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三巨頭突襲入場,挑戰美做空圖謀,誓奪中國資產定價主導權

2024-10-11財經

在經歷了連續兩天的劇烈波動後,全球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中國的管理層身上。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到目前為止,竟然還有人看衰中國。

可以預料到,今年下半年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最關鍵時刻,一旦失敗,中國資產將失去全球市場的信任;反之,若取得勝利,全體中國人民都將享受到中國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時代紅利。

令美國措手不及。

在美聯準將基準利率下調之際,中國央行在9月24日率先從沈寂中發力,拉開了在中美經濟與金融領域展開反攻的序幕。

中國股市成為反攻的第一個突破口,用了10個交易日漲幅超過20%,但在強勁的反攻勢頭面前,美國資本也積極應對,毫不示弱。

美國媒體在國慶期間一方面準備好了唱衰中國資產的報道,另一方面,華爾街則在香港市場忙著收集做空中國的籌碼。

10月8日起,A股開市,美國方面大規模展開做空中國的行動。

根據美國高盛集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2023年10月9日,美國境內的對沖基金向市場發出大規模拋售中國股票的指令,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對沖基金不僅限於減少持有的多頭頭寸,反而進一步增加空頭頭寸,導致多頭賣出的規模遠超空頭賣出。

美股市場上的華爾街交易員將中國資產標的的ETF直接打到了低於其凈值的價格,其凈值已超過28美元。

然而,目前在美股購買中概股的費用只需19美元。

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夠掌控整個基金,僅透過清盤所有股票就能獲得50%的利潤。

大家一眼就能看出,這其實就是港股大勢所使用的聯合行動。

透過這兩個訊號,國內那些金融掮客想要趁火打劫,煽動我們國內資本市場那剛剛點燃的一絲火焰。

不過我並不是說中國的股票市場不能下跌,但波動必須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絕不能容許美國人隨意操控A股的漲跌。

目前,中國急需采取類似於1997年香港金融管理局所采取的策略,即在股票指數下跌至4000點以下的關鍵時刻,透過公共基金大量購買中國股市上的ETF產品。

即使這次行動沒有像香港金管局當年那樣面臨明確的市場做空力量的挑戰,但從爭奪資本市場定價主導權的角度來看,進攻和防禦的重要性是同等不可忽視的。

這場戰爭看不見硝煙,但中國金融市場若想後續穩定發展,並實作財富真正屬於人民的目標,就必須像70年前打敗韓戰一樣,贏得這場金融保衛戰的勝利。

三大巨頭正式登場。

央行於10月10日上午8時如期釋出聲明,宣布常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以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和保險公司,利用包括滬深300成分股在內的藍籌股ETF以及債券作為抵押品,與中國人民銀行談判以獲取償還債券和央行票據等流動性極高的金融資產。

在這一規模宏大的計劃中,首批投入的金額高達5000億元人民幣,倘若該措施實施後效果顯著並實作了籌資目標,那麽將重新評估並增加分配的總額度。

這意味著金融機構可以用自己持有的優質資產作為抵押,向央行借入利率僅為1.8%的低價貸款,隨後購入優質上市公司的股票,享有5%的紅利,並且還可以無風險地獲取3%的利潤。

此外,股價上漲還會帶來額外的收益。

中國此舉旨在推動中國資產價格和估值的上漲。

唯有中國資產價格能夠保持穩定並超越美國,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才能更加順利。

國外的金融機構和海外的各大央行將用人民幣購買中國股票和中國國債。

實際上,美聯準早就意識到了中國這步明棋。

因此,美聯準本應在六月份就進行降息,但卻一直堅持到九月才做出降息決定。

然而,他們未曾預料到,央行在美降息後緊跟釋出王炸政策,這突如其來的襲擊,讓華爾街完全沒有防備。

由於美國金融機構在美聯準加息期間一直做空中國股票,因而遭受重大損失。

而A股的突然上漲直接導致了摩根大通等空頭大幅虧損。

在2021年至2024年期間,華爾街做空中概股大致可獲得32億美元的利潤,但美聯準9月底對中國的猛烈攻勢卻給這些空頭造成了69億美元的損失。

這也解釋了為何國慶日後,華爾街猛烈反撲,導致港股暴跌10%的原因。

重新奪回中國資產定價權。

過去,中國的資產價格不僅受到中國市場的估值影響,還受到美國對中國優秀公司給出的估值的重大影響。

因此,許多優秀的中國企業,如阿裏巴巴、網易、百度等互聯網巨頭,都傾向於在美國上市。

這些公司的目標市場在中國,但股東權益卻在美國,這就導致了一種不公平的現象:賺取中國同胞的錢財,卻支付給美國人民分紅。

這幾十年來,這種現實一直存在,令人感到既無奈又殘酷。

然而,公司之所以願意前往美國上市,是因為那裏的金融機構願意給予互聯網企業較高的估值。

然而,近年來,美股市場上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遭受了故意的壓制和排斥,部份公司被迫以高昂的價格回購自己的股份,隨後在港股重新上市。

這正是中國在喪失中國資產定價權方面的損失。

大家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可以自行查詢一下阿裏巴巴在美國上市時的市值和最終在港股上市時的市值。

許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為此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這也是為什麽,中國必須掌握對自己企業的定價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