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保護發展求雙贏 山東企業逐「綠」向「新」升級

2024-10-26財經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牛鈺 水草蔥郁、蘆荻飛雪、堿蓬熾紅如毯、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在這片廣袤濕地萊恩營紮寨……這是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的深秋生態畫卷。

30多年前,這個位於東營市的黃河入海口,曾是一片鹽堿化嚴重的荒地。得益於長期的生態保護修復,2024年7月,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有了一個世界級新身份——世界自然遺產。

在黃河三角洲西南方幾十公裏處的鹽堿灘塗地上,有大片的海參的養殖坑塘,坑塘上則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深藍色光伏板,像向日葵般迎著太陽,雙面吸收光源高效發電。

沿黃河入海口溯流而上,一路向西。濱州市的一粒粒小麥在「綠色迴圈」的加工全產業鏈裏有序運轉;另一座高度機械化的工廠裏,一個包含18個零部件的汽車縱梁2分鐘即可「一鍵生成」。在濟南,一根根稭稈能從廢棄物變成衣服、電池、塑膠制品等產品,每年減排的二氧化碳相當於8個小型火電廠的排放量。

近日,在山東開展的「綠色先行」媒體行活動中,經濟觀察網自東營黃河入海口出發,走進東營、濱州等5個城市,看到了多地在生態保護和新能源動力、產業升級等高品質發展的生動實踐。

漁光互補的海上光伏

為充分利用風光資源及可開發土地優勢,東營市墾利區正在實施4個新能源計畫,將淺海、灘塗變成新能源的「良田」。

墾利區老十五村鹽堿灘塗地上,占地約2萬畝的華潤財金800MW(百萬瓦)源網荷儲一體化計畫已投入營運,這是山東省單體容量最大的新能源計畫、最大的漁光互補計畫。

據了解,該計畫總投資37.75億元,2023年7月全部建設完成並網發電。計畫年發電量11.2億千瓦時,節約標煤3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7萬噸。截至目前,計畫已全容量並網發電。

華潤電力山東新能源公司東營檢修基地副主任汪波介紹,計畫所用2萬畝土地均為水產養殖水面,能真正實作漁業養殖和光伏發電互融互補。

「這些光伏板不是固定不動的,它們能夠像向日葵一樣,跟著太陽的方向正負45度調整角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發電量。光伏板采用雙面雙玻的單晶矽元件,不僅可以吸收太陽光,還能吸收水面上反射的光,發電效率更高。」汪波表示。

沿著東營市紅光大道一路東行,在海岸8公裏處,忙碌的施工人員正在安裝光伏平台,夯實樁基,鋪展平台。

這裏是國華HG14海上光伏1000MW計畫建設現場,將有2934個光伏平台陸續鋪在這片1223公頃的海面上。是國內第一個采用大型海上鋼桁架平台式固定樁基的光伏計畫,也是全國第一個進入實施階段的吉瓦級海上光伏計畫。

國華HG14海上光伏計畫經理張澤成介紹,HG14光伏計畫是全國第一個進入實施階段的GW級海上光伏計畫,總投資76億元,裝機容量1000MW,配套建設220kV升壓站和100MW/200MWh儲能電站。計畫建成後,年發電量達17.8億千瓦時,可節約標煤50.3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4.47萬噸。

依托豐富的綠電資源及電解液等新能源產業優勢,墾利區正在規劃建設新能源產業園。園區計劃總投資50億元,規劃占地面積1000畝,總建築面積90萬平方米。

該園區重點圍繞儲能裝備制造、Pack組裝(將多個單體電池透過串聯和並聯的方式組合成一個電池模組或電池包)、電源管理、系統整合等上下遊企業開展專項招引,目前寧德時代、福建巨電、天津奇馭等計畫已實作落地。

產業園的建設標誌著墾利區新能源產業邁上了快車道。

據了解,墾利區對該產業園寄予厚望,力爭在2025年,建成國內最完整、最先進的儲能產業園,園區落地企業達到10家以上,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放射線帶動全區新能源產業,打造富有活力和放射線帶動力的鋰電池產業生態圈。

地熱取暖清潔又省錢

在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對對紅藍相配的水管能讓地熱代替燃煤取暖,許多鍋爐房正在被這種新型的地熱能源站替代。

「一般的區域鍋爐房供暖面積為300萬平方米,現在2、3座地熱供暖的能源站就能取代一座大規模的區域鍋爐房。」東凱開發建設公司副總經理劉建軍介紹稱,部份地熱供暖能源站會直接在原有的鍋爐房位置建設,能夠直接對接周邊居民區的地下管網匯集點,能節省大量的管網投資。

劉建軍表示,地熱能源與傳統的化石能源是不同的,完全是清潔能源。這些來自地下的能源不僅大幅提升了居民的供暖需求,還能實作「零排放」,價格也實作了大振幅降低。

地熱能源如何為居民供暖?

