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又一概念引爆!將是長期投資主線?最新解讀來了

2024-07-22財經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 曹雯璟 張玲

近日,無人駕駛概念站上風口,相關個股掀起漲停潮。與此同時,【中國智慧網聯汽車自動駕駛仿真測試白皮書】釋出,北京、深圳、上海、武漢、重慶等地相繼開展全無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與測試。

無人駕駛概念是短期炒作,還是有望成為中長期投資主線?無人駕駛產業鏈中有哪些潛在的投資機會?無人駕駛技術在商業化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和風險又有哪些?

對此,中國基金報記者采訪了 富國基金量化投資副總監、智慧汽車ETF基金經理張聖賢,華泰柏瑞基金指數投資部副總監譚弘翔,國泰成長優選基金經理、智慧駕駛投研小組負責人陳亞瓊,永贏高端裝備智選、永贏先進制造智選基金經理張璐,泓德基金基金經理於浩成,諾德基金基金經理謝屹,金鷹基金權益研究部基金經理助理劉忠騰 等七位基金投研人士進行解讀。

上述投研人士表示,受政策支持、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套用場景擴張以及商業模式創新等影響,無人駕駛近期成為市場熱點,相關板塊逆市大漲。隨著其在物流、公共交通領域的套用不斷拓展,無人駕駛發展前景廣闊,有望成為資本市場的長期投資主線。

富國基金量化投資副總監、智慧汽車ETF基金經理張聖賢: 無人駕駛商業營運逐步落地,有望加速智慧汽車的發展,進而帶動無人駕駛相關上遊供應商的國產化,特別是目前壁壘相對較高的自動駕駛芯片領域。

華泰柏瑞基金指數投資部副總監譚弘翔: 由於無人駕駛汽車產業鏈長,經濟拉動效應大,市場空間廣闊,又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高端半導體等新興技術的重點套用場景,因此有望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主要代表之一,形成長期投資主線。

國泰成長優選基金經理、智慧駕駛投研小組負責人陳亞瓊: 目前無人駕駛技術大致處於「L3至L4」的發展階段。當技術達到「L4至L5」階段的時候,有望在更豐富的場景中鋪開套用。

永贏高端裝備智選、永贏先進制造智選基金經理張璐: 在物流車、卡車等商用車的商業化落地場景推進,會更容易「夢想照進現實」。

諾德基金基金經理謝屹: 對於整車行業來說, 無人駕駛是一個繞不開的競爭點。無人駕駛滲透率的逐漸提升,或將帶動相關領域的產品需求,從硬體上的傳感器、芯片、雷射雷達,到軟體上的高精度地圖、AI演算法、標準協定等等。

泓德基金基金經理於浩成: 物流和公共交通行業均是追求效率和成本最佳化的行業,未來隨著安全性提升、成本降低、成熟度不斷提升, 無人駕駛 有望在物流、交通行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套用。

金鷹基金權益研究部基金經理助理劉忠騰: 這兩年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很快,無人駕駛就是人工智慧技術套用最重要的領域之一。短期來看,確實偏題材投資較多。中長期來看,無人駕駛概念是有價值的投資主線。

一、

多因素刺激無人駕駛概念大漲

中國基金報:隨著「蘿蔔快跑」沖上熱搜,新能源車、無人駕駛等概念股持續上漲。如何看待近期無人駕駛板塊逆勢上漲?目前整體估值情況如何?

張聖賢: 近期無人駕駛板塊逆市大漲,主要受各地無人駕駛商業營運落地加速等事件刺激。從目前來看,板塊整體估值仍處於低位。

陳亞瓊: 近期無人駕駛相關個股上漲的主因在於,「蘿蔔快跑」讓市場意識到無人駕駛商業化落地的可能性,以及落地後市場規模的較大想象空間。相關個股目前估值有所分化,部份有業績公司的估值處於歷史分位的中樞偏下,部份沒有業績的公司估值較高。

譚弘翔: 無人駕駛板塊的大漲主要源於Robotaxi試點行程獲得了比較多的流量支持和輿論關註,讓很多人對這件事有了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

張璐: 近期,無人駕駛板塊在整體市場震蕩中逆市大漲,主要得益於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智慧駕駛技術成熟度的顯著提升。在政策層面,政府出台多項舉措旨在促進「車路雲一體化」的試點套用。在產業層面,百度Apollo第六代無人車的成功降本使得大規模投放無人車營運成為可能,商業化套用階段的拐點已經到來。同時,海外廠商如特斯拉和Waymo在自動駕駛領域也持續創新,板塊估值有望隨著產業發展得到歷史性重塑。

