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廣東挑起大梁,如何作為?丨十問廣東經濟

2024-02-14財經

龍年春節,廣東很「旺」!

假期前4天,全省4A級及以上景區接待遊客1137.8萬人次,同比增長23.8%。

繁忙起來的不止是客流,全球各地美食好物也趕「春運潮」。透過航空快線,發自美國紐約的智利車厘子和北美龍蝦很快就送上老廣餐桌。

熙熙攘攘,車水馬龍,融匯成廣東經濟的「暖流」。

13.57萬億元!就在不久前,經濟大省廣東宣布了這一振奮人心的「總成績」:連續35年經濟總量全國第一,成為全國第一個「13萬億大省」,僅用2年便躍上新的萬億元台階……廣東以當之無愧的實力與擔當,為全國經濟回升向好作出廣東貢獻。

新的一年,在依然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局勢中,作為全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如何完成5%的全年增長目標,真正挑起大梁?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須看到廣東經濟何以穩、何以進、何以立。

經濟總量逐年攀升的背後,廣東的發展結構不斷最佳化,短板逐漸補齊,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形成……展望2024年,各種有利因素不斷集聚增多,共同鍛造了經濟大省廣東承壓而上的硬朗「脊梁」。

何以穩?

穩住「大盤」,也穩住發展信心

廣東經濟何以穩?穩定增長的規模和體量是關鍵。

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這在全國「大盤」中占據了超過十分之一的分量。如此龐大的體量規模之下,廣東經濟穩中有進所能帶來的影響,早已不局限於自身。

有專家分析指出,按照去年國內生產毛額超126萬億元測算,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貢獻率約為三分之一;這其中,廣東經濟就猶如一塊「壓艙石」——廣東穩住了,全國經濟這艘「大船」的航行也將更加穩定,並將為全球經濟復蘇註入充沛動力。

支撐廣東經濟總量連年穩步攀升的,是廣東在諸多困難與挑戰中保持韌勁,在各領域、全方位穩住「陣腳」、長期保持綜合優勢。

作為外貿第一大省,廣東外貿規模已連續38年全國第一,占全國比重從2023年初的17.6%回升至全年的19.9%。這一數據背後,是廣東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數量首次突破13萬家,占全國比重超兩成。

「市場正經歷‘大浪淘沙’的過程。我相信,如果產品非常有特色,技術有核心競爭力,就能抵禦周期。」東莞市傲雷移動照明裝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章俊說,在這一輪外貿行業的「寒潮」中,他們堅持加大創新研發投入,保持著每個月更新產品的頻率。

從更大範圍來看,2023年,廣東經營主體總量突破1800萬戶,更一舉拿下四個「全國第一」——經營主體總量全國第一、企業總量全國第一、外資企業總量全國第一、民營經濟主體總量全國第一。

企業是經濟的基本細胞。在廣東,二者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迴圈:數量龐大又活躍的經營主體,撐起了廣東的巨大市場,帶來了蓬勃向上的發展活力,構築起廣東經濟「穩」的根基;廣東經濟穩住大盤,又「穩」住了企業在廣東發展的信心。

「這幾年,廣東在支持增資擴產、提質轉型等方面為我們企業及時提供了支持。」江門市工商聯副主席、廣東芳源新材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愛平說:「我對我們選擇的賽道有信心,對廣東有信心!」

重量越大,重力越大。在全球市場,廣東龐大的經濟體量和市場規模釋放了強大重力。這決定了無論是在過去還是未來,廣東都將是外資、外企在選擇投資中國時,無法略過的一塊「寶地」。

首批裝置竣工!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計畫再迎裏程碑。

1月18日,在湛江東海島石化產業園區內,中國首例重化工行業外商獨資計畫、總投資百億歐元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計畫首批裝置竣工。計畫建設快馬加鞭,預計到2025年核心裝置就將建成投產。

對於廣東的重要地位,巴斯夫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樓劍鋒如是評價:「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市場,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有著獨一無二的戰略位置。巴斯夫將繼續深耕中國、投資廣東。」

何以進?

補齊短板,拓展經濟縱深

廣東之「進」,既是經濟總量絕對值的增長,更是GDP增速「含金量」的提升。

看絕對值,繼2021年GDP突破12萬億元之後,廣東僅用2年時間,便再次躍上一個新的「萬億級」台階,這相當於新增了一個東莞這樣的「萬億之城」的體量。

看「含金量」,以十年作為一個觀察周期,廣東GDP每1個百分點增速所帶來的增量,已相當於2013年時2.1個百分點的增量。那一年,廣東剛剛成為全國第一個經濟總量超過萬億美元的省份。

衛冕「冠軍」35年後,廣東之「進」,動力從何而來?增量要向何處尋?

