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新」的力量①|白馬湖實驗室:開啟新質生產力的「源」創之門

2024-05-08財經
開欄語:
錢塘江畔,處處湧動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熱潮。向「新」而行,以「質」致遠,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生動實踐,描繪著杭州這座「創新活力之城」的新圖景。
新型研發機構是杭州高端創新要素匯聚的重力場、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的主陣地、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引擎,是杭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
這一次,我們將目光投向在杭的新型研發機構,走進科技創新的最前線。即日起,本報推出【「新」的力量——走進杭州新型研發機構融媒體專題報道】,圍繞重大科研攻關、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探尋杭州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力量。
「綠色發展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作為綠色科技的重要內涵,能源科技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杭州濱江區聚才路239號,在城市繁華的一角,為能源技術創新安放下一張張安靜的書桌、一台台做實驗的儀器。這裏,湧動著我們看不見的創新動能。
2022年6月,面對「3060」碳達峰碳中和的歷史使命,白馬湖實驗室(能源與碳中和浙江省實驗室)作為浙江省十大實驗室之一應運而生。
這是省內唯一一家由省屬國企牽頭、高校共建和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能源領域高能階科創平台。
作為杭州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創新載體,實驗室聚焦太陽能轉換與催化、零碳能源轉化與儲存、能源低碳轉化與多能互補三大方向,以「頂天立地」的氣魄,全力搶占「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制高點,打造能源與碳中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隨著實驗室一樓展廳的「源」創之門緩緩開啟,一張由「遠海—近海—陸地」構成的「海—陸協同新型能源體系」規劃圖躍然眼前。這是白馬湖實驗室對未來能源格局的深刻洞察,也昭示著一場關於綠色能源的科技革新,正在加速奔向未來。
穿透科技迷霧,照亮綠色新未來
從歷史規律看,能源革命是歷次工業革命的先聲。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
力爭2030年前實作碳達峰,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引擎從傳統能源驅動轉向綠色、低碳能源驅動,並勢必帶來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能源革命。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白馬湖實驗室主任高翔看來,能源科技創新離不開高能階的科技創新平台。成立白馬湖實驗室,就是希望破解當前能源科技創新的關鍵技術難題和科學問題,同時產出一批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為杭州、全國乃至全球的能源科技創新貢獻方案。
走進白馬湖實驗室11樓的綠色燃料合成實驗室,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團隊負責人祁誌福正在專註地進行著一項精細的實驗。稱量、混合、反應、噴塗、測試……
實驗室的另一角,團隊成員正透過熱化學或電化學的方法,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或高價值化學品。
「基礎研究是經年累月的,但也是爭分奪秒的。」進入實驗室以來,祁誌福團隊一直努力開發低成本、低能耗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與高活性、高選擇性的綠色能源合成技術。它們能從煙氣或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如綠色甲醇一般的有效資源。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是實作「雙碳」目標的一項關鍵技術。如今,實驗室在浙能蘭溪電廠建立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的工程技術驗證示範平台,每年可從燃煤電廠煙氣中捕集二氧化碳1.5萬噸,並將它用於礦化養護混凝土加氣塊、熱/電催化轉化制備綠色燃料和高值化學品等。
從無到有,挑戰重重。一年多來,在年輕的白馬湖實驗室,多項能源關鍵核心技術成果持續湧現。
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劉玉濤帶領團隊與北京航天試驗技術研究所,歷經多次試驗,成功研發出產量為2噸/天的氫液化系統,填補了規模化液氫生產系統在國內自主智慧財產權領域的空白。
