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高瓴,剛剛投了三個團隊

2024-10-14財經

來源:投資界

高瓴又一筆天使輪出現了。

投資界獲悉,千覺機器人(Xense Robotics)宣布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高瓴創投領投,交大菡源基金、璞躍中國等跟投。身後創始人馬道林是上海交大教授,一位機器人觸覺感知技術大牛。

這是近一月來,高瓴在具身智慧賽道的第三次出手。9月底,高瓴創投剛剛聯手米哈遊參與全尺寸雙臂人形機器人公司星海圖新一輪融資;與此同時,還出手了具身智慧產業鏈核心環節伺服電機研發制造商富興機電。這樣的出手節奏,於當下並不多見。

而梳理下來,高瓴創投已經在具身智慧賽道出手近10筆,足跡遍布產業鏈,悄然成為機器人賽道最活躍的捕手之一。

高瓴罕見一幕:

剛投了3個具身智慧計畫

一條投資脈絡漸漸浮現在眼前。

今年9月,高瓴創投悄然出手了一家具有清華背景的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 星海圖 。星海圖的四位聯創當中就有三位出身清華,其中CEO高繼揚畢業於清華電子系;趙行、許華哲則是清華交叉資訊研究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投資界了解到,這是一家主打全尺寸雙臂人形機器人的企業,成立於2023年5月,在自研向量控制底盤X1、準直驅電機超輕型機械臂產品A1的基礎上,構建全尺寸輪足雙臂仿人形機器人R1。

這一次,星海圖完成數億級A輪融資,與高瓴創投一起出手的還有米哈遊和無錫創投。這也是星海圖今年內的第三輪融資,此前投資方包括IDG資本、BV百度風投、金沙江創投、無限基金SEE Fund和北京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

不同於星海圖這樣的人形機器人本體公司,高瓴最新投資的 千覺機器人 富興機電 則均是事關具身智慧產業生態核心環節的企業。

位於常州的富興機電是一家面向全球制造和生產伺服電機及相關的驅動器的「小巨人」企業,在具身智慧產業鏈中,伺服電機主要與精準控制運動、多自由度關節運動、力反饋與安全性、高效能量傳輸等環節緊密相關。而千覺機器人則專註於研發面向機器人精細操作的多模態觸覺感知與智慧技術——隨著人形機器人產業布局與發展的提速,觸覺感知正在成為企業角逐的關鍵技術。

成立於2024年5月,千覺機器人總部位於上海,創始人馬道林被業內認為是目前觸覺感知領域技術能力最為突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在北大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了MIT Mcube 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隨後一直致力於機器人操作及觸覺感知領域的前沿研究,目前在上海交大任教。

要知道,在視觸覺領域,全球頂尖人才主要來自於MIT研發Gelsight/Gelslim的兩個實驗室,而馬道林則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回國創業者。

至此,高瓴創投在短短一個月內出手三個具身智慧創業團隊,帶給當下創投圈一抹難得的熱鬧。

稚暉君的首輪投資方

解碼高瓴邏輯

時鐘撥回到兩年前。2022下半年,日後創投圈的現象級公司「智元機器人」尚在籌備中,高瓴創投就成為了其首輪投資人。

眾所周知,智元機器人離不開背後的前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彭誌輝)。這位90後也是B站200多萬粉絲的知名UP主,2022年他官宣離開華為,去追逐機器人夢想。

從2023年起航至今,智元機器人已經獲得至少7輪融資,身後擠滿了投資人。其中包括高瓴創投、奇績創壇、海臨港城投、BV百度風投、經緯創投、鼎暉投資、高榕資本、比亞迪、沃賦創投、藍馳創投、C資本、立景創新、三花控股集團、長飛基金、紅杉中國、北汽產投、M31資本、尚頎資本等等,陣容令人驚嘆。

其中,高瓴創投和奇績創壇均是在智元剛剛組隊時就開始支持的種子輪投資人。當時,市場上還沒有「具身智慧」的概念,直至一半年後這個概念才開始火熱起來。可以說,那時國內創投圈對於機器人行業,還停留在單純地作為硬體來看的階段。

然而彼時,高瓴創投作為第一輪投資人投進MiniMax已有一年多時間,投資團隊直觀地目睹了大模型的驚人進展,內部迅速達成統一:未來,包括機器人在內的相當多的行業,都將因為演算法能力的突破而發生質的變革,相關軟體和硬體都會因大模型的普及而迅速叠代。高瓴願意為此下註。

