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命運捉弄:快時尚巨頭SHEIN上市遇阻,錯過中概股暴漲潮

2024-10-04財經

中國資產正在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自九月底政策組合拳提振國際市場信心以來,A股、港股、美股三地中國資產紛紛參與到盛大的估值回歸潮之中。曾經常被投資市場放在嘴邊的「anything but china」,此刻已瞬間轉換為另一種含義的「ABC」——allin buy china。

業內最知名的對沖基金管理人之一大衛·泰珀(David Tepper)甚至直言:建議「買入一切」中國相關的資產。

(圖源:CNBC官網)

然而在這市場同慶、投資者大喜的時刻,那些沒能趕上這場狂歡的巨頭,卻多多少少有些落寞。尷尬的點在於,部份企業錯失機會的原因,是在暴漲來臨前一直卡在上市行程中。比如曾被視為全球快時尚黑馬的SHEIN,近年來透過各種手段瞄準不同的資本市場,但至今沒有完成上市。

雖然它們中的一部份如今可能已不屬於「中國資產」,但面對史無前例的市場暴漲潮,很難想象這類企業當前心態會有多復雜。

突如其來的轉折與暴漲

給中國資產一個星期,它能完成改天換地的奇跡。回顧這輪讓全球中國資產雨露均沾的暴漲潮,投資者的心情恐怕很難平靜。讓我們挑一些重點來回顧:

9月24日,兩條核心政策亮相,A股午後開啟大漲,上證漲超4%,茅台股價接近漲停;到了晚上,離岸市場中國資產全線暴漲,中概互聯網指數KWEB大幅跳空高開,漲超10%,高盛電話會被蜂擁而來的投資者擠爆,不得不專門總結了客戶最關心的五個問題公開回答,並最終得出上漲勢頭可繼續的結論。

25日、26日、27日,市場奇跡連續上演,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夜盤重新整理一年新高,港股成交額創下新紀錄,上交所一度被擠到宕機,KWEB漲幅及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漲幅均超10%。信心大爆發,有券商直接給公眾號標題打上了一個「幹」字。

(圖源:中信證券微信公眾號)

30日,A股迎來國慶日前最後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暴漲超8%,一個星期時間從2700點左右拉升至3300點以上,完成強勢突破。

國慶日期間,領漲世界的A股休市了,但離岸中國資產並不受影響,熱潮還在繼續。

值得關註的是,雖然政策直接推動了熱潮的產生,但我們也需要看到,企業依然是資產增值的立足點。普漲之後,大機率就是輪動。目前,中概股個股裏騰訊、京東、阿裏、嗶哩嗶哩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漲幅。盤面更小的極氪、禾賽、特海國際等近兩年上市的新中概股,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益。

摩根資產管理中國副總經理杜猛在發言中表示:「近期一系列會議,反映了政府對於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重視,投資者也開始期待更多有針對性、有效性的政策落地,投資情緒逐步回暖。初期往往表現出高彈性的超跌反彈特征,拉長時間來看,高品質的公司或將呈現出永續向上的空間。」

「高品質公司」值得重點關註,它揭示了暴漲背後的一個關鍵點:中國資產中不少優質公司,在過去一段時間估值受到極大壓制,此刻迎來回升。對於近兩年成功上市的中概股——尤其是本身基本面較好的企業來說,這無異於天降喜事。

2023年赴美上市的中概股超過30家,2024年截至7月底上市的中概股約為25家,整體上市情況較好,也讓很多新公司成功享受了這一波中國的資產紅利。但在二級市場之外,仍有錯過上市機會的公司在徘徊,其中不乏世界知名的垂直領域巨頭。

兩種不同的光景落在同一時間段,讓人感慨世事無常。

徘徊上市路口的巨頭錯失機遇

最受投資者期待的上市公司,一定在特定領域有一定領先價值。例如,曾經以高額估值備受關註的快時尚巨頭SHEIN,一度擁有超過千億元美元的估值,且由於背景神秘,更被外界高度關註。

