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馮德萊恩攤牌了,要求中國答應3個條件,歐盟才會停止加征關稅

2024-10-20財經

本文所有內容皆有官方可靠資訊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章之中

前言

近期,歐盟與中國之間的電動車關稅議題引發了廣泛關註,雙方目前正處於 緊張的磋商階段 ,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導致談判陷入了 膠著狀態

而德國探明歐盟口風,馮德萊恩攤牌了, 要求中國答應3個條件, 歐盟才會停止加征關稅。

那麽馮德萊恩對提出了哪些要求?中國會答應嗎?

中歐電動車「暗戰」升級

從表面來看,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的原因聽起來很正當:他們認為中國政府的補貼導致了市場競爭的不平等。

而且中國的電動車價格太低了,這給歐洲的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讓市場競爭變得不公平 ,明眼人都能看穿,這只是在找借口罷了。

歐盟這一系列動作,歸根結底,是為了確保自家企業的競爭力,保住他們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優勢地位。

德國這個歐洲經濟的「領頭羊」,在這場賽局中卻意外地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德國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他們可不想因為中歐關系緊張而影響到自己的利益。

在去年10月的歐盟內部投票中, 德國就和其他四個國家一起 ,對加征關稅投了反對票,然而,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

盡管德國持不同意見,但這並未影響到最後的決定,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態度強硬,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

有趣的是,曾經的「攪屎棍」英國, 這次卻選擇了「置身事外」, 脫歐後的英國,不再受歐盟的條條框框束縛,反而在中歐之間找到了「漁翁得利」的機會。

英國商務部長強納生明確表態,英國不會效仿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征收額外關稅,相反,他強調了英國與中國之間深化貿易和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英國的如意算盤打得劈啪作響: 歐盟要是真的對中國電動車下手 ,那中國企業勢必會把目光轉向英國市場。

到時候,英國不僅可以趁機發展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還能進一步鞏固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可謂一石二鳥。

電動汽車的關稅爭議似乎只關乎經濟利益,然而,如果我們深入分析, 就會發現這背後其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政治較量。

這兩者之間的聯系並非偶然,而是有著復雜的內在邏輯,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動汽車的關稅爭議反映出了不同國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戰略和利益訴求。

這些爭議往往涉及到智慧財產權、技術標準、市場準入等多個方面,而這些問題又與各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結構、文化傳統等因素密切相關。

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從經濟角度來理解電動汽車的關稅爭議, 而應該將其放在更廣闊的政治背景下進行考察。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歐盟想要借此打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維護自身在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 中國則堅決捍衛自身企業的合法權益, 絕不屈服於任何形式的貿易霸淩。

馮德萊恩的「三板斧」

面對歐盟的壓力,中國沒有選擇被動應對,中國商務部明確表示,中方願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與歐方進行談判,妥善解決貿易摩擦。

然而,馮德萊恩似乎並不想輕易放過中國,她提出了很多要求,想在談判中得到更多的好處。

第一招:讓中國企業給歐洲公司一些好處, 用更接地氣的說法來表達這個意思 ,就是要讓中國的公司給歐洲的企業一點「甜頭」。

馮德萊恩表示,由於中國政府對電動汽車行業的支持,歐洲的企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希望中國能夠對此進行賠償。

這就好比是,一個人在賽跑中輸了,卻反過來怪贏家跑得太快, 還要贏家賠償自己的損失 ,簡直是荒謬至極!

第二招是鼓勵中國企業提高在歐洲市場的價格,馮德萊恩認為,中國電動車之所以能夠迅速占領歐洲市場,主要是因為價格低廉。

她希望中國企業能夠「自覺」地提高產品售價,給歐洲企業「留條活路」。

價格是市場競爭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國企業能夠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 ,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價格,這是市場的選擇,也是中國企業的實力體現。

馮德萊恩提出的這個要求,就像是讓中國企業把自己的優勢都丟掉,簡直是太不現實了。

第三招:讓中國在歐洲投資給出保證,馮德萊恩清楚,中國公司在歐洲的投資是歐洲經濟恢復的關鍵。

她想把關稅問題和投資問題綁在一起,作為談判的籌碼, 迫使中國做出更多的讓步 ,馮德萊恩的這「三板斧」,招招致命,步步緊逼,將歐盟的霸道嘴臉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的應對:強硬反擊與談判誠意並存

當歐盟提出一些不太合理的要求時,中國方面的企業和政府沒有選擇逃避,而是迎難而上。

中國商務部多次發表聲明,強調中國一貫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堅決維護自身企業的合法權益。

中方指出, 中國電動車之所以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 ,靠的是技術創新和成本控制,而不是政府補貼。

