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商務部發出警告!中歐談判期間,中企出現「內鬼」私下向歐盟妥協

2024-10-16財經

中歐電動車貿易戰

最近中國和歐盟之間一直都不怎麽太平,而要說火藥味最濃的地方,那莫過於電動車市場了。

歐盟委員會突然祭出反補貼稅,可謂是讓中國的電動車企業措手不及。

本來想著靠著價效比優勢在歐洲市場大展拳腳,現在好了,還沒站穩腳跟就要面臨被「圍剿」的風險。

更讓人玩味的是,面對歐盟的步步緊逼,中國企業內部竟然出現了「叛徒」?

根據了解,有些企業為了自保,已經偷偷摸摸地跑去跟歐盟私下談判,想要透過「價格承諾」換取一定的生存空間。

好家夥,這一波操作,直接讓中國商務部火了。

在10月12日的例行新聞釋出會上,商務部發言人罕見地用了「嚴正警告」四個字,敲打那些「胳膊肘往外拐」的企業。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在國際貿易談判這種「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內部不團結,就等於把自己的軟肋暴露給了對手。

那麽,這場中歐電動車貿易戰究竟是怎麽打響的?在中國企業裏,又是誰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

電動車江湖風雲突變

這幾年全球汽車市場最火的話題,當屬電動化了。

在這場新能源革命中,中國車企憑借著敏銳的嗅覺和強大的執行力,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成為了全球電動車市場的「領頭羊」。

這樣說大家別不信,數據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了吧。

單拿2022年來說,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量達到了705.8萬輛,銷售量為688.7萬輛,分別比上一年增長了96.9%和93.4%。這是中國連續第八年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持第一。

這一數據什麽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現在全球每賣出兩輛電動車,差不多就有一輛是中國制造的。

而中國電動車的快速發展,也讓歐洲的老牌汽車廠商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

在如今的新能源車時代,歐洲車企過去的燃油車技術優勢幾乎不再管用了。

再加上中國電動車在價格、效能、智慧化等方面的優勢,歐洲車企的市場份額被不斷擠壓,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在這種情況下,自家「孩子」被欺負了,歐盟這個「家長」肯定坐不住了。

所以在2024年10月4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7%到36.3%的反補貼稅,計劃從10月31日起實施。

歐盟認為,中國電動車因為有政府補貼和完善的供應鏈,在歐洲賣得特別便宜,這對歐洲的汽車制造商來說不公平。

歸根結底,他們就是覺得中國電動車價格實惠,價效比太高,搶了他們的市場。

中歐談判陷入僵局

面對歐盟的「反傾銷」大棒,中國政府並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試圖透過談判來解決問題。

畢竟,中歐之間每年的貿易額高達數千億美元,誰也不想把事情鬧僵。

據路透社報道,中方在談判中表示,中國電動車企業願意在歐洲市場上保證售價不低於3萬歐元,並希望透過這些來讓歐盟取消反補貼稅。

這個提議聽起來似乎很有誠意,畢竟,如果真的按照這個價格來賣,中國電動車的價格優勢將被大大削弱。

不過,對於這個提議歐盟並沒有接受中方的提議,而是直接拒絕了。

因為歐盟認為,即使中國電動車售價不低於3萬歐元,但仍然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歐洲車企還是難以與其競爭。

說白了,他們就是覺得中國電動車「便宜」是刻在骨子裏的,就算漲價也還是比歐洲車便宜。

就這樣,中歐雙方在價格問題上陷入僵持,談判一度陷入僵局。

這個時候,歐盟祭出了大招,他們開始私下聯系一些中國的電動車企業,希望透過單獨談判來打破中國企業的團結。

歐盟的算盤打得很精:與其跟中國政府這個「硬骨頭」死磕,不如先從企業下手,各個擊破。

他們認為,只要能拉攏一部份中國企業「叛變」,就能在談判中占據主動,迫使中國政府做出更多讓步。

而面對歐盟的「分化瓦解」策略,中國商務部反應迅速,在10月12日的例行新聞釋出會上,商務部發言人公開批評了那些私下與歐盟接觸的中國企業,並向整個行業發出了「嚴正警告」。

