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戰略性產業計畫星羅棋布,廣東打造「中國芯」第三極丨灣流

2024-06-03財經
在深圳,華潤微電子深圳12英寸積體電路生產線建設計畫於2022年10月開工,計畫一期總投資規模約220億元,聚焦40奈米以上模擬特色工藝,計畫建成後可實作年產48萬片12英寸功率芯片,芯片產品可套用於汽車電子、新能源、工業控制、消費電子等領域,將與IC設計、封裝、測試等產業鏈上下遊形成聯動集聚效應……
在廣州,增芯12英寸先進MEMS傳感器及特殊工藝晶圓制造量產線計畫,自2022年年底動工起,僅用9個月零6天完成自樁基啟動至主廠房封頂建設,封頂僅5個多月後,又在今年3月迎來光刻機進場,預計今年6月將完成首批裝置安裝,今年12月底完成第一個有良率的產品下線……
在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的這些計畫建設,對大部份人而言或許有點「神秘」,似乎只是科研人員的專屬領域。然而,它卻又切切實實地存在於每個人觸手可及的地方,從我們每天都會打交道的電腦、電視、手機,到航天航空、醫療衛生、交通運輸等領域,幾乎都離不開它,可以說是「無孔不入」。
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的電子資訊工業規模連續33年位居全國首位,手機、電視、無人機等產品產量均居全國第一。
如何謀劃布局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今年印發的【廣東省培育半導體及積體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到,到2025年,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22%。
營收倍增 四年增長1500億元
作為全國電子資訊工業第一大省,廣東在消費電子、通訊、人工智慧、汽車電子等領域擁有國內最大的半導體及積體電路套用市場,積體電路進口金額占全國的40%左右。在國際技術封鎖及國內區域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人才短缺、對外依存度較高等問題成了產業發展的短板,「卡脖子」和「斷鏈」的隱憂頻現。
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能力、補齊產業鏈短板,變得至關重要。2020年,廣東為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繪出「路線圖」,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正是其中之一。根據當時的行動計劃,2019年積體電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200億元,計劃到2025年,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0億元。
2021年,廣東印發的【廣東省制造業高品質發展「十四五」規劃】更是提出要打造中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並描畫出「強芯行動」的詳細「廣東路徑」——做大做強設計業,加快補齊制造業短板,重點發展模擬芯片、功率器件和第三代半導體等,大力引進和培育封測、裝置、材料等領域龍頭企業,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發展能力。
距離最初許下的這些目標有多遠?
今年5月,廣東省工業和資訊化廳電子資訊處相關負責人給出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省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集群營收超2700億元,已在高端模擬、化合物半導體、MEMS傳感器等特色工藝方面布局一批重大產線計畫,基本形成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帶動佛山、東莞等地協同發展的「3+N」產業格局。
與數據對應的,是不斷落戶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個重大計畫。今年3月,計畫投資35億元的深圳清溢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平板顯示及半導體用掩膜版」生產基地計畫在佛山開工,填補了佛山在顯示和半導體掩膜版領域的空白。
「佛山是中國的重要工業基地,選擇在這裏建設生產基地,是清溢光電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重要決策。」清溢光電董事、總經理吳克強說。
俯瞰廣東,一批戰略性產業計畫星羅棋布,正帶動產業「狂飆」。今年1-4月,廣東積體電路產量增長39.5%。在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此前公布的2024年重點建設計畫計劃表名單中,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業相關投產計畫、繼建計畫、新開工計畫累計超過30個,涵蓋第三代半導體、封裝測試、相關原材料、輔助材料等領域。
產業沃土 多維助力凝聚「新動力」
「廣東作為套用大省,芯片需求量巨大,但相比北京和長三角,半導體和積體電路產業的頭部企業還是比較少,在行業裏有影響力的企業不夠多,產業聚集度和產業鏈完善方面不夠。」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副院長馬博分析,要高品質發展廣東的半導體和積體電路產業,招商引資方面必須下功夫。
對標廣東打造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的目標,部份地市也在推「政策」、強「招商」。在重點建設計畫計劃表名單中,計畫落地地市涵蓋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江門等,其中,東莞在去年出台16條政策支持半導體及積體電路產業,廣州今年提出成為打造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的核心承載區,等等。
在各地的「招數」中,相較於產業政策支持,營商環境也是重要一環。「清溢光電計畫在去年12月簽訂合作協定,兩周後取得第一個地塊,66天取得規劃授權證,並成為佛山市畝均投資強度最高的產業計畫。」佛山市南海區委書記顧耀輝說,南海區一直把營商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的生命線,全力以赴為計畫提供最優服務、創造最好環境。
佛山市南海區已先後引進信揚科技、匯芯半導體、鴻浩半導體等計畫,自主培育出華特瓦斯、希荻微電子、聯動科技、佛智芯微電子等企業,覆蓋半導體產業的材料、設計和封測等環節,初步形成了「小而精」的南海半導體發展模式。今年4月,該區還設立了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產投基金,一期規模1.2億元。
「2021年,我也曾站在這裏,拿著手機拍過幾張照片,那時還是雜草可齊腰、牛羊在吃草的田園景象。」廣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飛回憶,增芯計畫經過了9個月土建封頂,12個月首台套裝置搬入。在增芯的光刻機到來之路上,光刻機到達白雲機場後,僅用15分鐘就完成了通關,再由卡車運至增芯計畫工廠。
「一年內拿地、開工、裝機,充分展現了敢為人先的‘增城速度’」。廣州市增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增城踐行「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的承諾,為增芯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作為廣州半導體與積體電路的兩極之一,增城相繼布局增芯、越海、廣東微技術工研院、中微廣州等骨幹計畫,覆蓋制造、封測、裝備、材料和平台等關鍵環節。
當然,政府的助力只是產業發展的一方面,關鍵還是平台或者企業練好自身內功。「去年9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中試線正式通線,計畫建成後,將具備6-8英寸氮化鎵晶圓生長、工藝制備、封測等全流程研發和技術服務能力。這個計畫投入非常好,目前平台發揮的作用還不夠。」馬博說。
「圍繞這個平台要培養半導體和積體電路行業的相關人才,而這就急需平台作支撐,並有充沛的高水平的師資。人才的支撐不是虛的,不是我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的人就能來,要依托這種有影響力的平台吸引一些人才。同時,政府也能給予人才相應的福利待遇。」馬博表示,中試線如果跑通執行得非常好,將與企業合作來建生產線。
在產業政策、營商環境的加持下,一批批優秀人才也在湧向粵港澳大灣區創業。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成長組全國總排名第七的光為科技,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的創始人就是這個領域的頂尖人才,每年有大量的錢投給研發,還引進了大批海外的工程師、博士。」光為科技工作人員陳澤說。
如今,光為科技已成功研發和量產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世界領先的高速光芯片、3D感知光芯片以及超低能耗光模組等系列產品。
「我們現在被國家超算中心列為了它的單一來源采購,也透過了一系列的驗證測試。」在陳澤看來,廣東整體的產業發展環境是很好的,「只要我們發展到它應允的條件,兌現是一定沒有問題的」。
總策劃丨杜傳貴 林海利總統籌丨孫愛群 吳江統 籌丨孫晶 劉佳寧文丨許張超 孫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