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印度大米出口禁令,外網擡頭一看:中國小麥庫存夠中國人吃18個月

2024-06-10財經

印度禁止大米出口,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作為全球大米出口大國,印度的決定無疑是一記重磅炸彈!數據顯示,印度占據了全球40%以上的大米出口量,去年更是高達2220萬噸,其中約1000萬噸是除印度香米外的其他大米品種。

這次印度突然宣布禁止除蒸谷米和本土香米外的所有大米出口,措施已經生效,必將導致國際大米供應驟減。大米作為主食,在國際市場上供應短缺,價格飛漲在所難免。

而大米價格的上漲,也將直接拉動小麥、玉米等替代性糧食價格同步上行,進一步加劇全球性糧食價格飆升。

更糟糕的是,俄羅斯宣布結束黑海糧食外運協定,俄烏兩國的糧食出口也受到嚴重影響,多重利空因素疊加,讓全球糧食安全雪上加霜。

那些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糧食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依賴低價糧食的開發中國家,將首當其沖遭受糧食危機的沖擊。

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卻有14億人口18個月的小麥儲備,主食安全居於領先地位,讓不少國外網友驚嘆不已。那麽,中國又是如何做到主糧100%自給自足的呢?

中國實作主糧自給自足

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曾經遭遇過極為嚴峻的糧食短缺問題。當時一些西方國家甚至斷言"中國糧食養不活中國人"。然而歷史終將證明,他們的判斷是多麽的天真和短視!

如果中國人吃不飽肚子,別說崛起振興,恐怕就會淪為他國的把柄和絆腳石。因此,實作糧食自給自足,確保14億人民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關乎國家安全和民族尊嚴的頭等大事。

令人欣喜的是,透過多年不懈努力,中國終於跨過這個重重關卡。其中,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作物自給率超過98%,可以說是做到了主糧100%自給自足。

要實作主糧絕對安全,核心在於不斷提高產量。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農業工作者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首先是優良品種的不斷培育。

中國育種專家們冒著酷暑嚴寒,深入田間地頭,辛勤采集各種優良材料,並透過雜交、自交等多種方式,將高產、抗病、矮化等優良性狀組合在一起。

比如袁隆平先生花費幾十年心血,終於培育出畝產突破1600公斤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創造了世界記錄。中國雜交水稻事業今日終於成為領跑全球的引領者。

其次,優良品種離不開良好的田間管理。化肥和農藥就是不可或缺的兩大利器。有人擔心它們會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危害,但如果禁止使用,產量必然大幅減少。

斯裏蘭卡就是遭此殃及的血淋淋例子,該國為推行有機農業,徹底放棄化肥農藥,結果農作物產量驟降,糧食出現嚴重短缺。

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優先滿足人民溫飽是第一位的,不會重蹈斯裏蘭卡的覆轍。再者,中國還在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比如在北方地區,大興高效節水灌溉,確保旱澇保收;在南方地區,加快實施土地平整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可機械化水平。透過這些有力的舉措,有效提升了糧食單產水平。

誠然,在確保主糧絕對安全的道路上,中國仍有一些突出短板有待解決,比如糧食在收獲和儲運環節的損耗較高,大豆也長期依賴進口等。

但總的來說,中國人民透過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最終實作了主糧自給自足的宏偉目標,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贏得了戰略主動權,同時也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雖然中國在主糧自給自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糧食生產和供給的環節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短板問題。

中國糧食短板

首先是糧食浪費的問題。很多人以為糧食浪費主要發生在餐飲消費環節,其實在收獲和倉儲這兩個關鍵環節,糧食損失同樣十分驚人。

收獲環節,全國三大主糧平均損失率高達1.97%。這其中主要原因是機械化程度不夠,收割和脫粒機具效能參差不齊,加上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給收獲增加了不小阻力。

今後應該大力推廣使用精細化、智慧化的收獲機具,減少人為和機械操作帶來的浪費。倉儲環節同樣是一大隱患。

國家倉儲的主要問題是由於管理混亂,容易滋生貪腐和監守自盜行為。而農戶家庭存糧則存在防蟲防黴意識淡薄,儲糧設施落後的突出矛盾。

後者尤其需要加大投入和監管力度,幫助農戶建設成本低廉、實用便捷的儲糧窖池,從根本上降低倉儲環節糧食損失。

再者,中國目前大豆供給基本依賴進口,已經到了非常被動的程度。這固然與中國國情有關,畢竟14億人口加上19億畝耕地,必須優先保障口糧安全,大豆種植面積不足。

但如果這一狀況持續下去,必將影響到中國糧食安全的整體水平。這裏我們要認清一個現實,那就是即便說服力再強,如果國家對大豆進口發生意外情況無有效控制手段,我們的糧食安全仍將著實堪憂。

