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德意日先天缺陷,命運如何被覆寫?英德空戰背後,究竟有何隱情?

2024-10-13財經

近些年來,石油成為世界大國賽局乃至軍事沖突的重要導火索。美國人常說「我們為石油而戰」,但實際上,因美元與石油掛鉤,美國並非為石油而戰,而是為美元而戰,石油只是美元的重要支撐。

然而,當我搜集了諸多資料,自石油誕生伊始便對其展開探究時,我意識到自己之前的看法有誤。實際上,美國並非為美元而戰,而是為石油而戰。石油對世界秩序的變遷起著決定性作用。

老墨精心打造一個系列,對這個世界進行重新梳理。探究決定世界秩序走向的神秘力量,比如石油巨頭怎樣影響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兩次石油危機及兩伊戰爭、海灣戰爭背後的深層原因,全方位多角度還原真實石油大歷史,定會顛覆很多人常規認知。

在上一集的探討中,我們著重聊了美國的標準石油公司是如何毫無顧忌地對納粹德國予以支持的。

本期視訊將依時間線持續講述,探究石油是怎樣深刻影響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三大軸心國的命運的。同時,揭開我們所熟知的每一場戰爭背後的隱藏內情究竟為何。

喜愛的朋友們,煩請大家給予點贊支持,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謝。

接下來,我們的精彩正片正式拉開帷幕啦。

第一次世界大戰致使約 1800 萬士兵及平民喪生。二戰期間人員傷亡數是一戰的 4 倍,這並非只因交戰國殘暴或戰事持續更久,而是 1939 年 - 1945 年驅動交戰國軍隊作戰的強大力量,既增強了作戰殺傷力,又擴大了作戰範圍。

1937 年 4 月,德國禿鷹軍團對西班牙格爾尼卡村莊實施轟炸,此為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戰前數月,德意日奔赴各地增加本國石油供應,代表三國利益的公司競相討好沙烏地阿拉伯國王,因 1938 年 2 月美國人在沙烏地發現石油,同年日本還欲從墨西哥政府獲特許權並構想建石油管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三大侵略國皆存在一個顯著缺陷:其本土幾乎缺乏原油資源,所以石油的獲取在納粹德國以及日本帝國的所有重大戰略抉擇裏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美國情況恰恰與之相反,1939 年時,美國掌控著世界石油開采量的 60%,每天達 350 萬桶,彼時全球每天石油產量為 570 萬桶,其產量相當於現今的十六分之一。

石油,首屬美國事務,次為英國事務。蘇聯境外,紐澤西標準石油等英資巨頭掌控世界石油市場 80%,歷經 80 年工業化,其他公司難及。美與委內瑞拉被盎格魯 - 撒克遜巨頭統治,僅美洲大陸石油產量就占世界 70%。二戰期間,大西洋西岸石油產量等是戰爭勝利關鍵因素。

戰爭初始,德軍憑借閃電戰術屢戰屢勝,關鍵在於全力集中進攻力量。坦克和飛機提升戰力,使德軍殺傷力驚人,如楔子般插入敵前線薄弱處並包圍敵軍。1935 年【軍事科技】定義,閃電戰是資源短缺國應對限制的反應,1939 年 9 月 1 日德軍攻波時,其油料儲量不足 6 個月。

在西線持續發動閃電戰需更多碳氫燃料。戰爭推進中,為節省汽油,德國在汽車後及公交車頂安裝煤氣發生器,回收木材或煤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柏林努力增加原油資源,9 月底起,蘇聯開始管理加利西亞油田最佳部份並向德日輸油。蘇聯大部份油井在巴庫,其日產量達 50 多萬桶。

此外,德軍的秘密軍事情報機構阿勃維爾有一個特別小組,其任務是保衛羅馬尼亞的石油設施,這是德意誌國防軍能夠掌控的主要來源。

1940 年 5 月 10 日,德國軍隊於西線發起大規模閃電戰,彼時已備足燃料。一個多月後的 6 月 14 日,德國開始入侵巴黎。6 月 18 日,戴高樂將軍透過英國廣播公司稱:「今日我們敗於機械力量,未來定能以更先進機械力量取勝,此乃世界之命運。」

不列顛尼亞戰役乃納粹德國在戰爭中首度遭遇的失利。1940 年 7 月,戈林驅使德意誌國防軍空軍橫跨英吉利海峽,欲摧毀英國航空及港口基礎設施,為侵英做準備。柏林投入約 2500 架飛機,英國皇家空軍不到 2000 架,德國空軍損失遠超英國,因優質汽油是英國飛行員捍衛領空的關鍵,30 年代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向美投入高辛烷值汽油,美空軍戰前已開始使用。

1940 年 7 月,緊急進口計劃讓英國皇家空軍為史上最大空戰做好準備。此前,英皇家空軍戰機用辛烷值 87 汽油,後經化油器調整切換至辛烷值 100 汽油,勞斯萊斯梅林發動機馬力從 1030 提升至 1310,新燃料使英戰機飛得更快更久,噴火式更靈活且高空拉升更輕松,雖梅賽施密特更輕。

