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工信廳公示了入選工信部第八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南京有國電南瑞南京控制系統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入選,新增數量位居全國第四、全省第一。累計總量排名從全國第17位上升到第10位。
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是指長期專註於制造業某些特定細分產品市場,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業。如何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構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南京觀察】記者近日調研多家上榜企業,探尋這些企業的「奪冠之路」,給更多科創企業以借鑒。
致「廣大」而盡「精微」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憑借「智慧電網主配網排程及監控自動化系統」這款「護網神器」,南瑞集團所屬國電南瑞南京控制系統有限公司入選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
「這是我們公司的核心產品,目前已經升級到第6代了。」 國電南瑞電網公司副總工程師孫世明說,2017年啟動計畫研發,兄弟單位共400多人參與協同創新,2022年完成了第一批系統的交付投用。這一工業軟體的每一次叠代,都有聚焦「卡脖子」環節的全新突破。從第五代的資料庫、作業系統國產化,到這一代可以適配國產化關鍵零部件,真正實作了系統的完全自主可控。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公司產品成功出海,套用到巴西、埃及、沙烏地等國家和地區。
把關鍵技術、核心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護航國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特高壓電網遠距離送電,分布式電源帶來的間歇性、波動性挑戰,對於電網排程系統的數據處理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排程中樞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針對復雜天氣數據做出高精度負荷預測,實作電網的動態供需平衡。產品從數位化走向了數智化,持續的研發投入是制勝未來的關鍵。「目前我所在的公司有200多人都是研發人員,工程實施人員200多人。」孫世明介紹,他們正在研究構建人工智慧的電力系統大語言模型,實作自動演算法給出方案,輔助人工的科學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的「單項冠軍」名單,「國家隊」和民營企業平分秋色。根據去年新出台的認定管理辦法,「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和產品兩大類「合二為一」,並不單純倚重規模,關鍵考量企業申報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一批在細分領域盡「精微」的企業脫穎而出。
「在蠟助劑制造領域,我們要做全世界的引領者。」說出這番豪言壯語的,是一位年已88歲的耄耋老人——齊齊哈爾大學退休教授於天詩。22年前,年過花甲的他在六合經開區一手創辦了南京天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如今這裏已是中國最大的專業蠟微粉生產工廠。
蠟微粉、蠟助劑是高效能膜和高效能塗層的關鍵核心材料,被稱為「工業味精」,用量不多,卻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這類產品的生產技術被國外世界500強企業壟斷,國內企業長期依賴進口。
天詩新材料成立不久,便開發出國內第一個球形蠟微粉生產線,打破國外化工巨頭的壟斷,成為當時國內唯一可以替代進口蠟微粉的國產品牌。如今,公司已打造了從上遊原料到下遊成品的全產業鏈集合,年產蠟微粉、蠟助劑等數萬噸,服務於塗料、油墨、3D打印、脫模劑等17個行業上萬家客戶,在國內聚合物蠟微粉領域市占率全國領先。
這些全都源於於天詩對蠟這種材料的熱愛。「蠟主要有三個指標:粒度、形狀、純度。天詩蠟粉直徑現在能做到微米、奈米,純度能做到PPM級,雜質控制在百萬分之一。」提起蠟,老人思路清晰,如數家珍,從動物界、植物界講到礦物界的蠟。「普通的蠟用於口紅、塗料等,高品質的蠟還可以用於航空航天精密儀表、人工輔助生育表面封裝、智慧穿戴等領域,在我們的實驗室裏,這些已經開始研究開發了。」
從「跟跑」到「領跑」
南鋼集團這次超高強耐磨鋼板再度獲「單項冠軍」企業稱號。2010年以前,中國1000Mpa級及以上工程裝備用超高強耐磨鋼板的市場長期被國外壟斷,進口產品價格高、供貨周期長,嚴重制約了中國大型工程裝備的發展。
針對這一「卡脖子」難題,南鋼成立研發團隊,經過十余年的研究,成功開發出最薄4mm、最寬4500mm的1000-1300MPa超高強度結構鋼板等系列耐磨鋼板產品,這一「國產替換」推動了中國大型裝置的升級換代,提升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競爭力。
9鎳鋼是該公司初登「單項冠軍」的核心單品。在國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戰略背景下,需要在沿海建造大量LNG儲罐。南鋼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2011年以前,建造儲罐用9鎳鋼主要依賴進口,南鋼2007年成立課題組開始研發, 2011年首次實作商業化供貨,如今產品已用於建造了29座LNG接收站,包括14座國家重大工程、15個省市級重大工程和多個海外計畫。南鋼用10余年時間,完成了國際上9鎳鋼生產知名企業60年才完成的交付量,助力中國實作了LNG產業從「跟跑」到「領跑」。
南鋼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以「精」與「特」為產品創造創新的抓手,持續推進「Only1、No.1」世界級產品矩陣品牌建設,在特種復合材料領域、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鋼領域、能源用鋼領域等細分方向產品具備單項冠軍產品內容,有望實作突破。
工信部評選「單項冠軍」要求企業深耕行業領域10年以上,申報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前三。南京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分布來看,材料類產品占到了30%以上,共同的特點就是突破「卡脖子」技術,填補相關領域空白。
