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鹽城積極搶抓新一輪江蘇沿海高品質發展機遇,深耕海洋產業「主賽道」,圍繞強鏈補鏈延鏈,持續最佳化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體系,力爭2026年鹽城海洋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
今年1月,在全市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大會上,鹽城明確提出構建「兩地兩區」(國際海上新能源綜合利用高地、全國知名海洋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海洋經濟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長三角河海聯動示範區)為特色的現代海洋經濟體系,發展海洋新能源、海工裝備、海洋船舶、沿海灘塗種養業等九大產業,實施沿海基礎設施能階提升、科技創新賦能、經營主體引培、產業「雙化」協同、開放空間拓展等五大行動,編排海洋產業及配套基礎設施計畫58項,計劃總投資1800億元,2024年度計劃投資477億元,全面吹響新時代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沖鋒號。
新能源是鹽城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強的後勁。鹽城充分發揮風電產業基礎優勢和海上風電場資源優勢,加快研發、制造、運維、檢測全產業鏈發展,構建相互協作、功能錯位、上下遊企業相互配套的產業鏈條。截至目前,鹽城海上風電整機產能已占全國40%以上,電池片、元件綜合產能位居全國城市第一。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554萬千瓦,約占全省46.2%、全國15%、全球8%,新能源產業入選首批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示範集群、蘇中蘇北唯一。全市涉海產業領域先後建成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36家,一大批海工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企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海洋漁業和灘塗農業創新發展加速,共同助力鹽城「藍色經濟」實作強勢突破。
港口是服務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鹽城港「一港四區」全部建成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擁有萬噸級以上碼頭泊位26個,開通國內外航線48條和與之配套的中歐(亞)接續班列、「滬鹽通」貨櫃專線,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58億噸、貨櫃61.9萬標箱,貨物吞吐量躋身全國沿海港口20強,濱海港鐵路支線年內建成營運,響水港區灌河口5萬噸級航道整治工程、濱海港區北港池防波堤一期工程、大豐港鐵路支線、濱淮高速計畫加快建設,沿海交通基礎設施的綜合支撐力和便捷通達性不斷提升。
沿海旅遊,亮點頻頻。鹽城不斷擦亮「世界自然遺產」和「國際濕地城市」兩張國際名片,努力做好世界遺產地後半篇文章。先後建成4A級以上景區24家,去年全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840萬人次,實作旅遊總收入536.6億元,為海洋經濟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記者 劉君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