德國雖有大規模加氫裂化廠,卻不敵美國煉油廠,尤其無法與美國充裕的石油相比。汽油提煉消耗大量石油,辛烷值越高需石油越多。德防空軍初期每月耗 300 多噸汽油,常受短缺威脅。1941 年 IG 法本公司生產有限高辛烷值汽油,德戰鬥機發動機卻不適應。戈林詢問優秀飛行員需求,記錄後稱「會有」,但實際超出德國資源。

再看日本,其地下大多是火山,化石燃料極為匱乏。工業快速發展之時,日本人很快意識到,必須到別處去尋找能實作日本帝國野心的必需能源。1941 年 12 月 7 日偷襲珍珠港事件是東京與華盛頓之戰的關鍵,此事件很早便與日本的石油獲取問題相關聯。

1930 年,中國國民政府瀕臨混亂,還遭日本緊迫的經濟軍事陰謀。國民政府決定將東北煤炭關稅提升 400%,這恰是日本帝國政府盼已久的開戰借口,日本工業需東北煤炭,還想開采頁巖油及尋找黑金。

日本輕而易舉地借助一個偽造事件,於 1931 年底開始入侵中國東北,並次年強行設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十多年間,中國東北的煤歸日本所有,尋找石油卻徒勞無功。日本雖工業雄心勃勃,卻難以大規模發展人造燃料或頁巖油,其帝國主義計劃受重創。1931 年至 1939 年,日本群島石油消耗量翻倍至每天 10 萬桶,80%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進口。

1937 年 8 月,侵華戰爭使得日本帝國在原油方面的消耗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其對美國石油的依賴也同步提升。

1938 年,美國輿論因日本在廣州轟炸中國平民而震驚,對其飛機銷售實施「道義」禁運,卻未禁運石油。在華盛頓,美國戰略家深知,停止石油銷售能輕易遏制日本帝國主義的野心。

在歐洲戰場戰事初起之時,柏林一直迫使東京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油井。但日本極度依賴美國和英國的石油,政府不願斬斷此聯系,彼時日本溫和派在其中更具優勢。

在往後的數月裏,美國把太平洋艦隊主力從洛杉磯調至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與此同時,日本對美國航空汽油的購買量增至原先的 3 倍。美國政府部份成員勸羅斯福全面禁運,可他仍未把控戰爭關鍵節點。1940 年 7 月 22 日,他釋出法令管制航空燃油銷售,卻未對日本實施原油禁運,致使日本加大了從美國的石油進口量。

9 月 26 日,日本剛入侵越南北部法國殖民地,準備簽三方協定,此時華盛頓雖提高鐵鋼出口限制,卻未實施石油禁運。11 月 13 日,富蘭庫林·羅斯福在給妻子的私信中總結擔憂,稱禁運會使日本增購墨西哥石油並襲擊荷屬東印度群島,會刺激戰爭擴大至亞洲東部。

事實上,在秋冬時節,日本加快了武裝配備的步伐,與此同時,持續對荷蘭施加壓力,力圖實作對荷屬東印度經濟的完全掌控。

日本參謀部深知缺乏石油帶來的限制,他們明白,在美國建成超級大艦隊且日本燃料耗盡前,僅有一年時間可采取行動。然而,山本五十六在 1941 年全年都對與美沖突的結果深感疑慮,他因在美國生活多年,稱見過底特律汽車工廠和德克薩斯州油田的人都知日本缺乏海軍競賽的國力。

6 月 24 日,當知曉日本正籌備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後,華盛頓最終作出決定,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不過在石油方面,仍未實施官方的禁運措施。

10 月 18 日,臨末之際仍竭力避免日美開戰的日本首相近衛文磨,被東條英機所取代。東條英機即刻準許偷襲珍珠港計劃,他不願讓國家淪為「三流」。1941 年 12 月 7 日黎明,日本突襲距東京 3500 海裏的夏威夷美國海軍基地,此計劃旨在讓艦隊前哨深入太平洋,保護左翼入侵荷屬東印度群島及油田橡膠園,其目的是贏得壟斷重要能源的時間。

1942 年 1 1 月 24 日,日本成功占領了婆羅洲的油井。2 月 14 日,50 余架英國與澳洲軍隊的哈德遜巡邏機在蘇門答臘的主要石油港「巨港」降落,其側翼搭載著 400 名日本海軍傘兵。荷蘭空防遲疑,日本突擊隊趁勢奪取了未遭破壞的煉油廠和油井。

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油井每日能供應 7 萬桶原油,這使得日本在隨後的數月裏沈浸在一連串勝利所帶來的極度狂喜之中。

我們此刻將目光重新投向蘇聯這一國家。它曾在歷史的舞台上留下深刻銘印,有著獨特的發展歷程和重要地位。

1939 年 8 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讓蘇聯得以壯大自身。但莫斯科終難長久回避與納粹德國的對抗。1940 年 7 月,希特勒決定奪取蘇聯油田。1941 年 6 月,他稱追求自給自足走太遠,不列顛尼亞戰役失敗證明德國工廠合成燃料不足,遂向戈林展示入侵蘇聯的三原因。

