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聚焦中國高品質發展)上海長興島蝶變科技島 技術升級助力向海「金塊」

2024-05-28財經
中新社上海5月26日電 (謝夢圓 李秋瑩)中國的海洋面積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在國家經濟發展格局中的作用尤為重要。上海作為中國的港口城市之一,正加速科技研發,透過提升裝備高端化、智慧化程度,實作產業升級,向海「金塊」。
記者近日來到位於上海長興島的上海振華重工,看到了高聳林立的岸邊貨櫃起重機(下稱「岸橋」)。
岸橋是用於貨櫃碼頭對貨櫃船進行裝卸作業的裝置。據上海振華重工長興分公司副總經理徐建中介紹,裝卸貨櫃的費用曾經非常高,可帶來豐厚利潤,所以被戲稱為「碼頭印鈔機」,但現在裝卸的費用有所降低,這個外號似乎也不再被提及。
圖為5月25日的上海振華重工碼頭。李秋瑩 攝
不僅如此,岸橋訂單也易受國際金融和經濟形勢的影響,「全球貿易物流有需求才會帶動岸橋的需求,而且由於制造周期比較長,兩種需求之間還會存在時間差。」徐建中坦言。
主動求變才能開拓局面。面對市場環境的壓力,振華重工選擇加強關鍵制造領域的技術創新,圍繞港口碼頭裝卸工藝設計與仿真、智慧管控、智慧裝備等方向,持續推出自動化貨櫃碼頭新技術。
「我們並不是被動地等市場,而是主動去挖掘市場。」徐建中表示,技術更叠也會對裝置的市場周期產生影響,這就給開拓新市場提供了機遇,「可以透過技術革新,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裝置,鼓勵使用者更換新裝置。比如我們提供遠控技術和自動化碼頭技術等高效率解決方案,使用者就會想辦法更新裝置或者擴建碼頭。這對我們穩定訂單量和市場份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有了充足的訂單,如何保證生產交付又成了新問題。中國船舶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連續多年世界第一,但船舶制造屬於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依靠人工建造的模式,費時費力,效率較低;且生產環境惡劣,船舶企業面臨「用工荒」的窘境。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長興海洋實驗室研究了船舶小組立建造的統一數據模型、基於人工智慧(AI)的小組立無人化產線控制技術等2項關鍵技術,自主研制4套自動化裝備,開發1套軟體系統,建成小組立無人產線原型樣機。
「以前使用人工操作時,從鋼板進去到小組立出來,整個流程需要花費13天,現在采取無人化產線,制造周期可以縮短至1天。」長興海洋實驗室船舶數位孿生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研究員胡小鋒介紹,這條無人化產線不僅縮短了無效的等待時間,還能減少人工數量,「原來這部份的船舶建造可能需要幾十人,現在只要一兩個人操作產線即可。」
目前,該產線已完成大部份研發,處於測試階段。
像這樣透過科技進步帶來產業升級的案例,在長興島上並不鮮見。長興海洋實驗室入駐的長興產業園區中,就坐落著不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海洋裝備企業。
作為上海海裝配套產業的特色產業園區,該園區致力於打造產研融合的海洋科技島。自2007年成立以來,園區已吸引超過7000家公司註冊和超過70家船配企業入駐,與園內的科研院所共同構成了海洋科技研發和產業發展生態系,推動海洋裝備技術的創新和產業化。
「這些年LNG船(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訂單呈現爆發式增長,包括舊海洋裝備的改造更新也很火,海洋經濟總體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長興產業園區產業發展部經理錢思齊說,LNG船的技術含量較高,前幾年的市場幾乎被南韓壟斷,而現在情況已發生改變,「我們島上的滬東中華這次接到了18艘27萬噸級的LNG船訂單。」
「目前,島上的全部訂單量已經可以滿載生產到2028年底。」長興產業園區產業發展部副經理黃崔勇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