能源化工環保團隊科研人員歷經數百次失敗,終於研發出環境友好型寬溫區間高效能分子篩脫硝催化劑的成套完整制備技術和工藝。團隊負責人劉春紅說:「以前,相關領域的核心催化材料嚴重依賴進口,這回難題終於能解決了。」
未來,白馬湖實驗室還將謀劃推進新型儲能、低碳智慧電廠、海水製氫、綠色燃料等科研計畫。我們可以期待,白馬湖實驗室的科研之光,將穿透科技的迷霧,照亮綠色能源的新未來。
跨越「死亡之谷」,科研成果點「綠」成金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卻要經過一個復雜的過程。
成立不到兩年,白馬湖實驗室已成功托舉太陽能轉換與催化、氫能與儲能、能源清潔低碳利用等領域的16個計畫的「種子」,跨越科研和轉化的「死亡之谷」,在杭州這片科創沃土上點「綠」成金、茁壯成長。
而這16次「精彩一躍」的背後,有一條隱形的橋梁。
白馬湖實驗室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總經理範海東認為,這是一條打破了傳統實驗室模式,並連線起科研和產業之間的橋梁。
國內首台高承壓自潔板式換熱器,正是其中一顆「種子」。
在實驗室展廳,我們見到了這台換熱器的縮小版樣機:超薄金屬板,以等寬距離被焊接在箱體內。兩片板透過獨創的無氧雷射焊接後,進行高壓鼓脹成型,形成一個個凸起空間,這是冷凝水與外界介質換熱的通道。這裏,湧動著看不見的創新「暗流」。
真正的創新火花,迸發在百公裏之外的生產線上。這台換熱器的原型,以大出樣機數十倍的規模,被安裝在浙能嘉華電廠、台二電廠機組上。
計畫負責人李想算給我們看:和傳統管式換熱器相比,新裝置不易被磨損、腐蝕,使用壽命從2年增至8年,換熱效率提升了2-3倍。除了火電廠,裝置還能用於風力發電、光熱發電、儲能等領域,預計每年的市場規模能達到數千億元。
這將是一條源於杭州、領跑全球的全新賽道,而這一具備國際領先的技術成果,從立項研究到落地轉化,僅用了兩年。
在李想看來,這得益於白馬湖實驗室特有的轉化路徑和資源支持。
依托浙能集團產業套用場景,白馬湖實驗室承擔了多項套用研究課題。板式換熱器,最初正是源於企業旗下熱電廠自身的節能改造需要。
「實驗室研究直接對接產業需求,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機理驗證、中試熟化等環節都能在浙能集團找到場景並獲得反饋,成果轉化更快、成功率也更高。」範海東總結說。
除了「零距離」接觸產業,在漫長、脆弱的轉化鏈條上,實驗室還探索實踐了「沿途下蛋」機制——透過布局科創孵化基金、產業公司,串聯起研究、示範、套用3個環節,並透過科研先投後股、專利授權入股、專利授權生產等轉化模式,為每一個技術孵化「扶上馬」,穩妥送上「下一程」。
「大兵團」作戰,引領新能源革命
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我們已經一再看到,人類能使用的能源其實無窮無盡,唯一的限制,只在於我們的無知。
眼下,攤開杭州的創新產業版圖,以綠色能源等為代表的五大產業生態圈建設正加速推進。
綠色,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更將成為杭州乘勢而上的底色。
在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當下,白馬湖實驗室還能發揮哪些作用?
在采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實驗室裏辦公的,除了科研工作者,還有來自高校的教師、企業的工程師。「這是白馬湖實驗室的‘大兵團’作戰模式。」範海東介紹,實驗室不斷加強和高校、企業的對接,已和多家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
從這一獨特的科研組織形式中,我們窺見白馬湖實驗室的目標,遠不止於「從0到1」的技術創新,白馬湖實驗室設想的「教科人」一體、「產學研」融合的生態,雛形已現。
「新能源科技創新與發展,將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和變革,讓我們擺脫傳統的高能耗、高資源消耗的經濟增長模式。」在範海東看來,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是實作「兩個轉型」,一是數位化轉型,二是綠色低碳轉型。
在他的描述中,未來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是綠色化、智慧化、低碳化的。因此,白馬湖實驗室要以杭州為中心向外放射線,建設起集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和成果孵化為一體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帶動能源領域上下遊企業,賦能能源產業實作綠色化、低碳化、智慧化改造,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去年10月,白馬湖實驗室建立揭牌杭州市低碳節能材料與裝備概念驗證中心。除了幫助科技成果打通「最初一公裏」到「最後一公裏」。中心還將對外共享創新資源,提供套用場景,為中小微企業搭建雙創服務平台、中試平台等,助力清潔能源科技創新發展,形成「龍頭企業+中小企業+服務平台」的清潔能源融通創新生態圈。
【實驗室名片】
白馬湖實驗室成立於2022年6月,由浙能集團牽頭,聯合浙江大學、西湖大學共建。圍繞太陽能轉換與催化、零碳能源轉化與儲存、能源低碳轉化與多能互補等主攻方向,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引領性科研攻關,構建多元協同的綠色低碳能源供應創新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