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鄭長軍: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

2024-10-17財經
□鄭長軍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金融作為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發揮其服務實體經濟的機制至關重要。這一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僅是當前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也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是中國下一步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的重要意義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有助於推動高品質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體系建設。 自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已經建立起一個全面、多元且能滿足不同層級需求的金融服務體系。這一體系廣泛覆蓋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期貨等多個領域,具有層次分明、覆蓋廣泛、特色鮮明的特征。當前,金融體系更加註重其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與服務,其結構與功能均緊密圍繞實體經濟的需求進行最佳化。為了實作這一目標,必須進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確保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夠精準定位,各組成部份之間協同合作、功能相互協調,從而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與之相匹配的高品質金融服務。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有助於降低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和經濟風險互為因果、相互交織,金融是經濟的映像。各類金融機構緊扣自身職責,樹立正確的經營、業績和風險理念,防止盲目發展和無序擴張,既能強化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也能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釋出的報告,當前中國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總體可控,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達到449.21萬億元,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406.25萬億元,資產占比超過九成。銀行業占主體地位,銀行穩則金融穩。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有助於金融始終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本。 金融服務只有始終聚焦產業集群,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秉承經濟與金融協同理念,強化對新科技、新業態及新模式的金融支持,才能實作金融服務的價值。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的內涵和特質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是透過一系列國家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激勵金融機構積極服務實體經濟,同時又能對其行為進行有效約束,確保資金的有效使用和風險控制。首先,明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的物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改革的主要物件是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其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需要建立在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相輔相成的基礎上。虛擬經濟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它以虛擬資本運作為中心,脫離了實體經濟的價值形態,並按照特定的規律獨立執行。同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實為伴侶關係,兩者保持同步發展,絕非「兩張皮」。因此,在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時,必須充分思考一條融合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平衡之路,避免資本過度流向虛擬經濟領域。最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應強化國家政策對金融業的監督、考核和引導,讓金融機構將更多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領域,特別是那些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專精特新企業。
在國際國內形勢紛繁復雜、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刻不容緩、正當其時。一方面,實體經濟需要金融的支持來推動實體產業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上至大型企業的科技創新、綠色轉型,下至中小微企業的紓困解難,都離不開金融行業的強有力支持。另一方面,金融行業也需要透過服務實體經濟來實作自身的穩健發展和風險防控。只有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金融才能合理規避過度投機和泡沫化,保持質效持續提升的發展態勢。因此,完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的實施路徑
當下,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能力不斷提升,但是仍然面臨虛擬經濟過度擴張、實體經濟發展受損、中小微企業融資受限、金融創新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須精準施策,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著力點,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位金融五篇大文章。
培育科技金融,穩固實體經濟創新基石。 積極豐富科技金融產品形式,向綜合性、精準性、直達性金融服務轉變,落實國家開發銀行的100億元專項債促進成果轉化,為攻克「卡脖子」技術提供針對性資金支持,利用科技信貸、科技保險和創業投資等金融產品加快科創企業的智慧化水平,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添磚加瓦;構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政策體系,促進金融資源向前沿科技、未來產業傾斜,打破學科壁壘,支持「政企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最佳化專精特新服務體系,推廣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的有益經驗,為實體經濟平台提供長期精準有效的資金支持;政府引導撬動社會資本,保障支持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投融資的穩定性,減少金融行業的所有制歧視和規模歧視,敢於「投早」「投小」「投硬」,帶動融資效率提升,破解科技創新鏈上「死亡之谷」和「最後一公裏」難題。
深耕綠色金融,賦能實體經濟提檔升級。 完善金融機構辨識綠色計畫評價標準體系,精準施策,鼓勵金融機構向綠色發展傾斜,提供更豐富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搭建農業改革和工業創新的資金保障平台,降低產業轉型升級而引發的現金流不確定性;促進碳市場、綠色保險等在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領域的覆蓋,結合實體企業發展特質,為其提供個人化、多樣化和差異化金融服務,發揮資金引導、風險減量的功能;構建長效機制,依據產業發展規律,階段系統謀劃和動態調整金融服務計畫,保持歷史耐心鼓勵發展綠色金融,以風險控制平穩助推傳統產業技術更叠,依靠長期、低成本和永續金融支持助推整個產業鏈高級化智慧化;落實中國人民銀行【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擴充套件評價結果套用場景,最佳化金融機構環境資訊披露制度,規範綠色金融業務,提升綠色金融支持工業低碳發展的能力。
拓展普惠金融,推動金融服務廣泛覆蓋。 普惠金融強調滿足「三農」、小微企業等群體的金融需求,中國人民銀行釋出的【2024年二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2.38萬億元,農戶生產經營貸款余額10.16萬億元。要進一步引導普惠金融發展,解決資訊不對稱和服務成本等問題。推動金融機構的差序競爭,鼓勵中小型金融機構立足「三農」、小微企業需求開展特色化經營,倡導多類金融機構互補合作;提升政策的協同性,形成貨幣、財政、產業政策合力。2024年4月,河南省財政廳印發【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財政政策】,進一步落實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對還款積極、帶動就業能力強、創業計畫好的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到期後可繼續申請貸款及貼息支持,最佳化了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環境。
壯大養老金融,完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壯大養老資金保障,促進「三支柱」平衡發展。據人社部數據,截至2023年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0.6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78173億元;全國有14.17萬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3144萬人,企業年金投資營運規模3.19萬億元。當前,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發展相對滯後,個人養老金制度尚處於起步階段,亟須多措並舉,改變依賴於財政政策維持養老金制度的傳統模式,利用金融市場促進「三支柱」帳戶資金的平衡;最佳化養老金融產品與服務供給,金融機構須面向多樣化需求,開發收益穩健、風險可控的養老理財產品;推進金融適老化改革,透過設定養老金融服務專區、組建專門顧問團隊、打造示範「養老金融特色網點」、拓展「上門+遠端」等特需服務,持續提升養老金融服務質效。
構建數位金融服務體系,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數位金融是金融業與數位技術相結合的新業態,具有數位與金融的雙重內容。數位金融緩解了金融市場中的資訊不對稱等問題,加速了資訊、資金的自由流通,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紮實推進數位金融發展,加強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創新力度,提升金融惠民利企、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在河南省鄭州市,興業銀行鄭州分行接入河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用能權交易系統,利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全面評估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降耗能力,以此作為信貸投放的重要依據,為河南省重點用能企業提供更為精準的綠色信貸服務。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