領跑的經濟大市實力持續增強,挑起大梁。2023年,廣州、深圳兩個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均超3萬億元。廣州重回全國「經濟第四城」的坐席,隨著深圳前海山姆旗艦店、開市客華南首店等一大批「首店」匯聚,深圳也成為廣東第二個萬億元消費城市。東莞、佛山兩個萬億元城市經濟總量繼續擴大;佛山GDP在去年首次突破1.3萬億元,穩坐廣東經濟「第三城」的位置,並成為全省第二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

以頭號力度實施「頭號工程」,補齊短板。「百千萬工程」一年開局起步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強縣促鎮帶村如火如荼。廣東設立總規模240億元的省產業轉移基金,安排1萬畝用地指標支持15個主平台建設,新承接產業轉移計畫超650個、總投資超3200億元。

在清遠,占地 1 萬多畝的廣清紡織服裝有序轉移產業園正著力打造 「 中國快時尚智造基地 」,一批知名企業如希音、拼多多、致景科技等龍頭企業先後簽約落地。2023年,清遠主平台承接產業轉移計畫數居全省第一,建成了全省第一個新增 「 千億級主平台 」。

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拓展經濟縱深。海洋經濟總量已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的廣東,對海洋這座「寶庫」的探索從未止步。2023年,海洋生產總值占比已達14%。近年來,廣東加強陸海統籌、山海互濟,實施海洋強省建設三年行動。過去一年,廣東新開工40個現代化海洋牧場計畫,總投資超120億元。

就在今年1月, 挪威巴林海洋漁業公司(簡稱「巴林公司」)將與汕尾、東莞開展海洋漁業計畫簽約合作,將共同建立全省第一個中歐海洋漁業產業創新園。

「我們開始的是一個雙贏的合作。」巴林公司董事局主席歐勒說,未來,雙方將透過養殖技術共享、養殖裝備研發等方式,在廣東深海養殖培育挪威鮭魚,合作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何以立?

培育新質生產力,鍛造「硬實力」

廣東的「立」,是安身立命的立,更是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立。在經濟恢復的波浪、曲折中,廣東何以立於不敗之地?

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廣東發展經濟不僅要推動量的合理增長,更要追求質的有效提升。這意味著廣東要不斷最佳化經濟結構,推動科技自立自強,加速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數十年來,廣東以制造業立省,一直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去年全年,廣東全部工業增加值達4.87萬億,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三分之一,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4萬億元。工業已經成為占廣東全省經濟比重最大、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最高的行業。

今年,廣東還將推動超9000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新培育超250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新推動5500家以上企業「小升規」,讓廣東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

小鵬汽車肇慶生產線。

從產品來看,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嚴峻挑戰下,「新三樣」已成為廣東經濟的新增長點。2023年,全國出口包括電動載人汽車等「新三樣」產品在內的機電產品13.92萬億元。其中廣東的份額高達3.56萬億元,超過四分之一。去年廣東的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253.18萬輛,在全國占比達到26.8%,以絕對的領先優勢居全國第一。

「廣東‘新三樣’的爆發絕不是偶然。」在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看來,這是廣東不斷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的成果。持之以恒在科技創新上發力,為廣東經濟創造了新增長點和新動能。

科技創新,恰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廣東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持續鍛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硬實力」。

從2017年到2019年間,廣東共布局10家省實驗室,聚焦網路空間、先進制造、新材料、再生醫學、生物醫藥、先進能源等前沿領域。去年年底,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在廣州揭牌,這是廣東省實驗室在時隔三年多後,再添新成員。

寧德時代肇慶工廠。

為了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廣東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推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

作為科技領軍企業的典型代表之一,華為牽頭的「鴻蒙智慧終端作業系統基座與產業套用」被提名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而另一家粵企比亞迪,僅用3個多月,就完成了從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到第600萬輛的跨越,科技實力發揮了關鍵的推動作用。

到2023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已連續7年全國第一,全省研發人員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有效註冊商純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在今年1月釋出的ESI(基本科學指標)最新統計中,廣東有10所高校進入「全國百強」,8所高校新增14個全球前1%學科,3所高校新增3個全球前1‰學科。

「廣東對高端科創人才有充分開放的態度,而且這裏能離企業研發前沿更近一些。」談及為何選擇到廣東牽頭建設科研機構、「開宗立派」,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韓恩厚如是說。

挑起經濟大梁,廣東何以?

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能多幹就多幹一些。假以時日,廣東必將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話題研究員 黃敘浩 祁雷 曾美玲

編輯:李軒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