計畫負責人介紹稱,地下水開采到地面後,首先流經一級板式換熱器,溫度由73℃降低至43℃,將部份熱量傳遞給來自小區熱力站的一級網回水;然後流經二級板式換熱器,溫度由43℃降低至25℃,將剩余熱量傳遞給來自熱泵機組的迴圈回水。

東營明匯新能源有限公司為該計畫提供了技術支持,該公司總經理李吉武表示,東營地熱能源豐富,地熱主要存在於灰巖地質和砂巖地質中,而東營以砂巖地質為主。這種地質孔隙度小、滲透率差,回灌比起灰巖地質更加困難。

回灌即地熱尾水的處理方式。地熱水的熱量被「吃幹榨凈」後,不具有飲用等其他價值的水資源需要被再回灌到地下,可以減輕大量開采地熱田帶來的熱儲壽命縮短,地下水位下降,並導致地面沈降、化學汙染等問題。

被開采到地面後,這些難題正在被技術的發展解決。

李吉武表示,其公司自主研發了砂巖地質100%負壓回灌技術,實作「同層等量回灌,取熱不耗水」。相比砂巖行業地熱利用普遍存在3年後需要加壓回灌、增補回灌的問題,該技術的突破可以實作連續20年以上穩定負壓回灌執行。並且,回灌執行無動力需求,可將單套地熱井采灌能耗由47萬度/采暖季降至22萬度/采暖季。營運成本上,相較傳統地熱供暖,電費可以降低20%。

目前,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地熱清潔能源供暖計畫總投資25億元,可實作全區1480萬平方米地熱能供暖全覆蓋。全面建設完成後,預計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約22萬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5萬噸,每年減少硫化物排放約1900噸,每年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1600噸,具有可觀的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

產業鏈增效向綠

2分鐘不夠喝完一杯咖啡,但2分鐘也可以生產出一個包含18個零部件的鋁合金汽車縱梁。

在山東濱州市惠民縣一個寬敞明亮的工廠車間內,傳統鋁合金結構件生產的鑄造、鋸切、焊接等流水線不見了,一台台大型壓鑄機列隊整齊,正在智慧機械臂協助下完成汽車鋁合金零部件的生產。

這個車間屬於山東宏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產品為新能源汽車的減震塔、縱梁、後底板、電池殼、變速箱殼體等汽車一體化壓鑄結構件,全部達產後年可生產300萬件,實作產值35億元。一期計畫於2023年4月開工建設,當年12月12日投產,達到每年70萬件產能。

山東宏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棟介紹,現在采用的大型一體化壓鑄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以縱梁為例,傳統的沖壓、焊接技藝需要先將18個小的零件生產出來,然後再進行組裝,全程需要兩到三天,而現在只需要2分鐘,節省時間98%;每生產1噸產品,可降低能耗10%以上;材料回收利用可達95%以上。

除了亟需向低碳高效轉型的能源產業和制造業,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山東,正在挖掘糧食等產業集群潛力,一家家企業促進產業鏈升級的努力,也在為山東的農業強省建設添磚加瓦。

「一根稭稈可以變成什麽產品?我們可以把它做成木糖醇,纖維素部份可以做成衣服,木質素部份可以做成生物炭,還有電池、塑膠制品等等。」濟南聖泉集團生物質研究院院長高紹豐表示,透過公司創新研發「聖泉法」生物質精煉一體化技術,可產出上百種產品,形成綠色、低碳、永續的生物質精煉一體化產業集群,稭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一粒小麥可以衍生出多少種產品?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下稱「中裕」)的答案是600多種。中裕打造了一條完整的小麥全產業鏈,生產出了十大類600多種產品,包括面粉、掛面、谷朊粉、酒精、高纖維、糖醇蛋白肽、純糧豬肉等。

普通小麥加工企業加工一噸小麥,總產值僅為3700元左右,若透過上述的全產業鏈,加工一噸小麥,總產值9140元,提升了2.5倍。此外,透過對小麥的「全價值利用」,大幅提高了經濟效益,也徹底解決了加工、養殖過程中的廢棄物處理問題。

「我們透過大型沼氣熱電聯產裝置,集中處理養殖糞汙和濱城區4.2 萬戶農村旱廁糞汙,年產生物天然氣3500萬立方,產值6700萬元,取代8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2萬噸,真正做到了‘變廢為寶’。」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付蕊介紹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