和南鋼集團一樣,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簡稱「南京玻纖院」)也是再度獲獎。作為中國玻璃纖維工業技術的策源地和放射線源,此次榮獲「單項冠軍」的產品是S級高強玻璃纖維。經過多年研發創新,南京玻纖院突破了國產高強玻璃纖維強度低、效能不穩定、套用工藝性差等關鍵套用瓶頸,其開發的系列高強玻璃纖維產品已在航空航天、能源和民用等領域廣泛套用。
另一款「單項冠軍」產品——玻璃纖維覆膜濾料,作為工業袋式除塵器的核心材料已經熱銷多年,實作了主要工業除塵領域產品全線涵蓋。年產能達700萬平方米,從2018年至今,始終保持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二。
市場觸角激發「量子飛躍」
在美國洛杉磯,一家在今年夏天將要開放的體育綜合體,會有一個寬26公尺、面積超800平方米的球形巨幕影院面世,相當於兩個籃球場大小。
這一令人震撼的龐大LED球幕,是由江北新區研創園企業南京洛普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南京洛普股份有限公司今年迎來30歲生日。一款「單項冠軍」產品,無疑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7年前,洛普公司收到一則來自客戶的新需求。彼時,全球的球幕影院采用的都是投影技術,但這一技術存在易受外界光影響、畫面不夠清晰等缺陷。「能不能用LED顯示器做球幕?」這一需求的背後是一系列技術挑戰。而這對於洛普公司已是常態,從20世紀90年代到今天, LED顯示行業一直競爭激烈。一直走在行業前列的洛普公司深知,唯有不斷攀登技術的「高精尖」,才能有競爭力。
「LED球幕的特殊曲面造型,使觀眾在固定的視點上能同時觀看到周圍多方位的顯示環境,從而營造出了強烈的沈浸感。自主發光帶來更高的亮度、均勻度以及對比度,刺激了人的視覺感官。」南京洛普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朱斌介紹。目前, 洛普生產的LED球幕已經廣泛套用在飛行影院、天文館、科技館等場所,出口至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
「這一技術是我在這個行業中看到的第一次‘量子飛躍’!」2022年3月,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的Cosm體驗中心,當巨幕影院和天文館的先驅伊恩·麥克倫南體驗到洛普公司為該中心提供的20公尺高的半球形螢幕,他如此感慨。
如今,洛普公司的各類LED顯示產品已享譽海內外,去年產值接近10億元。數十年磨一劍,鑄就「高精尖」的核心能力。核心大單品的能力,鑄就了「單項冠軍」企業不斷攀升動能,開啟分裂式發展。
「人類拍攝的第一張月背照片,就有茂萊光學的助力!」茂萊光學董事長範浩告訴記者,月球探測器「嫦娥四號」就搭載著茂萊光學生產的精密光學裝置。
茂萊光學於1999年創立於江寧開發區,主要從事精密光學器件、光學鏡頭和光學系統的研發設計及產業化,產品廣泛套用於第三代半導體、生命科學、航空航天等領域。經過20多年發展,該公司已成為國際先進的精密光學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此前榮獲南京市培育獨角獸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去年3月,茂萊光學登陸科創板,成為當年南京首家成功上市企業,募集資金4億元,將主要用於高端精密光學產品生產和研發計畫。在保持產品技術優勢的同時,還將進一步鞏固在精密光學行業的市場地位,力爭成為在半導體、生命科學、無人駕駛、生物辨識、AR/VR檢測等領域核心客戶的首選供應商。
獨門絕技穿越「經濟周期」
在航天科工集團做工程師的女兒於海闊辭職加入後,於天詩放手把公司「全部交給年輕人」。但他依舊幾乎每天都到公司來上班,看到最近每天有新員工入職、實驗室不斷購入新裝置,他很開心,也很自豪:「天詩有兩個‘多’,實驗室多、工程師多。」
創業老兵深知,天詩新材料的「秘密武器」是強大的研發團隊。公司200多名員工,研發團隊占1/4,辦公樓有一半都是實驗室。公司每年將營收5%用於研發。公司營收每年保持20%—30%增幅,今年隨著二期22畝新建廠房開工,預計業績將大幅增長,再上一個大台階。
天詩新材料可謂「單項冠軍」企業的一個精準畫像。業內人士介紹,單項冠軍企業申報是一個全方位的考核,關註企業的研發投入,有沒有自己的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是否參與行業標準制定,推出的成熟產品是否具有補鏈的作用,在某一細分領域是否具有全球話語權。而從以往的統計數據看,80%的「單項冠軍」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收入的比重都在5%以上。回顧近幾年的發展,這些企業受疫情和經濟波動影響不大,都具備良好的持續成長性。
棲霞天宇碼頭,一排9個「鋼鐵巨人」矗立江邊。這是當前散雜貨港口裝卸貨物的主力裝置——港口門座起重機,高達60多米,自重700噸,可以一次起吊40噸的貨物。
這一起重機是南京港機重工公司榮膺「單項冠軍」的拳頭產品,也是支撐企業轉危為機的「擎天柱」。2017年從浦口碼頭搬遷的港機重工面臨著「生存危機」,一劑技術創新的良方實作了「先破後立」的絕地反擊。
公司不再固守著原有的「一畝三分地」,而是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在「智改數轉」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每年都有新款產品面市。一邊是開發港機裝備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在裝置主要構件上安裝傳感器、網路攝影機等檢測裝置,即時監控零構件的「健康」狀況。另一邊則是開發門機全自動化控制系統,實作一個人同時遠端管理多台門機的操作,作業現場無人化,大大提升港口本質安全水平。
「在國內的沿海和沿江,幾乎每個港口碼頭都有我們的裝置,我們在港口門座起重機這一細分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南京港機重工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傳平介紹,遠銷東南亞、非洲等16個國家與地區。踩著科技的「風火輪」,6年來南京港機重工公司產值從4億元增長到12.5億元。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仇惠棟 許雯斐 李凱 周敏 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