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濟南把出海口搬到家門口

2024-07-24財經

為破解山東中西部地區不沿邊、不靠海、水運遠、空運貴的難題,濟南海關因地制宜,將支持建設內陸港作為重點服務舉措,讓內陸城市從「相對封閉」躍升為「開放前沿」。讓外貿企業減負增效

5月28日,滿載30噸進口植脂末的2個貨櫃透過海鐵聯運班列運抵山東(濟南)國際鐵路貨運中心海關監管場站(以下簡稱「董家場站」),在泉城海關的監管下完成通關驗放手續。

這是濟南海關攜手青島海關推進山東內陸港多式聯運物流通道建設,開展口岸「陸海聯動、海鐵直運」模式與屬地「鐵海E通」系統融合對接以來首批進口測試貨物,標誌著山東內陸區域與青島港進口轉關快速物流通道初步具備正式執行條件。

作為第一個嘗試新模式的公司,邁大食品(山東)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誌銳的感受最為直觀,「海鐵聯運‘一票到底’直達董家場站,我們貨櫃入境後不需要在入境口岸辦理查驗、清關等手續,對內陸企業來說是個大利好。」

關港數據共享、業務互聯、自動監管,新模式打通了多式聯運至內陸港的進口轉關通道,進口企業在「家門口」就可以完成通關和查驗放行,極大提高了通關便捷效率。「這是我們推進智慧海關建設的一次嘗試,透過智慧賦能,讓手續更簡、通關更快、監管更準。」泉城海關副關長賀娟說,「與傳統運輸方式相比,新模式可為內陸企業縮減運輸時間近三分之一,降低成本20%以上。」

如何讓內陸港變得更好,濟南海關一直在探索。該關探索智慧賦能,先後推出「跨網監管」「無人機輔助監管」系列監管模式,推行「預約通關」等便利措施,推廣鐵路快速通關作業最佳化模式,放行時間由5小時縮短為1分鐘,運輸時間從8小時降至4小時,運輸成本每個貨櫃節省170元。在內陸港,手續更簡、通關更快、技術更新,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外貿企業的共識。

讓產業集聚拔節生長

造港開埠、通商興業,是一座內陸港的開放使命。

6月7日,在泉城海關的監管下,山東省第1萬列中歐班列從濟南董家場站緩緩駛出。「今年國際物流運力緊張、運費激增,中歐班列為我們解決了物流運輸的現實困難,不僅降低物流成本20%左右,運輸時間還縮短了近一半,我們的交付能力也得到了保障。」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王偉說。

如今的濟南中歐班列開行品質不斷提升,「班列+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湧現,班列與區域、產業的融合更加緊密,已成為濟南服務外貿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重要載體,匯流排路達14條,通達21個國家、48個城市,今年前5個月開行301列,發運2.47萬個標箱。強大、穩定的運輸能力為當地外貿企業提供了物流保障,並呈現出「以通道帶物流,以物流帶經貿,以經貿帶產業」的良性發展態勢。當地大力建設的高端物流商務集聚區內已落地中歐班列(濟南)集結中心等12個計畫,冷庫容量超60萬噸;依托「中歐班列」,周邊計畫開展國際貿易業務,加州·通達國際冷鏈物流中心計畫已招引企業超300家,透過進口牛肉、南美對蝦、貝類等各類產品,形成凍品類產品集聚。

「下一步,濟南海關將合理布局內陸港物流節點,高標準建設內陸港;豐富內陸港功能配置,提升社會經濟效益;推進建設智慧口岸,構建多式聯運物流體系。」濟南海關口岸監管處處長王衛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