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中歐貿易戰升級:新能源電車關稅引發法國白蘭地反制

2024-10-13財經

最近,歐盟對中國新能源電車施行了一項關稅制裁,這一行動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較量,更是一場政治賽局。歐盟的制裁草案經過 27 個成員國的激烈討論,以 10 票贊成、 5 票反對、 12 票棄權的結果透過。這一結果反映出歐盟內部在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市場影響力上的分歧和矛盾。制裁一經實施,便引發了中方的迅速反擊,中國商務部決定對歐盟原產白蘭地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這一措施的時機選擇顯然不是隨機的,而是經過精心策劃的。

中國商務部對歐盟白蘭地的反傾銷調查早在今年 1 月就開始了,但直到 8 月才確定存在傾銷行為,並推遲至歐盟宣布對中國新能源電車關稅制裁措施的第四天正式實施。這種精準而強有力的回應,顯然是希望歐盟能夠認清形勢,與中國保持良好的貿易關系而非惡性競爭。中國對歐盟的針鋒相對,實際是對未來更多潛在制裁的警告:任何企圖透過貿易手段打擊中國市場的行為,都將遭遇同等甚至更嚴厲的反制。

歐盟內部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態度存在明顯分歧。德國在這個問題上站在了反對制裁的立場上,這並非偶然。中國是德國汽車行業的重要市場,雙方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尤為密切。德國汽車企業,如大眾、寶馬和戴姆勒,早已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海外市場之一。德國政府清楚地知道,如果對中國電動車施加高關稅,將嚴重影響這些企業的競爭力,並可能導致它們在全球市場上的份額萎縮。透過反對制裁,德國成功地避免了在這場貿易戰中成為主要的犧牲品。

西班牙的態度也很有意思。在之前中國對歐洲豬肉產品的制裁中,西班牙的損失頗為慘重。正是這種切身之痛,使得西班牙首相桑捷斯不得不迅速訪華,借此機會邀請中國車企在西班牙建廠。他不僅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緩解國內經濟壓力,更是希望以此換取中國在其他貿易問題上的寬容。因此,在投票時,西班牙選擇了棄權,試圖以此表明一種中立態度,但實際上依舊在爭取中方的諒解和合作。

義大利則另辟蹊徑,盡管其總理梅洛尼曾經對歐盟的制裁表示了支持,但在實際行動上卻給出了相當誘人的條件,希望吸引中國車企在義大利建廠。這樣一來,可以繞開歐盟的制裁,同時也為國內汽車產業的發展註入新的活力。義大利政府這一行為,無疑是希望既能討好歐盟,又不至於得罪中國,顯示出其在國際貿易政策上的靈活性和務實態度。

荷蘭由於和中國的主要經濟聯系集中在半導體領域,決定加入美國的行列,限制對華出口先進光刻機及其相關服務。中國對荷蘭的反制措施主要集中在半導體關鍵技術和原材料方面,雙方在這一領域的交鋒,實際上是科技和經濟競爭的前沿戰場。荷蘭在中美之間的搖擺,最終必然會影響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地位和角色。盡管荷蘭在此次電動車制裁問題上不是主要的牽頭者,但其與中國的復雜關系同樣是這場貿易爭端的重要組成部份。

法國的情況尤為令人關註。法國的白蘭地在中國市場廣受歡迎,特別是來自幹邑地區的正宗白蘭地更是占據了中國 90% 以上的進口白蘭地市場。中國商務部的反制措施,頂在法國的經濟命脈上,這一行動無疑是擊中了法國的痛點。馬克龍政府因堅守所謂的「歐洲自主」原則,支持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制裁,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幹邑地區的經濟損失立竿見影,白蘭地銷量迅速下降,經銷商怨聲載道,這一連串的經濟震蕩,使得法國政府在國內外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壓力。

中國今年前 8 個月從法國幹邑地區進口的白蘭地總金額高達 10.13 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白蘭地市場的 99.17% 。失去這個市場,無疑會給法國白蘭地行業帶來嚴重的打擊。法國媒體對此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們認為法國政府為了所謂的歐洲統一,而犧牲了國內重要的經濟利益。幹邑地區的酒商們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的失策,超過千名民眾參與遊行,指責馬克龍不恰當地處理與中國的貿易關系。

商務部對法國白蘭地的反制措施釋出後,法國幾大知名烈酒品牌的股價在半天內全線暴跌,最大跌幅竟高達 8% 。這一市場反應不僅是對法國國內經濟的沖擊,更是向其他歐盟成員國傳遞了清晰的資訊:中國能夠精準打擊任何支持制裁的國家,使其國內經濟付出高昂代價。西班牙在經歷過類似的貿易反制措施後,首相桑捷斯迅速訪華示好,不僅希望緩解國內壓力,還主動爭取中國企業的投資,借此機會訴求中方的原諒和合作。西班牙的經歷對法國是一種警示,馬克龍同樣面臨著如何在中歐關系中尋找平衡的壓力。

馬克龍政府在去年存取中國期間簽署的 1450 億人民幣的巨額訂單,現在因支持歐盟關稅制裁,這些合作的前景變得不確定。法國的白蘭地市場依賴中國的消費能力,制裁導致的市場份額下滑,使得整個產業陷入危機。抗議活動的背後,是對政府政策的不滿,越來越多的聲音要求馬克龍重新評估其對華政策。

中國一直倡導開放和合作,堅持互惠共贏的貿易原則。然而,對於無理由的貿易制裁和貿易壁壘,中方絕不會坐視不理。透過對法國的反制措施,中國展示了其捍衛自身經濟利益的決心。歐盟在對待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全球化的經濟結構已經使得各國的產業和市場緊密相連,盲目對抗只會導致雙輸局面。

中歐貿易沖突的背後,是對全球化經濟秩序的考驗。中國希望透過合作建立互利共贏的國際貿易體系,而歐盟的一些國家出於各種政治經濟動機,試圖透過制裁的形式遏制中國的發展。這種手段短期內可能對中國市場造成一定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只會使這些國家自己陷入經濟困境。法國白蘭地的例子尤其典型,歐盟的制裁措施未必能夠有效遏制中國新能源車的崛起,但卻確實重創了自身的關鍵產業。

歐盟與中國的經濟對抗,最終仍需透過對話和談判來解決。正如西班牙首相桑捷斯所展示的那樣,理性和務實的外交策略才是應對經濟沖突的正確途徑。單方面的貿易制裁和高墻政策,不僅損害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更是對世界經濟復蘇的嚴重威脅。法國以及其他歐盟成員國應當從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訓,與中國展開建設性對話,力求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解決分歧。

中國的反制措施不僅是在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更是在向全球發出一個明確的訊號:任何形式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都將遭到堅決反對。全球經濟需要的是開放與合作,任何試圖破壞這一趨勢的企圖都終將失敗。歐盟在對華政策上應該更加靈活和開放,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球經濟格局中保持競爭力和影響力。以對話代替對抗,以合作代替制裁,才是維護全球經濟穩定和發展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