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江淮集團原董事長:豐田手中有很多手牌,比亞迪要贏它可能性不大

2024-06-07財經

汽車行業大佬的獨特視角

近日,江淮集團原董事長左延安在某論壇上發表了一番頗有見地的觀點:他認為,比亞迪要想顛覆豐田這個汽車行業"老大"的地位,可能性並不大。這番言論一出,頓時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

一些人認為左延安過於保守,只是懷念"合資時代"那種不需要自主研發就能賺錢的日子。但也有人支持他的觀點,認為在當前復雜的貿易環境下,真要做到像豐田那樣利潤豐厚並非易事。

那麽,左延安到底從什麽角度得出了這樣的判斷?他的觀點背後又蘊含著哪些深層次的洞見?作為汽車行業資深人士,他對於比亞迪和豐田未來的較量,又有著怎樣的預判?

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位老牌汽車人的獨特視角。

豐田手中的"王炸":如何打造行業引領者

左延安之所以認為比亞迪要贏過豐田的可能性不大,其核心原因在於,豐田是少有的能夠"打節奏"的企業。

所謂"打節奏",就是指豐田能夠精準把握市場變化,選擇恰當的時機推出產品,而不是像一些公司那樣倉促上市。左延安表示,豐田口袋裏有50張牌,它們很清楚什麽時候該打出"王炸",什麽時候該打出"小牌"。

這種對市場的把控能力,正是豐田能夠多年保持行業領先地位的關鍵所在。不同於一些企業單純追求產品創新,豐田更註重從全域出發,充分分析市場動向,精準把握消費者需求。

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豐田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混合動力車型普銳斯,並在此基礎上持續升級叠代。直到2021年,豐田才轉向純電動車型,但它早已在動力電池、混合動力等技術上積累了深厚的優勢。

其實,豐田之所以能在這麽長時間內保持行業主導地位,離不開它在技術研發、產品策劃、渠道拓展等方方面面的謹慎布局。它一直都在謀篇布局,不急於在任何一個細分領域立即奪得領先地位,而是以長遠的眼光,逐步夯實自身的競爭基礎。

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做事風格,與某些追求速度和規模的車企形成了鮮明對比。對於後者來說,即便在某個領域率先實作突破,但在後續的市場競爭中也容易陷入陷阱。

所以,左延安認為比亞迪想要徹底超越豐田,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比亞迪就此止步不前,而是需要繼續積累自身實力,才能在未來的較量中占據主動。

比亞迪的追趕戰:利潤瓶頸亟待突破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比亞迪的增長勢頭確實不容忽視。

去年,其凈利潤已經達到300.41億元,僅次於本田的445.73億元,雖然還無法與豐田的2189億元相提並論,但也已經顯示出強大的實力。

從銷量數據來看,2022年比亞迪的銷量超過200萬輛,首次超過豐田在中國的銷量,成為中國市場單一品牌銷量最高的車企。這無疑標誌著比亞迪在銷量端的優勢正在逐步凸顯。

但問題在於,比亞迪的單車利潤率與豐田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左延安指出,目前比亞迪的單車利潤為9932.9元,而豐田則達到了19487.2元,差距高達近1萬元。

這正是比亞迪當前面臨的最大瓶頸。雖然在銷量上已經超越了豐田,但單車利潤率的落後,意味著其整體盈利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比亞迪作為一家本土品牌,在工藝技術、品質管控等方面可能還無法完全趕上日系車企。再加上其較快的擴張速度,也難免會影響到產品的精細化程度。

另一方面,比亞迪作為新能源車市場的領軍企業,在技術研發、供應鏈管理等方面也面臨著巨大壓力。盡管其在這些領域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要在利潤率上完全匹敵豐Toyota這樣的老牌車企,顯然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騰勢、仰望等更高端品牌的相繼亮相,比亞迪未來在單車利潤上也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這說明,比亞迪並非一蹴而就就能完全掌控行業話語權,而是需要透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精細化管理,來逐步縮小與豐Toyota的差距。

只有在產品力、品牌力和盈利能力上都實作全面突破,比亞迪才能真正與豐Toyota一決高下,在未來的汽車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汽車產業格局再塑:中國車企如何彎道超車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全球產業格局下,汽車企業的競爭已經遠非單純的產品競爭。

以中美貿易摩擦為例,它給國內車企的海外拓展帶來了不小阻礙。這也是左延安提到的一個重要原因,即在當前貿易壁壘加大的情況下,國內車企很難做到像豐Toyota那樣利潤豐厚。

可以說,這種復雜的外部環境,無疑增加了國內車企的經營壓力。但從另一角度看,它也倒逼國內車企必須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競爭力,才能在未來的角逐中占得先機。

比如,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中國車企不得不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攻關步伐,以彌補外部供給受限的短板。這無疑將推動產業鏈的本土化升級,為國內車企註入新的發展動力。

同時,在全球化受挫的大背景下,國內車企也開始積極尋求新的市場開拓路徑。比亞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不僅加大了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布局力度,還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更多的科技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這種開放合作的姿態,不僅有利於分散經營風險,也有助於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的強硬政策反而為中國車企提供了一個乘勢而上的機遇。

當然,要真正在這場格局重塑中占據主動地位,國內車企還需要在多個層面下功夫。

首先,在技術創新方面,他們必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盡快實作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只有掌握了關鍵技術,才能真正做到產業自主可控,擺脫對外部技術的依賴。

其次,在市場布局上,他們要進一步加強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提高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再次,在產業鏈重構方面,他們要充分利用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優勢,推動產業鏈的本土化和多元化。同時,也要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協同合作,共同構建更加穩定可靠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總而言之,在這場汽車產業格局重塑的大潮中,國內車企既面臨著嚴峻挑戰,也擁有難得的機遇。只要他們能夠做好充分的戰略謀劃和準備,就一定能夠在這個關鍵時刻爭取主動,實作自身的騰飛發展。

這不僅關乎中國車企的未來,也將深刻影響整個汽車行業的走向。讓我們共同期待,在這一轉型關鍵期,中國車企定能以更加自信、開放的姿態,續寫新的汽車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