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正遭遇長期低迷的挑戰,原本預期這種困境可能僅持續半年至一年。然而,後疫情時代,人們的投資與消費觀念發生了深刻轉變,同時,制造業與出口行業內部也出現了根本性變化。我們的出口市場已從經濟發達地區轉向第三世界,導致單位利潤大幅下滑。這「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均面臨根本性轉變,給宏觀經濟帶來了持續下行的壓力。
但這僅是短期因素。長期性因素,如近期某智庫提出的「四大見頂」理論——人口勞動力、債務擴張、城鎮化率提升和全球化制造出口紅利均已達峰值,正阻礙著經濟的全面復蘇,對宏觀經濟形勢產生了深遠影響。
因此,全國上下需共同應對這場關乎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嚴峻挑戰。
首要策略已付諸實施,即透過銀行櫃台將居民儲蓄轉化為國債投資,並計劃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首期規模即達1萬億元,旨在籌集資金建設關鍵經濟計畫。這一舉措實質上是央行等機構在擴張資產負債表,擴大財政支出,以替代居民和企業部門修復資產負債表的行程。
回溯過去,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債務紅利主要來源於居民和中小微民營企業的債務擴張與加杠桿投資。2015年後,這一紅利轉向地方行政主體、城投公司及基礎設施建設平台等,以推動經濟現代化從工業化向城市化轉變。這一過程中,城鎮化率上升,但地方行政主體及相關城投企業的債務率和杠桿率也隨之上升。而在早期的工業化階段,人口勞動力和全球化制造出口紅利已充分發揮其原始要素稟賦優勢。
如今,人口、債務、城鎮化率和全球化紅利這四大要素均已達頂峰。
在當前的經濟攻堅戰中,主力軍必須是過去幾十年中未過度擴張債務、增加杠桿的部門——中央行政部門,尤其是央行和財政部。它們應透過積極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擴張債務,為宏觀經濟基本面兜底,乃至提振市場經濟,註入新的內生動力。
除了上述首要策略,這場經濟攻堅戰還需在多個領域同時發力,包括房地產市場、證券市場、匯率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中央行政部門在擔任主力軍的同時,應積極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為居民和企業部門提供充足的資金流動性,幫助他們修復資產負債表,提振投資和消費信心。透過提高收入預期和短期經營利潤,使他們與中央行政部門並肩作戰,共同應對宏觀經濟基本面的挑戰。
在戰術層面,除了國債投資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外,公眾還提出了許多解決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建設性意見。我們應高度重視這些意見,並據此設計其他戰術。
例如,透過整頓電商以改善生產供求結構,利用新技術推動生產力關系的變革;透過監管資本,設立如資產離境稅、房地產稅等「富人稅」,在改善社會貧富差距的同時,體現權力結構相互制衡的原則;再如,透過全面落實社保和民生福利建設計畫,實質性讓利於民,從而真正解決宏觀經濟基本面的結構性問題。
接下來,我們將詳細分析除國債投資和發行特別國債外,放開限購、整頓電商、監管資本、讓利於民這四項關鍵戰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為打贏這場經濟攻堅戰鋪平道路。
放開限購:房地產市場的破局之策
房地產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經濟的重要支柱,更與民生息息相關。因此,我們不能輕言「房住不炒」,也不能任由市場自然軟著陸而無所作為。
在探討房地產市場的未來走向時,我們首先要明確軟著陸與硬著陸的區別。軟著陸並非簡單地讓市場栽在居民手上,而硬著陸也並非僅僅指栽在銀行手上。真正的軟著陸,需要我們在監管層面將房地產市場視為投資品消費,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控。
回顧過去,2016年的棚改貨幣化政策無疑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它提前透支了居民對於投資品消費的上杠桿能力,為今天的房地產市場埋下了隱患。
當前,房地產市場正面臨諸多挑戰。為了穩定市場,我們不僅需要保房企、保計畫、保增長,更需要保商品房市場。為此,我們將資金流動性註入房地產市場,推出了房企融資「白名單」,並啟動了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集中改造等「三大工程」計畫。
除了這些措施外,我們還需要關註商品房市場向保障房和租賃房市場的轉型。這一轉型不僅有助於分散商品房市場的風險,還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住房需求。
然而,僅僅依靠這些措施還不足以確保房地產市場的平穩著陸。因此,我們提出了一個終極殺招——全面放開各地區針對商品房的限購措施。
有人認為,限購政策限制了潛在的購房需求,而居民儲蓄總量龐大,邊際效用遞減的趨勢下仍能擠出一定量的購房需求。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以香港地區為例,盡管全面取消了限購措施,但樓市並未出現明顯復蘇。
那麽,全面放開限購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這一措施無效,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房地產市場的挑戰呢?