謝屹: 無人駕駛這項技術的確具有改變使用者體驗的能力,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在更多的城市和區域鋪開推廣。這是滲透率從低位上升的一個細分領域,具有比較大的空間,可能為目前較為平淡的市場帶來一些亮點。

從估值情況看比較分化,與汽車相關的,尤其整車企業的估值目前還是較低的,普遍在10—20倍左右。電子和電腦相關企業的絕對估值相對汽車而言,是比較高的,在20—30倍甚至更高,但相對歷史水平而言,還算在合理區間。另外,電腦行業內部和人工智慧、算力等交叉相關的標的,其估值因為前兩年AI熱潮的上漲,可能存在一些「泡沫」。

於浩成: 近期無人駕駛受Robotaxi、「車路雲一體化」建設催化漲幅明顯。而無人駕駛高熱度將提升大眾使用者對L3 to C功能的認知,有望加速L3高階智慧駕駛的滲透。從估值方面來看,短期因部份標的受政策刺激和行業樂觀預期的影響,漲幅已較為明顯。

劉忠騰: 無人駕駛板塊逆市大漲,可能更多是「蘿蔔快跑」訂單量爆發而出圈的事件催化效應,事件本身的影響相對更偏短期。

二、

無人駕駛有望成為長期投資主線

中國基金報:無人駕駛概念受關註,未來無人駕駛板塊的投資價值幾何?無人駕駛概念是短期炒作,還是有望成為長期投資主線?

張聖賢: 「上半場電動化,下半場智慧化」。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接近50%,可以說新能源汽車上半場——「電動化」行程基本完成了,下半場——「智慧化」行程即將開始。過去幾年,汽車廠家的行銷方向也從電動化轉向智慧化。目前各汽車廠家釋出會常常重點介紹關於座艙智慧化的部份,未來汽車「自動駕駛」會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主要考量因素。

陳亞瓊: 第一,技術快速叠代後在C端的套用加速,主要以特斯拉、華為車為代表,智慧駕駛系統已經開始成為消費者選車的一個關鍵要素;第二,類似「蘿蔔快跑」,在B端進行商業模式創新。這兩個方向的發展速度核心取決於消費者的體驗感,何時能趨近於零接管,何時就能迎來真正的產業拐點。行業空間對應著全球的商用車、乘用車的制造和營運市場,可以說非常大,只要技術在持續進步,我們認為就是值得長期關註和投資的方向。

譚弘翔: 網聯化、智慧化對汽車傳統電子電氣架構和供應鏈結構體系都會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並在這個過程中為大量產業鏈相關公司創造巨大的發展空間。由於無人駕駛汽車產業鏈長、經濟拉動效應大、市場空間廣闊,又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高端半導體等新興技術的重點套用場景,因此有望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主要代表之一,形成長期投資主線。

張璐: 無人駕駛板塊是當前市場的長期主線之一。根據Frost&Sulliva預測,到2030年,中國L4及以上無人駕駛技術的滲透率有望達到9.5%,市場規模或將增長至4888億元。展望未來,技術進步、成本降低、生態完善,以及政策扶持,將共同推動產業快速發展,無人駕駛相關企業有望從行業的分裂開發中長期獲益。

於浩成: 得益於政策支持、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套用場景擴張、商業模式跑通,無人駕駛長期投資價值可期,未來有望成為長期投資主線之一。從政策端來看,目前政策已對高級別方案的車輛、人員、安全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法規持續完善。 技術方面,端到端等技術有望開啟無人駕駛的能力邊界,提升安全性。成本方面,隨著行業規模化發展、技術方案的叠代,單車智駕套件成本有望大幅降低。未來無人駕駛有望在更多場景套用改造傳統營運模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劉忠騰: 中長期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投資主線。這兩年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很快,無人駕駛就是人工智慧技術套用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但是短期來看,確實偏題材投資較多,因為還有很多現實問題沒有解決 :比如政策和立法層面的支持、技術的成熟度問題、安全性的驗證等。從入局的玩家來看,目前國內走得比海外快,行業領導者Waymo尚未大規模推廣,國內也僅是百度旗下蘿蔔快跑在做試點,其他玩家都以觀望為主,試點效果好的話,才會考慮跟進。

三、
在物流、公共交通領域套用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基金報:近日,多家上市公司回應與蘿蔔快跑合作情況。當前無人駕駛技術處於哪個發展階段?如何看待未來無人駕駛技術在物流和公共交通中的發展前景和空間?

