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董建華家族和東方海外

2024-10-14財經

董建華於 1937 年在上海誕生,1949 年其全家搬遷至香港。他的父親是海外航運集團的董浩雲。董建華在香港開啟了他的人生歷程,為香港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經受打擊】

80 年代中期,香港經濟遭地產、股市暴跌及銀行連串危機重創,航運界亦受世界航運大蕭條威脅。70 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漸衰,傳統工業萎縮,對輪船需求驟減,發展本國輪船,動搖了香港航商根基。

80 年代初世界航業面臨威脅,船東卻訂造航舶下水,導致航運能力過剩。日本經濟環境變,香港本地貨運量不滿足要求,海外租戶退租破產。香港四大華資航運集團中,環球航運包玉剛「棄舟登陸」,萬邦航業曹文景縮船隊避災,董浩雲、趙從衍因看錯周期深陷航運蕭條。

【陷入危機】

陷入危機的董氏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東方海外實業,因對市場前景判斷有誤,在不當時機過度擴充。其主要業務為經營貨櫃輪船,1980 年 4 月以 12 億港元收購富納西斯,致船隊噸位猛增,資產負債飆升,負債率達 83%超警戒線,收購後改組遭雇員反對,背上沈重包袱。

後來,東方海外實業持續擴張。先向大股東董氏家族購入諸多資產,如紐約、雪梨及新加坡的物業等,還購入 6 艘貨櫃船壯大船隊。1982 年船隊增至 368 萬噸,比 1980 年增兩倍。期間負債率超 78%,僅利息支出就達 5.61 億港元,是除稅後盈利的 3.3 倍。

東方海外實業采用負債經營策略,期待世界航業復蘇。1984 年航運業競爭激烈,運費難升反降,影響其盈利能力。1985 年航運業衰退,集團財務危機顯現,債務高達 200 億港元,資不抵債,觸發危機。

【力挽狂瀾】

彼時,董建華擔任董氏航運集團及東方海外實業主席,面對的是全球商業史上第三大的企業挽救方案,前兩宗分別是美國的佳士拿車廠和洛歇飛機廠,其壓力之大顯而易見。董建華是董浩雲長子,畢業於英國利物浦大學,返港後加入家族生意,董氏家族從事航運事業已逾 30 年。為完成集團債務重組,他多次赴日,與相關商社、造船廠艱難談判,還與 200 余名債權人展開 17 個月磋商,成功機會不足一成。

談判期間,董建華先成功勸服日本造船廠接受小量賠償並取消 12 艘新船訂單,獲中國銀行率先貸 2000 萬美元,其他 11 家債權銀行也各貸 2000 萬,籌得 2.4 億付新船款,獲喘息之機設計重組方案。關鍵時刻,董建華得霍英東協助,答應註資 1.2 億港元,使東方海外繼續營建。

【重組之後掌舵人】

1987 年 1 月,董建華成功與債權人簽署集團債務重組協定。成立新公司東方海外國際管理 31 艘貨櫃船,專司貨櫃運輸。霍英東註資 1 億美元獲 35%股權,東方海外實業持 65%。債權人將債務轉為股權,共占 67%,50%及董氏家族 23%股權註入董氏控股基金 15 年,原股東持 10%股權。

董氏集團旗下的金山輪船公司進行了類似的重組,其 100%股權由董氏控股基金持有,該公司管理著 34 艘油輪和散裝貨輪。此次重組使董氏航運集團避免了被清盤的命運,也為其在全球航運業市場重建地位提供了契機。

自此,東方海外實業全力整頓資產,持續出售非核心業務與投資,如英國富納西斯股權、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20%股權等,還有多宗價值以億元計的資產,成功套現 20 多億港元資金,以此改善財務狀況並專註經營貨櫃運輸業務。

80 年代末期,世界航運業呈現復蘇態勢,東方海外實業的盈利狀況得以改善。1989 年 12 月及 1990 年 3 月,該企業先後向債權人購回票據與部份優先股。

1992 年 5 月,董建華精心經營東方海外實業,使其具備終止債務的能力,隨即宣布再次重組計劃,將各類證券進行轉換。同年 7 月,東方海外國際在港上市,取代東方海外實業,成為董氏集團的上市旗盤。

1993 年,乃重組後的第七年,東方海外國際開始穩定盈利並首次派息,董氏家族對其控制權回升至 50%以上。1994 年,東方海外股價飆升 66.94%,居香港股市十大升幅榜首,當時借貸約 38 億港元,流動投資組合 30 億港元,財務改善,業務重回正軌,董建華多年奮鬥終獲報酬。

在歷經亞洲金融風暴的洗禮後,東方海外的業績呈現出了顯著的復蘇態勢,展現出了強大的恢復能力。

東方海外最令人向往的並非其航運業務,而是其港口資產。集團在加拿大溫哥華、美國紐約及紐澤西州營運著多個港口,資產凈值達 3 億美元,高於東方海外 17 億元的市值,此前市場傳聞和黃近年積極拓展港口業務,有意收購這些優質資產。

香港回歸之後,董建華的聲名在大陸可謂家喻戶曉,在香港富豪的排行榜裏,他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