放開限購可能會引發一系列次生災害效應。例如,近期深圳和佛山等地就出現了業主維權和房價大幅下跌的情況。對於購房居民來說,房價下跌意味著資產縮水,而商品房作為主權信用貨幣的大類資產,其價格下跌將引發貨幣資產的縮水。
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住商品房市場的穩定,防止房價下跌導致資產縮水。為此,我們必須不顧一切地將資金流動性註入商品房市場,確保市場能夠平穩著陸。
這不僅僅是為了保交樓,更是為了保房貸、保資產。我們要妥善解決業主維權事件,防止房貸斷供和法拍房無人問津的情況出現。同時,我們還要透過資金註入來托住房價,防止其下跌。
一旦房價形成下跌趨勢,其速度將如同砸穿地板一般迅猛。這已經不是軟著陸或硬著陸的問題,而是直接粉身碎骨的風險。這樣的情況下,所有人的財富都將灰飛煙滅,這是人類史上最可怕的事情。
除了對居民和企業的影響外,房地產市場硬著陸還將對銀行造成巨大沖擊。大量房貸斷供和法拍房無人問津將導致銀行出現大量壞賬和爛賬。這些負資產和有毒的抵押物將嚴重損害銀行的資產品質。
以新世紀初的日本為例,當時大量房屋主人寧願賠錢也要將房子轉賣出去,因為持有房屋的成本已經超過了其市場價值。這樣的資不抵債情況在中國也有可能出現。
因此,我們必須竭盡全力保住商品房市場。這不僅僅是為了保交樓這麽簡單,更是為了保住整個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只有穩住了這個市場,我們才能夠進行後續的資產置換和資金再分配工作。
目前看來,壯大債券市場的行動已經初見成效。而房地產市場則需要我們持續註入資金流動性來托住它。我們既不能讓房價繼續上漲,也不能讓其產生泡沫化風險。只有穩定住了商品房市場,我們才能夠將其資產價值錨置換到證券市場、匯率市場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等其他領域中去。
目前國家隊正在持倉股票市場,並且減倉意願不大。這雖然有助於穩定股票市場,但也存在被做空的風險。因此,我們需要從司法層面完善金融穩客製度,但同時也要認識到廢除做空機制並不可取,因為這會打擊投資者對市場規則的信任。
總之,放開限購是房地產市場破局的重要一步。但僅僅依靠這一措施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來穩定市場、促進發展。
債券市場的新動向與電商整頓的深思
關於股票市場的話題,我們留待日後詳述。現在,讓我們聚焦於債券市場的新發展。
近期,官方宣布將實作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常態化,首期規模即達1萬億,並透過銀行櫃台渠道高效轉化居民儲蓄為國債投資。這標誌著債券投資已成為促進投資的重要一環,既然已經踏上了金融化的道路,我們就必須在這條路上繼續深耕。
官方深知此道,因此當前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壯大債券市場,進而穩定主權貨幣資產的價格,以此為匯率市場的穩定提供堅實支撐。
要穩定主權貨幣資產的價格,首要之策就是穩定房地產市場,特別是商品房價格。其次,我們應停止所謂最佳化外匯儲備結構的做法,因為外匯儲備本身就是支撐主權貨幣資產價值錨定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我們的美元資產儲備大幅減少,非美元資產儲備則有所增加。然而,美元作為全球最主要的價值錨定貨幣,其地位遠非其他貨幣所能撼動。因此,與西方保持良好關系仍是我們的重要任務。
此外,我們擁有完整的制造產業供應鏈,這也是主權貨幣資產的重要錨定方向。我們必須延續這一優勢,確保其持續穩定地發展。
自人類進入信用貨幣時代以來,各主權信用資產的價值錨定物皆是作為最大規模市場的公認交易媒介。只有獲得市場交易主體的認可,並實質性用於交易過程,才能彰顯其價值。相比之下,其他所謂的價值錨定物都不具備長久性和普遍性。
基於這一理解,我們可以推匯出,當前最大規模的市場是全球市場,而公認的交易媒介是美元及其核心流動性資產。因此,中國主權信用貨幣資產的類終極價值錨定物並非國有土地,而是需要經歷資產價值重估風險的市場交易主體認可。關鍵在於中國主權信用貨幣資產的剛性,以及如何對沖其價值全盤重估的風險。
無論如何,主權信用貨幣資產的價值必然來源於市場經濟交易主體的普遍認可。只有交易主體透過市場買賣行為將主權貨幣信用資產轉化為個體私有財產,才能為主權信用及其大類資產價值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撐。
在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方面,若要發展所有高端產業,以當前的科技發展水平來看,單憑一個國家是難以完成的。
以半導體行業為例,自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該行業就依靠莫耳定律迅速發展,如今已接近一奈米的技術水平,甚至進入了量子世界的領域。這已不再是單一國家所能掌握全部核心技術的行業領域,中國也不例外。因此,我們不能盲目追求全面的國產替代,而應專註於掌握幾個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並將其做到領先乃至原創水平。這樣,我們就能將主權貨幣資產錨定在這些領域,從而提升工業附加值。
如此一來,我們才能擺脫國際貿易分工合作體系及制造產業供應價值鏈的最底端,涉足一些中間環節的關鍵領域。例如,在工業微笑曲線的兩端,我們既要做研發部門,又要做銷售部門。
關於電商整頓的問題,民眾對此的呼聲日益高漲。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模式從野蠻生長逐漸過渡到監管成熟階段,人們對於是否應該整頓電商的討論也越來越多。
在我看來,與其說整頓電商行業,不如說是民眾對於舊有的生產供求結構未能充分適應新質生產力這一熱門話題的關註。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傳統餐飲及消費品零售行業提供了新的銷售渠道。從新技術與舊時代傳統行業相互融合的視角來看,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問題並非由電商模式本身所引發,而是由於舊有行業主體,即傳統餐飲及零售行業主體不願順應時代變化、改變生產供求結構所導致的競爭力缺失和規模生產力衰退。