陳亞瓊: 目前無人駕駛技術大致處於「L3至L4」的發展階段,在物流和公共交通中的發展僅適用於固定園區及固定路線,或者采用加配安全員模式進行非固定路線執行。當技術達到「L4至L5」階段,無人駕駛有望在更豐富的場景中鋪開套用。市場空間角度,全球物流運輸及公共交通的市場規模在10萬億美元左右,考慮到滲透率,預計無人駕駛市場空間未來有望接近萬億美元。

張聖賢: 從技術層面來看,經過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目前無人駕駛技術已日趨成熟,但在商業營運上仍需等待相關政策和法規的落地。無人駕駛由於能節約人力資源,增加工作時長,具有較大的成本優勢,未來有望在物流和公共交通中發揮重要作用。

譚弘翔: 這兩年新上市的乘用車中,L3以下的高速和城區NOA(領航輔助駕駛)的滲透率快速提升。但真正L4及以上無人駕駛的套用依然處於初期階段,目前也只是在做小範圍的試點,商業模式還沒有跑通,安全性也有待進一步驗證。但未來幾年,無人駕駛在物流、公共交通、擺渡接駁、治安巡邏、環衛清掃等場景的套用進展可能會超出大家的預期。

謝屹: 無人駕駛目前處於開發中高級階段,但還沒有達到最終的完全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其實在物流和公共交通的前景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長途公路貨運、夜間的公共交通服務等領域,畢竟人力駕駛通常會出現疲勞、事故率較高等情況。

於浩成: 無人駕駛仍處於發展早期,從技術驗證逐步走向商業化初步落地的階段。物流和公共交通行業均是追求效率和成本最佳化的行業,未來隨著無人駕駛的安全性提升、成本降低、成熟度不斷提升,其有望在物流、交通行業套用越來越廣泛。

張璐: 我們認為物流車、卡車等商用車的商業化落地場景推進會更容易「夢想照進現實」。在末端低速無人車的套用場景更為廣泛,如商超履約、快遞接駁、校園配送等,無人駕駛在公共交通中的降本更具有經濟效益。

劉忠騰: 蘿蔔快跑第六代無人車全面套用了「百度Apollo ADFM大模型+硬體產品+安全架構」的方案,支持L4(高級自動駕駛),距離最終目標L5(全自動駕駛)只差一步。物流和公共交通是無人駕駛有望最早落地的兩個場景,物流主要是貨運,偏中長途運輸,高速相對於都市路況來說相對簡單。公共交通行駛路線也比較單一和規範,所以出現的意外相對比較少,推廣落地可能也是最快的。

四、

關註整車制造、硬體、軟體等細分領域投資機會

中國基金報: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將影響相關產業鏈,例如傳感器供應商、芯片制造商等。無人駕駛產業鏈中有哪些潛在的投資機會?哪些細分領域值得關註?

於浩成: 無人駕駛技術提供方、零部件(傳感器、芯片等)、路側裝置和雲控平台供應商、整車、無人駕駛營運方、細分行業或場景的方案提供方等值得關註。

劉忠騰: 第一,整車制造,從汽車整車到零部件,可以去挖掘蘿蔔快跑的汽車供應商、零部件供應商等。第二,硬體類如雷射雷達、慣導裝置等。雷射雷達就是傳感器的一種,雷射雷達裏有雷射器,有泵浦源和芯片,最重要的是,這是個增量市場,值得重點關註。第三,軟體類,類似Apollo系統。這個領域未來或是壟斷格局,國內外的玩家也不多。第四,營運牌照類,基本就是各地的出租車營運企業。

陳亞瓊: 無人駕駛產業鏈主要包括整車制造以及終端營運,我們認為有三個領域值得關註:一是整車端的競爭格局重塑機會,智慧駕駛有望成為下一階段消費者選車的主要參考因素之一;二是無人駕駛帶來的零部件增量機會,例如智駕芯片、域控制器、傳感器等;三是終端營運商,技術成熟前看商業模式創新,技術成熟後看規模化效應。