由此延伸開去,高瓴創投團隊重點關註相關基礎設施的重構以及惠及套用的新生事物的爆發。尤其後者,基於大模型的海量計算+智慧叠代所帶來的更高效、全面、精準的互動體驗和輸出,一系列對感知、辨識、規劃、模擬、執行等有高要求的套用場景都將被推動從而迅速發展——具身智慧就是其中的典型。

對智元機器人這筆投資,同樣和高瓴在VC領域對底層創新一如既往的偏好有關。10年前,高瓴在早期押註中國第一家創新藥百濟神州、9年前作為天使投資人投進智慧駕駛芯片企業地平線等,均出於類似的邏輯。

此後,高瓴創投對智元機器人進行連續加註,並且在投前、投後階段幫助企業進行產業鏈資源拉通、關鍵人才對接、戰略規劃等,與之深度協同。2024年初,智元機器人的首屆股東大會上,罕見地對陪伴的投資機構進行了表彰感謝,高瓴創投成為唯一獲得兩個獎項的股東代表。

追溯起來,實際上在更早前的2018年,高瓴創投就已經布局機器人賽道,出手思靈機器人的天使輪,後者至今已成長為一家智慧機器人獨角獸企業,目前在消費電子、汽車、醫療等領域已廣泛套用。

一張投資版圖雛形初顯。除了上述案例,2023年高瓴創投還投資了機器人關節企業環動科技;並投資了從地平線拆分出來、為具身智慧提供機器人核心計算平台的「地瓜機器人」。粗略算下來,高瓴在具身智慧領域投資出手已近10筆,布局之深令人意外。

回顧此前融資中,高瓴創投計畫負責人曾表示,「具身智慧產業是推動人工智慧向物理世界深度滲透的重要力量,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和市場空間。」由此望去,我們看到一筆筆具身智慧融資誕生。

一條科幻賽道,融資火了

具身智慧,無疑正在成為今年創投圈最火的賽道。

我們先來明確一個概念:所謂具身智慧,是指一種智慧系統或機器,能夠透過感知和互動與環境進行即時互動,通常具備感知、認知、決策和行動的能力,被視為AI的終極形態。

更加通俗來講,具身智慧就是指有身體並支持物理互動的智慧體,比如智慧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而人形機器人恰恰就是具身智慧的最佳載體,相比於傳統的機械臂與機器狗,它不僅可移動,而且具有類人的體態,能做出更貼近人類的互動,因此具備更好的通用性。

為何具身智慧如此火爆?這一切都要從AI大模型爆發說起。具體而言,傳統機器人在執行指令時,必須要由人類工程師分解成一連串的簡短程式化程式,針對一個特定的場景,將一個完整任務進行一步步拆解。

而搭配了AI大模型的具身智慧機器人,則猶如擁有了一個超強「大腦」 ,在理解力、連續決策力、人機互動能力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即能夠理解外界的聲音、視訊、文本等多模態資訊,進一步分析任務、進行決策、分解步驟執行,從而與人類及現實環境形成高效、自然的互動。

於是我們看到,伴隨著AI大模型浪潮洶湧而來,具身智慧也成為了投資人擠爆的方向。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輝達黃仁勛多次在演講中預測:「人工智慧的下一波浪潮是具身智慧。」今年初,輝達悄悄成立一個新部門Gear實驗室,由兩位華人90後博士範麟熙和朱玉可領導,正是致力於具身智慧的研究開發。

比黃仁勛更激進的是馬斯克,他聲稱人形機器人普及程度將是汽車的10倍。在6月的特斯拉年度股東大會上,馬斯克承諾特斯拉將於2025年限量生產旗下人形機器人「擎天柱」,預計生產超過1000台或數千台。他放話,「擎天柱」有朝一日會助推特斯拉市值擡升至25萬億美元。

放眼國內,這裏的融資案例應接不暇。銀河通用、宇樹科技、有鹿機器人、跨維智慧、斯帝爾、逐際動力、鈦虎機器人等紛紛在今年獲得融資,更早前帕西尼感知科技、達闥機器人、傅利葉智慧、樂森機器人等,身後站著一支長長的投資人隊伍。

但是,現實也擺在了面前——目前全球範圍內,人形機器人都還處於研發階段,幾乎都完全沒法實際落地套用。此外,要想讓一個機器人去模仿人類進行各種動作和行為,然後進行精確的全身的運動控制和協調,「其實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實作科幻電影那一幕,還有一段長長的路要走。

毋庸置疑,任何一項跨時代技術的誕生,都會伴隨著無數的爭議與挑戰。具身智慧也是如此,即使不知多久才能看到彼岸,但也要有人照常拉起船帆,這便是科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