歷史上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如19世紀中後期西方工人對機械裝置生產物品的不滿而發起的大罷工運動。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社會已離不開初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技術、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技術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原子能發電技術、新一代資訊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等。這些技術引發了PC電腦、智慧型手機等行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產物,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技術範式革命。
新技術與舊時代傳統行業的融合必然引發創造性破壞,這是經濟學家熊彼特所提出的技術創新周期。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會遵循這一周期進行波動式叠代與動態式演進。
很多人將電商視為損害舊有傳統行業發展模式的罪魁禍首,這主要歸咎於資本的介入。有人認為,如果沒有資本的介入,電商模式也能成為實體經濟的一部份。然而,資本的逐利性導致電商具有利潤壟斷的特征,使得只有頭部幾個電商主播賺得盆滿缽滿,而身處中低端的制造商和供應商卻因此一直在賠錢。
但將電商模式損害實體經濟的問題簡單歸咎於資本的介入是有失偏頗的。首先,電商無疑是實體經濟的一部份。其次,資本的介入對於任何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行業發展模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能激發人性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當前電商模式對實體經濟造成的損害並非僅由資本介入所致,更與電商行業本身的結構性分配失衡以及傳統市場交易主體未能充分適應新生產力工具有關。此外,資本介入本身並無問題,資本流通的方式也無可指摘。問題在於資本的流速是否受到
債券市場的新動向與電商整頓的深思(續)
非自然因素的影響,以及除了資本以外,人口勞動力、生產裝置等生產資源或資料,以及其他生產要素是否進行了充分且自由的流通。這正是經濟學家山繆森所提出的生產要素流通悖論。
解決這一悖論,將是經濟學領域的一大突破。迄今為止,經濟學所面臨的許多由人性引發的道德困境,都將因此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在這個世界上,權力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政治權力,另一種是資本權力。關鍵在於,這兩個權力能否在制度設計及司法層面達成強制性的相互制衡。這也是新技術能否有效運用於舊有商業模式,或能否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前提。
綜上所述,整頓電商行業確有必要,但必須與上述問題一並解決,才能取得實效。若只是一味地否定電商模式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對於解決真正的經濟結構性問題而言,不僅毫無助益,反而可能損害經濟的健康發展。
我們應理性看待電商行業的發展,既要看到其帶來的機遇和便利,也要關註其存在的問題和挑戰。透過加強監管、最佳化市場結構、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等多方面的努力,共同推動電商行業的健康、永續發展。這樣,我們才能充分利用新技術帶來的機遇,同時有效應對其帶來的挑戰,實作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監管資本:審視與前瞻
面對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民眾和網友對監管資本的呼聲漸高。這背後反映出的是對財富分配、經濟安全以及社會公平的深層次關切。當掌握大量資本的富人選擇離境時,征收巨額離境稅是否必要?這一問題觸及了資本流動、稅收制度以及國家主權等多個敏感話題。
首先,必須明確的是,中國對於資本出入境一直實行嚴格的管制政策。這種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內經濟的穩定和金融安全。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資本流動的復雜性和頻繁性也在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平衡資本管制與經濟自由化的關系,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征收巨額離境稅是否可行,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一方面,此舉可能對國家財政收入產生積極影響;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抑制資本的積極性,甚至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必須謹慎權衡各方面的利弊得失。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再簡單地視資本市場為洪水猛獸。事實上,一個健康有序的資本市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對資本市場的認識和態度,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來面對和利用這一工具。
