔。

我們在2023年11月18日,釋出了全新的星海架構以及基於星海架構的星飛儲存,這是中國第一個全共享架構的分布式全閃主記憶體儲,帶來超高效能的能力,能夠直面AI、仿真、科研的最挑剔的要求,但透過架構的創新和演算法的突破,透過數據縮減技術大規模降低套用成本。

這是我們在面對內卷、面對產業的變革、需求的演進、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主動選擇交出的答卷,就是繼續改變策略更換自己的「賽車線」,甚至改造自己的「賽車」結構和能力, 扔掉過去的判斷,過去的慣性,甚至扔掉過去一部份的積累。

不怕華為競爭

我們從第一天創業,就不得不回答,如何面對華為等大廠的競爭。過去,我們看到首先有兩撥大家夥,一個是來自全球或來自美國的專業廠商,比如說IBM、惠普、戴爾、 EMC(易安信),他們都擁有40~60年歷史,都很賺錢。

胥昕出席【中國企業家雜誌社】舉辦的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來源:中企圖庫

第二,是國內非常多的綜合性廠商,比如華為、新華三、浪潮、曙光,它們透過產業鏈合作共贏的方式,透過整合的方式來維持它產品線的長度,提供解決方案,這是他們的價值,中國也需要這樣的綜合性廠商。

我們不懼怕競爭,我們懼怕就是說我們是不是不那麽專業了。其實核心在於競爭的本質,不是我和大公司在比,而是我倆都在跟客戶聊的時候,客戶覺得我倆誰專業, 競爭核心在於客戶而不是競爭本身。

所以我們只要保持了專業,我們在單一場景下更大的專業,實際上我們總是有價值的。

實際上,大家今天的關系更多的是競合的關系,我們之間有更很多的合作,因為客戶的數據中心它不是由儲存組成的,它有芯片作業系統,有伺服器,有交換機,有網路裝置,合作的過程中,大家認可的一點,還是在最專業的情況下,我們有自己的價值創造,那就有相應的地盤。

我經常給員工舉米其林輪胎的例子,就是說大眾、豐田這麽大的規模,它會自研一條橡膠輪胎嗎?他永遠可以,他如果再願意多虧100億元的話沒問題,但是他是否有這個必要。

如果豐田做輪胎,它可能沒有經過公交車領域的打磨或者是賽道跑車的打磨,我們不要老擔心大眾也會做自己的一條輪胎,跟客戶打架,跟我們打架。

對於後繼的創業者,有一個智慧是我覺得需要傳下去的,這是我們第一輪投資人北極光創投創始管理合夥人鄧鋒說的。當時我們剛創業不到一年,他跟我講了一句話,說 公司很小的時候你要逐步聚焦, 只解決一個事情,你就想好打造一個有價值的產品就夠了,其他事都會好起來的。

當公司大的時候,其實你只有一個事情,就是你要去打造一個產品線,去解決客戶的一攬子問題,或是某一個型別的問題。

這個時候,你的公司可能有一些集群效應會出現,但是你只要把這個事情做好了,其他人總會來幫你的,你有專業的法務,有專業的財務,有非常多專業的優秀的銷售的同學會加入。

到了公司很大規模的時候,其實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夠了,打造一個足夠好的組織,然後,組織自發地去感受市場,做判斷,做選擇,然後去一代一代叠代新的產品,這是由大家一起打造出來的。

我覺得,不要仿徨,要分階段,我們可能沒有人一出生或者第一次創業就會當CEO,還是抓住我們專家這個身份, 做出一個足夠解決別人問題的產品, 這就夠了,其他事情會好起來。

新聞熱線&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