張聖賢: 無人駕駛商業營運逐步落地,有望加速智慧汽車的發展,進而帶動無人駕駛相關上遊供應商的國產化,特別是目前壁壘相對較高的自動駕駛芯片領域。

謝屹: 首先,對於整車行業來說, 無人駕駛 是一個繞不開的競爭點。預計隨著無人駕駛滲透率的逐漸提升,其或將帶動相關領域的產品需求,從硬體上的傳感器、芯片、雷射雷達,到軟體上的高精度地圖、AI演算法、標準協定等。除此之外,還有相關的服務與營運、基礎設施建設(智慧交通系統、充電樁等),這些都是可能產生投資機會的領域。

張璐: 算力是無人駕駛的新基建,演算法、算力和數據三要素決定智駕效能。當前的智慧駕駛模型普遍基於深度學習構建。隨著智慧駕駛等級提升以及更多的大模型演算法上車,數據計算量增大帶動算力需求指數式增長,各家車企加快布局高算力數據集群訓練大模型。硬體層面,國內供應鏈成熟且具備成本優勢,如網路攝影機、雷達、域控制器、線控底盤,國產廠商有望乘智駕之風迎來新發展機遇。

五、

技術端、商業模式等方面均面臨挑戰

中國基金報:無人駕駛技術在場景營運和商業化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和風險有哪些?

陳亞瓊: 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技術端,接管次數直接影響消費者體驗感,如何在各種復雜路況下實作零接管還需要技術較大的最佳化。風險來自無人駕駛的事故率是否會高於有人駕駛,這也同樣與技術成熟度掛鉤。

張聖賢: 一是長尾問題,目前領先的無人駕駛技術在大部份道路情況下可以實作自動駕駛,但不排除小機率事故的發生,而少數此類事故可能會導致大家對於自動駕駛不信任的陡增。

二是配套制度和設施建設,目前無人駕駛責任認定仍有待法規進一步明確,同時車輛保險、智慧道路建設等商業配套仍有待完善。

謝屹: 我們認為商業化過程的挑戰是有的,比如新技術帶來的事故責任在法律上的認定、新技術能夠被套用的範圍,以及新技術帶來的摩擦性失業該如何解決等,這些可能都是新技術普及階段需要被慎重對待的方面。

譚弘翔: 主要是輿論上的壓力,比如安全性問題和就業問題。此外,無人駕駛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發展」的風險,在一個開放的全球市場經濟環境中,當前只有加快發展步伐,力爭未來在全球無人駕駛市場中占有更大的份額,並盡可能掌握技術、制造和商業化標準的定義權,才能為我們自己留出更大的空間。

於浩成: 一是技術成熟度方面。無人駕駛要在復雜系統中作為安全性較高的決策難度較大,涉及技術架構、演算法、軟硬體開發等。

二是法律法規挑戰。目前無人駕駛發展速度很快,往往領先於相關法規的制定,導致商業化營運面臨法律空白的風險。

三是商業模式挑戰。受限於技術、成本、安全性、盈利能力等因素,目前無人駕駛在封閉園區、港口等場景實作了商業模式閉環,但是在公共交通等領域還沒到拐點。

四是社會倫理影響。特定場景下,無人駕駛的決策可能引發倫理道德爭議,無人駕駛的技術發展可能會對社會就業結構產生影響。

張璐: 無人駕駛技術首要的技術挑戰在於確保高度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包括在各種環境條件下傳感器的精準度以及AI決策系統的成熟度,需要使其能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道路狀況。

另外,無人駕駛的最終落地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尤其是事故發生時的責任歸屬。同時,社會接受度也是關鍵。此外,基礎設施的完善,如智慧交通系統和能源補給設施和網路安全問題,也是實作無人駕駛商業化的前提。

劉忠騰: 首先是技術成熟度,無人駕駛必須確保行駛過程中的「絕對」安全,至少事故率不能高於有人駕駛。其次是效率問題,當前普遍反映無人駕駛存在行駛慢、需要到指定地點乘車、道路規劃不夠智慧等問題。再次是成本和盈利,蘿蔔快跑第六代無人車整車成本相較於5代車下降60%,價格約為20萬元。但這只是顯性成本。如果考慮營運網路建設、雲端控制中心等,成本只會更高,能否最終實作盈利也是一個挑戰。

編輯:艦長

稽核:許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