在改革和完善資本市場的過程中,有幾個關鍵方面值得我們關註:
-
加強監管:確保資本市場的公平、公正和透明,防止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不法行為的發生。透過建立健全的監管體系,提升市場的整體規範水平。
-
促進創新:鼓勵和支持企業在資本市場上進行合法合規的創新活動,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同時,也要加強對新興業態的監管和研究,確保其健康有序發展。
-
增強投資者保護:完善投資者教育、權益保護和糾紛解決機制,讓投資者在市場中得到更好的服務和保障。
-
推動國際化:在符合國情的前提下,逐步推動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吸引更多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市場。
綜上所述,監管資本並非簡單的「一管就死」或「一放就亂」。我們需要在保障經濟安全和穩定的同時,不斷探索和完善資本市場的發展路徑。透過加強監管、促進創新、增強投資者保護和推動國際化等措施,共同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這不僅有利於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也有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胡社會的和諧穩定。
至於文章提到的具體經濟政策建議和操作方式,需要進一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只有在充分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國情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經濟政策來。
讓利於民:經濟結構改革的新思路
經濟學家盧老師指出,中國經濟陷入增長停滯的困境,其根源並非資本本身,而是經濟分配結構的不合理。這一觀點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在此基礎上,我提出以下改革思路,旨在透過調整經濟結構,實作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首先,我們需要解決壓在民眾頭上的四座大山:住房、醫療、教育和養老。這四大問題的解決,將有助於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增加他們的社保收入。同時,透過各種手段增加貨幣流動性,並將其引導至五個資本市場,使居民和企業部門成為買方。在制度設計和司法執行層面,我們應優待買方,增加他們的資產性收入,即財產性收入。
這一舉措將帶來諸多好處。首先,它將增加就業崗位,保住中低端制造產業供應鏈。同時,鼓勵民營企業走向海外,拓展全球市場,建立起一整個中低端制造產業供應鏈體系。這將有助於提升我們的工業附加值,向工業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並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
在此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替代掉德日韓等國家的市場份額。雖然這可能導致這些國家從已開發國家降級為開發中國家,但這也是我們十四億人民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完全替代美國,因為美國擁有我們無法比擬的制度優勢。我們的目標應是替代日本、德國、南韓等國家的中高端制造產能,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為了應對這一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後果,我們提出了「超級全球化」的概念。這意味著在全球化背景下,讓獲益最大的國家或地區讓渡部份利益,以維持其他國家的發達程度。這既能避免地緣沖突,又能維護全球化體系的永續性。
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努力向上攀登,增加國內的就業崗位,從而提高居民的薪資收入和企業的經營利潤。這樣,居民的薪資收入、財產性收入和社保收入這三大收入來源都將得到增加,從而實作經濟結構的改善。
接下來,我們需要改善資本結構。這意味著無條件地將信貸資源等金融資本、產業資本的收益轉化為居民部門的合法收入和企業部門的資產性利潤。然後,讓他們自發組建現代化市場經濟法治體系,自主運作市場經濟,以實作效率、效用的最大化,以及每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要贏得這場宏觀經濟的攻堅戰,我們首先需要從改變思想開始。目前,我們在對待資本的問題上仍存在三個「不知道」:不知道如何正確看待資本、不知道資本運作的底層原理,以及不知道如何運用好資本。這導致行政精英對資本保持偏見,而普通民眾則錯誤地將資本視為糟粕。這種觀念上的誤區放大了缺乏資本營運所帶來的負面效果。
站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我們無需過於糾結向左還是向右。更重要的是拋棄過往的成見,以寬容的心態對待新事物,堅定地向前邁進。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這是最重要的決定。
讓我們昂首挺胸,大步向前。無需憂慮方向的選擇或倒退的可能。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地前進!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前行,不久的將來就會看到希望的曙光,從而贏得這場宏觀經濟的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