中方強調,中國願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與歐方進行談判,妥善解決貿易摩擦,但中方絕不會接受任何不平等的條約,更不會屈服於任何形式的壓力。

為了表示談判的誠意, 中國方面甚至做出了一些妥協 ,比如:決定把出口到歐洲的電動汽車的最低價格上調到3萬歐元。

但中方也明確表示,不會接受歐盟提出的單獨與各家企業談判的要求,堅持與歐盟進行整體談判。

中國政府和企業,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身的立場和決心:既不會主動挑起貿易戰,但也絕不懼怕任何挑戰。

歐盟對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征收高額關稅, 表面上看是為了保護自身的產業 ,但這種行為其實是在自食其果。

易保護主義對市場競爭不利,最終受害的是消費者。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只會導致歐洲市場上的電動車價格上漲,消費者可選擇的範圍變窄,最終損害的是歐洲消費者的利益。

首先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並不利於推動技術革新,反而會妨礙產業的進步,中國電動汽車行業迅速崛起的關鍵在於不斷的技術革新和有效的成本管理。

歐盟如果一味地采取保護主義措施,只會讓歐洲企業失去競爭的動力,最終導致歐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落後。

最後,貿易保護主義不利於國際合作, 最終破壞的是全球經濟的秩序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立於世界之外,不受外界的影響。

歐盟的單邊主義行為,只會引發其他國家的效仿,最終導致全球貿易摩擦加劇,損害全球經濟的復蘇。

中歐之間的電動車關稅爭議不再僅僅是貿易爭端那麽簡單了,它現在關系到全球貿易規則和未來發展格局的大問題。

是沖突還是共贏?

中歐之間的電動車關稅爭議讓雙方的關系變得有些微妙。

一邊是歐盟的步步緊逼,試圖維護自身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一邊是中國的不卑不亢,堅決捍衛自身企業的合法權益。

這盤棋局,不僅 檢驗了兩方的聰明才智和膽量 ,還直接影響了中歐關系的前景。

站在歐盟的角度,他們並非看不到貿易保護主義的弊端,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歐盟內部開始出現了一種緊張和擔憂的情緒。

他們擔心,中國企業會憑借價格優勢和技術實力,逐漸蠶食歐洲企業的市場份額,最終威脅到歐洲的就業和經濟安全。

歐盟的擔憂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無論是在技術水平、市場規模還是產業鏈完整性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中國的電動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發展勢頭迅猛, 這讓歐盟感到了不小的壓力 ,然而,歐盟選擇用加征關稅的方式來應對競爭,顯然是一種短視和狹隘的做法。

這種「以鄰為壑」的思維方式,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貿易摩擦,損害雙方利益,最終將中歐關系拖入對抗的泥潭。

中歐之間,有競爭,更有合作;有分歧,更有共識,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歐更應該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而不是相互猜忌,彼此拆台。

中歐之間的電動汽車關稅爭議提醒我們,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哪個國家能置身事外,只有透過合作和共贏,我們才能一起進步。

對於中歐雙方而言, 都需要跳出零和賽局的思維定式 ,摒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尋求合作共贏的解決方案。

為了更好地了解彼此並建立信任感,雙方應該多交流、多溝通。

中歐之間,雖然在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在維護多邊主義、應對氣候變遷、促進全球經濟復蘇等方面,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

資訊來源:上遊新聞 2024-10-4——事關中國電動汽車 ,歐盟表決透過了

雙方應該加強高層交往,增進政治互信,為解決具體問題創造良好的氛圍。

然後咱們得保持公平交易,好好解決買賣上的小矛盾,中歐經貿關系密切,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

雙方應該堅持世貿組織規則, 透過對話協商解決貿易爭端 ,避免采取單邊主義措施,維護正常的貿易秩序。

再次雙方需要深化務實合作,拓展共同發展空間,中歐之間在科技革新、數位技術、永續發展等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

國際線上 2024-10-17——德國總理朔爾茨批評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不支持」「反對」呼聲高

兩方需要更好地交流和調整政策,以便讓公司的合作更加順暢,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包容 、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商業環境。

為了增強中歐之間的聯系,我們應當增進彼此的文化溝通,從而建立起更廣泛的民間支持。

中歐之間的歷史和文化聯系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根基,雙方應該鼓勵和支持民間交往,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為中歐關系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中歐電動車關稅之爭,仍在繼續,但我們相信,這不會阻擋中歐合作的大趨勢。

國際線上 2024-10-15——外媒:英國貿易大臣稱,不打算追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就像中國領導層所說, 中歐之間的聯系已經不單單是兩個地區之間的事情了 ,它在全球範圍內變得越來越重要。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觀察者網2024年10月15日關於「馮德萊恩:即使對華電動車加征關稅生效,仍將與中國談判」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