所以我們必須下定決心,從多方位積極應對這一問題。首先是開辟新增的大豆種植面積。可以繼續推廣大豆玉米復合帶種植模式,在保證玉米不減產的同時,再多種植一季大豆,增加大豆總產量。

其次是在品種培育上持續用力。我們要加大育種力度,努力在畝產水平上有新突破,提高單位面積大豆產量。目前優質大豆品種還遠遠不夠,背後的科研投入也還嫌薄弱。

再次是繼續最佳化國內大豆生產布局。中國大豆產區比較分散,集中產區較少,這大大增加了物流和倉儲成本。未來應著力打造2-3個大豆生產的優勢區域集群,有利於形成產業規模效應。

最後當然也要做好大豆進口多元化的工作。我們要鞏固住美國、巴西等傳統大豆進口來源國,同時大力開拓加拿大、烏克蘭、哈薩克等新興大豆出口國,防止因地緣政治原因導致進口受阻。

只要從播種、收獲、儲存等各個環節入手,未來中國完全可以緩解甚至化解糧食供給中的這些短板問題,進一步築牢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地。

總結

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最基礎、最重要的戰略問題。無糧食,無安全可言。正是有著這樣的重大認知,新中國從建立之初,就把解決溫飽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一路走來,中國人民以頑強的意誌和智慧,終於靠自己的力量,徹底告別了吃不飽、吃不上的困局,真正實作了主糧100%自給自足!

這其中,我們付出了煎熬的代價,也書寫了可歌可泣的輝煌。從根本上講,主糧自給自足之所以能最終成為現實,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己動手的優良傳統。

在收獲主糧安全的道路上,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持續培育優良品種。我們誕生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孕育了無數默默無聞的農業科技工作者。

他們長期奮戰在祖國的田野上,挖掘和利用優良育種材料,把高產、優質、抗逆的優良性狀匯聚,創新性培育出大曾、綠優等明星新品種。

新品種的誕生,為保障主糧產量奠定了堅實基礎。但要真正豐衣足食,僅僅依靠良種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我們又充分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和成果,大規模推廣化肥農藥的使用,有力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水平。與此同時,我們還精心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

在北方防止幹旱的同時,註重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在南方則大興土地平整等田間建設,確保機械集約化作業。一系列硬體投入的持續加大,有力改善了主糧生長環境,為高產量奠定堅實基礎。

然而,讓主糧生產和供給的利潤鏈條環環相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短板,需要不懈努力予以彌補和完善。

首先,我們在收獲和儲存環節的損耗過高。這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更加重了中國糧食安全壓力。因此完善收獲、加工和儲藏等配套設施勢在必行。

只有用最先進的智慧化裝備和規模化模式,方能真正遏制這一遺憾損失。此外,中國在大豆生產供給上的自給率較低、對外依存度過高,也是一個必須刀耕火攻的重點難題。

盡管耕地面積的瓶頸無法根本改變,但我們仍有許多補救手段可用。比如在現有種植區域內,透過套種促進多熟,擴大播種面積。

在品種培育上加大投入,聚焦創新高產優質新品種。加強種植區域布局調整,形成支撐性主產區集群等等。與此同時,繼續做好多元化進口來源國儲備,進一步增強大豆供給安全的可控性和抗風險能力。

無疑,中國在主糧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共同努力,定能將短板逐一化解,讓主糧產業鏈條環環相扣、無一疏漏。

面向未來,讓我們更加自信地挺直腰桿,用智慧和勤勞去續寫主糧豐收的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更加堅實的糧食力量!

參考資料:

每日經濟新聞:又來!印度再出新規限制大米出口,設定香米出口最低價!一切後果,能承受的起麽?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5442555337042067&wfr=spider&for=pc

央視財經:印度大米出口禁令擾動國際市場!國際米價漲至近12年新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3950563940343004&wfr=spider&for=pc

經濟日報:「大米出口禁令」引發全球糧價上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5693645315363006&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