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讀懂北京經濟數據:從十大超千億產業集群看高精尖之變

2024-02-21財經

穩中求進——從十大超千億產業集群看高精尖之變

剛開年,北京經濟就傳來喜訊:年產千萬台高端手機的小米智慧工廠在昌平投產。這座新工廠瞄準世界級「燈塔工廠」的目標,高度智慧化的生產體系自主研發比例接近100%。

這樣的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工廠,在北京已有103家。

培育「白菜心」、鍛造高精尖,北京不斷探索智造升級和高精尖轉型路徑。2023年,北京重點培育的十大高精尖產業集群收入全部突破千億級,其中,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突破三萬億元,智慧裝備產業突破五千億元。

持續增長的高精尖產業,已經成為穩定首都經濟大盤的「壓艙石」。而就在7年前,北京一般制造業企業疏解和落後產能淘汰快馬加鞭,不少人還對產業發展何去何從充滿困惑。最大的疑問就是:北京還要不要發展制造業?

關鍵時刻,北京在全國率先提出高精尖產業構想,並明確了新一代資訊科技、積體電路、醫藥健康、智慧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智慧汽車、新材料、人工智慧、軟體和資訊服務、科技服務等十大重點發力的產業。

顯然,北京不是不發展制造業,而是要轉向高端制造業,尤其要大力發展智慧制造。

作為一個服務業占比超過84%的城市,北京制造業的發展為何會如此牽動人心?

工信部等八部門去年底釋出的【關於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說得明白:制造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是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

科技創新首先服務於產業發展需求。對於有著強大

創新資源的北京而言,如何將科創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多年來面對的重大課題,制造短板也成為妨礙科研成果留得住、落得下的制約因素之一。

無人直升機領域的隱形冠軍企業航景創新,就曾遭遇研發和制造分離的高成本之痛,幾年前將制造基地從數百公裏外的山東搬回了北京。很多創新企業在新品研制階段,都不得不頻繁遠赴外地的工廠打樣試制。

「超大城市要守住制造業底線,北京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仍有提升空間。」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傑直言,縱觀全球超大城市,單靠第三產業,很難支撐人均GDP突破5萬美元的高水平,其制造業增加值在GDP的占比一般都在20%以上。近年來,東京、首爾等首都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也都出現了高端制造業回流、聚集的情況。

騰籠換鳥,提質增效。以智造升級為重要突破口,北京產業高精尖轉型蹄疾步穩。

在海澱西三旗,金隅集團將昔日天壇家具老廠改造升級為高精尖園區「智造工場」,一批獨角獸企業在此成長壯大;北京奔馳、理想、小米等新能源汽車工廠陸續盤活閑置的燃油車產能,助推北京汽車制造向新能源和智慧網聯化方向最佳化調整;北京經開區騰退的冶金裝置制造老廠房變身摩天工廠,將「橫鋪」的車間「疊加」上樓,為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提供高標準生產空間……

瞄準產業價值鏈高端,更多扶持高精尖的重點工程密集上馬。2023年、2024年北京接續推進的300項市級重點工程中,科技創新及高精尖產業計畫占到三分之一。

減量發展倒逼產業高品質發展,北京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5G+8K超高畫質視訊產業發展和創新套用全國領先,南箭北星空天產業布局帶動北京51家企業躋身全國商業航天百強,龍芯3A6000處理器將國產CPU的自主可控程度和產品效能提升到新高度……

新舊動能轉化,陣痛在所難免。

比如,部份產業經濟數據下滑,制造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的比重跌至12%左右;比如,產業鏈、供應鏈領域「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再比如,寸土寸金的土地資源現狀制約著先進制造業布局。

但只要持久耕耘,一定會迎來可喜的變化。

2023年,全市新設制造業企業2800余家,同比增長超3成,增速快於全市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以上;全市高技術產業實作增加值11875.4億元,同比增長7.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7.1%,占比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放眼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機遇,為北京繼續補產業鏈短板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北京的科技創新優勢,也將更多更快地轉化為高精尖產業的有利競爭。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