1941 年 6 月 22 日「巴巴羅薩」行動發起,柏林預估東線 144 個師每日需超 15 萬桶石油,是西線進攻一年前的兩倍。裝甲坦克師每千米耗 2400 升燃料,越野師達 5000 升。德軍深入蘇聯草原,供給線變長卻難通卡車,為省燃料多用馬來運輸後勤。冬天將至,古德萊恩在莫斯科附近損失大部裝甲師,信中稱嚴寒等致任務悲慘,坦克燃料成黑冰,發動機凍結或晝夜運轉更耗燃油,還用消毒酒精預熱飛機發動機,潤滑油變焦油。

1942 年,納粹軍團因無法攻克莫斯科,便將精力聚焦於高加索地區。6 月 23 日,希特勒下令占領史達林格勒,它位於窩瓦河岸邊,巴庫多數石油經此運往蘇聯其他地區。然而僅一個月後,派往南方的 A 集團軍和 B 集團軍就出現燃料短缺。

A 集團軍的司令誌在邁科普與格羅茲尼油田,馮·克雷斯特元帥稱:「部份石油靠飛機運輸,但總量不足維持攻勢,恰在良機時停止。」蘇軍此時亦缺汽油,趁其抵抗弱,德軍 8 月 15 日控制邁科普周邊部份油田。蘇軍撤退時給油井填混凝土,格羅茲尼和巴庫的黑金受蘇軍保護,德軍兵力遠少於蘇軍,且投入史達林格勒戰役致燃料匱乏,11 月底開始潰敗。

1943 年 1 月 18 日,邁科普撤離令下達,戈林組建的「石油技術隊」日產量僅 70 桶。1941 年 6 月 1 日,「巴巴羅薩」行動前 3 周,希特勒預見到:「若未得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石油,我就得結束這場戰爭。」

與此同時,納粹分子早已對中東的油田垂涎欲滴。1941 年 4 月,隆美爾與德意誌非洲軍穿越昔藍尼加薩漠,目標直指蘇伊士運河。而在地中海另一側,希臘的軸心國先遣部隊已抵達羅德島,從該地機場出發,伊拉克和伊朗的油田近在眼前。

於是,柏林趕忙派遣了一批工程師與石油技術人員。4 月 1 日,在巴格達,部份伊拉克將軍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他們封鎖了「大英帝國重要輸油通道」的基爾庫克 - 海法輸油管道,並迅速請求德國給予援助。在伊朗,統治者禮薩汗國王與英國的關系長期較為敏感,因僅從英國獲取本國黑金微薄利潤,他直接向德國敞開了門戶。

然而,中東距離軸心國頗為遙遠。英國皇家海軍對黎巴嫩海岸實施了封鎖。6 月初,英國人占領了摩蘇爾。8 月 25 日,英蘇軍隊聯合進入伊朗,以極少損失迅速掌控該國。9 月 16 日,不到一個月,禮薩·汗被迫退位,孔雀寶座留給年僅 16 歲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借助遠超英軍後勤能力的優勢,美軍也開始進駐伊朗。1942 年起,美軍擴建港口、修建道路,在阿巴丹建造轟炸機裝配廠。透過「波斯走廊」,羅斯福向蘇聯紅軍運送了數十萬噸物資,涵蓋飛機等多種物品。

反觀隆美爾,昔藍尼加鏖戰近半年後,次年便遭遇愈發嚴峻的燃料供應難題。其軍隊的坦克燃料及備件供應,依賴拿坡里與的黎波裏間危險的貨輪運輸,此運輸線常遭英國人侵擾。

1942 年 6 月,隆美爾奪取托布魯克並建深水港。次月,英國皇家海軍擊沈德非洲軍四分之三船舶。8 月,隆美爾需 255000 桶油卻僅有 68000 桶。其裝甲師似吸血鬼,行動取決於石油庫存與捕獲車輛。8 月底,阿拉姆哈雷法戰役,隆美爾再次攻英陣線,8 月 27 日稱戰鬥結果取決於及時燃料運輸,9 月 5 日戰役失利,隆美爾稱一直缺燃料。

兩個月後,納粹德國將最後希望寄予距開羅 250 千米的阿拉曼沙漠。11 月最初幾日,英國人贏得此役,它與 1942 年初冬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是軸心國戰略力量衰落的轉折點。10 月 26 日,運油船隊遭英空軍襲擊後抵托布魯克,黃昏時開羅轟炸機炸沈兩艘油輪,隆美爾勝利希望破滅。阿拉曼戰役失利後,隆美爾稱因燃料短缺無法行動,每滴汽油套用於軍隊撤退。

由此可知,這三個軸心國從其本質層面來看,並不具備統治世界的能力。那麽接下來將會有怎樣的轉變,又會發生哪些故事呢?我們明日再繼續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