然而,一直謀求上市的SHEIN卻並沒有取得實質上的成果。最近,在中國資產暴漲的熱潮裏,它反而遇到了一點小問題。

據南華早報9月27日報道,SHEIN此前宣布已解雇了新加坡的17名員工,這是它自「2021年將總部從中國遷至新加坡以來首次確認裁員,反映了這家在中國創立的公司如何努力應對跨境電子商務業務中的一系列挑戰」。

(圖源:南華早報SCMP官網)

這背後有一個小故事,即雖然外界都深知SHEIN擁有中國背景——比如幫助其快速崛起的小單快反模式,就非常依賴廣州番禺等地密布的服裝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但SHEIN自己卻在近兩年致力於淡化其背景色彩,轉而強調自己是一家全球化的新加坡公司。

這種矛盾的定位,一度讓外界難以看透這家公司的想法。

9月28日,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舉行,知名經濟學教授林毅夫提到,中國在軟體層面有很多亮點,比如美國下載量最大的四個軟體都是中國企業擁有的,像「快時尚的SHEIN」。

然而,據聯合早報等媒體報道,半個月之前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舉辦的全球人工智慧峰會上,SHEIN集團副主席馬塞洛·克勞爾(Marcelo Claure)卻直言:「SHEIN不是一家中國公司,它是一家新加坡公司,借助中國的制造業和供應鏈。」

(圖源:Unsplash)

再往前數的7月,SHEIN執行主席唐偉卻也給過這個問題一個復雜的答案:「如果從出生地和供應鏈角度,SHEIN是一家中國公司;如果從總部和核心人員辦公地角度,SHEIN是一家新加坡公司,CEO辦公室、財務等核心部門均設在新加坡。」而在SHEIN的價值觀、使命和願景等方面,它和美國是一致的。

無論這方面還有多少謎團,身份的轉換都沒有幫助SHEIN取得上市方面的有效進展。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解釋,能吃上這波中國資產紅利的公司,其發展重點都放在自己的業務上,長期保持對業務的專註。其上市雖然更早,但上市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成果。

相比之下,SHEIN試圖透過轉換身份加速自己的上市行程,卻似乎模糊了重點。到頭來,「美國公司」顯然不是中國資產。而且無論哪個身份,它都已經確定錯過了這一次的中國資產紅利。

還有機會嗎?

一開始,SHEIN將上市重點放在美國市場,但受到當地相關機構和人員的明確反對。

(圖源:CNBC官網)

後來,SHEIN又在上半年被報道轉戰倫敦市場上市,【南華早報】在報道中援引相關人士發言稱,SHEIN急於上市「壓力來自投資者兌現的希望」。

到了7月,環球時報又援引英媒報道稱,SHEIN可能計劃直接向英國公眾出售股票,以DPO模式替代IPO,因為前者門檻更低。

SHEIN的急迫已經擺在明面上,投資者為什麽著急?因為從市場表現來看,SHEIN在2022年被傳赴美上市時,彭博社的報道披露的它的估值高達千億美元,但這成為了歷史。2023年5月融資時,其估值已經滑落到640億美元。

這背後,SHEIN的業務基本面非常復雜:好的方面是,其營收和利潤經過了一段高速增長期,還進行了不少對外並購,擴充品牌矩陣;不好的方面是,其業務規模越來越大,經營壓力凸顯,不僅增長下滑,還出現了不少涉及版權、供應商權益的負面事件。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和德國媒體近日就報道,SHEIN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出售了愛迪達、彪馬等品牌的商品,而且售價大幅低於品牌方的渠道售價,遭遇品牌方批評,並可能采取法律手段維權。【南德意誌報】報道稱,愛迪達發言人強調:「愛迪達自身沒有在Shein平台上從事銷售活動,也不會允許該平台銷售愛迪達的產品。」

(圖源: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官網)

還是那句話,經營成績才是企業的底色。糾結身份問題,再多的手段也不能「改命」,反而容易在蹉跎中錯過當前這種偶發的機會。

就像券商所分析的,中國資產紅利未來大機率會落下高品質發展的公司身上。對此,那些沒能在這次紅利爆發前上市的公司都應該明確,對優秀的公司來說,一切成果都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