商務部的發言人還表示,我們一直在誠心誠意地和歐洲方面溝通,但歐方不僅堅持要和中國整體談,還開始單獨找一些中國企業談價格承諾的事情。

其實中方談判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我們也希望歐方能夠與中方相向而行,透過對話協商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同時我們還希望有關企業能夠從大局出發,維護中國企業的整體利益,不要做損害中方利益的事情。

雖然說商務部沒有點名批評哪些企業在「搞小動作」,但從發言人的表態中不難看出,中國政府對這種「臨陣脫逃」的行為非常不滿。

那麽,究竟又是哪些企業在「頂風作案」呢?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已經進入歐洲市場,並且有一定市場份額的中國電動車企業,是歐盟「重點關照」的物件。

對於這些企業來說,被歐盟征收高額反補貼稅,意味著產品價格上漲,競爭力下降,甚至可能失去歐洲市場。

面對巨大的壓力,有些企業就開始有了歪心思,甚至想要透過「價格承諾」來得到歐盟的讓步。

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自然也就引來了商務部的「敲打」。

商務部的警告,既是對那些私下行動的企業的批評,也是對整個行業的提醒:在面對外部壓力時,要保持團結,相信政府的談判能力,不要為了眼前利益而損害長遠利益。

背後的算計

歐盟為什麽要在中歐電動車貿易談判中使出「分化瓦解」這種招數?難道只是為了護著歐洲的汽車廠商嗎?

事實上,歐盟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在未來全球電動車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國,就是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

大家都知道,歐洲作為全球汽車工業的大本營,匯聚了奔馳、寶馬、奧迪和大眾等一眾世界級的汽車品牌。

然而,在電動化浪潮的沖擊下,歐洲傳統車企的優勢正在逐漸喪失,而中國車企則憑借著強大的產業鏈優勢和成本優勢,迅速崛起,成為了全球電動車市場的「新貴」。

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讓歐盟感到深深的危機感。

他們意識到,如果不能及時遏制中國電動車的崛起,未來全球電動車市場的主導權很可能會落入中國手中。

為了遏制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歐盟真是費盡心思。

除了對中國電動車征收高額反補貼稅外,歐盟還計劃投入巨資扶持本土電動車產業的發展,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為歐洲車企「保駕護航」。

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對中國電動車企業采取「分化瓦解」策略,也就不難理解了,他們希望透過這種方式,減少中國在談判中的影響力。

如果每個中國企業都單獨與歐盟談判,中國就失去了統一戰線,很難為整個行業爭取到最有利的條件。

那麽在這個時候,歐盟就可以利用各個擊破的策略,迫使中國企業做出更多讓步,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時還能獲取更多關於中國電動車產業的資訊。

透過與個別企業單獨談判,歐盟可以了解到中國電動車的成本結構、技術水平、市場策略等關鍵資訊,這些資訊將有助於歐盟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打壓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

除了這些以外,歐盟還想透過這種方式,在中國企業之間制造矛盾,瓦解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凝聚力。

如果一些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選擇與歐盟合作,甚至出賣其他中國企業的利益,那麽中國電動車產業的整體利益就會受到損害,最終將不利於整個行業的發展。

不管怎麽說,歐盟的「分化瓦解」策略,是一招「陽謀」,也是一招「毒計」。

面對歐盟的步步緊逼,中國企業一定要認清當前的形勢,團結一致,堅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中國企業在面對各種挑戰時,也要善於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堅決抵制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

結語:

中歐在電動車貿易上的爭端,反映出了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

現在全球化越來越深入,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搞好自己的事,大家只有合作共贏,才是最好的選擇。

中國和歐盟都是世界經濟的大玩家,雙方在經濟、科技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的利益。

雙方應該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中歐電動車貿易爭端,也是一次警示,在現在的國際競爭環境下,中國企業要想在市場中站穩腳跟,就必須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

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歐經貿關系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實作更好的發展,為世界經濟的復蘇和增長註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