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出內鬼了?中歐談判,有中企私下向歐盟妥協,商務部發嚴重警告

2024-10-28財經

有媒體爆出訊息,有中國車企為了保住自己在歐洲市場上的利益,竟然私下裏和歐盟代表進行了接觸,這給我們的談判策略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咱們和歐盟在電動車關稅這事兒上,已經爭得面紅耳赤,談判都到了第八輪,還是沒個結果。如果談不攏, 從10月31日起,歐盟就要對我們的電動汽車下手,征收高達36.3%的反補貼稅 ,然而就在雙方角力的關鍵時刻,竟然有中企妥協了?這是要鬧哪樣?置我們的談判於何地?

要知道這次磋商關系到整個中國電動車行業的出海規劃,在國家利益面前,我們絕不能容忍這種「內鬼」行為的出現,話說回來,為什麽歐盟總是要和我們的電動汽車過不去呢?

眾所周知, 汽車是歐洲的支柱性產業,占據了歐盟GDP總額的7%。 尤其對法、德這兩個歐盟扛把子來說,汽車產業更是他們的民族驕傲。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裏,奔馳、寶馬、標致、雪鐵龍這些知名品牌的汽車暢銷全球各地,賺取了大把大把的鈔票,其中也包括了中國市場。

從前,合資品牌是中國汽車市場上的絕對王者,不過隨著國產電動車的全面崛起,這種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國產新能源汽車不僅配置高、效能強,而且價格實惠,在智慧化方面更是甩開了老舊燃油車一大截,如今合資品牌只能靠著大幅降價來吸引中國消費者。

這還不算什麽,現在去歐洲的大街上逛一逛,隨處可見中國電動汽車的身影,這意味著咱們的新能源產業已經把戰火燒到歐洲人的家門口,這讓那些高傲的白人怎麽忍得下這口氣呢?

面子是小事,可是裏子就是大問題了。根據官方統計的數據, 目前中國的汽車出口數量高居世界第一,去年全球賣出的1000多萬輛電動汽車,60%以上都是由中國生產制造。

就像是分蛋糕,中國分得多了,其他國家自然分得就少,在這波新能源浪潮的襲擊下,歐洲的汽車產業可以說損失慘重。

歐盟當然想重振汽車產業,他們也提出了不少新能源的發展計劃,可是和中國一比較,歐洲既沒有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也沒有先進的智慧化技術,結果造出來的電車不僅品質一般,而且價格奇高。

簡單舉個例子,在中國制造的大眾ID3汽車,終端售價只要11-13萬人民幣,即便運到歐洲,再算上各種雜七雜八的費用,成本也只要兩萬多歐元。相較之下,在歐洲生產的同款車型售價卻高達4萬歐元。

消費者是用腳投票的,歐洲生產的電動車又貴又不好用,中國生產的電車皮實耐用還便宜,買哪個不用說了吧?再加上歐洲人酷愛環保,非常青睞電動汽車,這就導致歐盟成了中國新能源汽車最大的海外市場。

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的話,那麽整個歐洲的汽車產業都會遭受重創,歐盟當然不能坐以待斃,既然正面剛不過,那就耍點陰招唄,於是不少政客提出要給中國的電動汽車加稅,讓這些暢銷車型失去價格優勢。

雖然做的是齷蹉的事情,但是歐盟卻要厚著臉皮打出正義的旗幟,他們把這次加稅稱之為「反補貼調查」,給出的理由是: 中國生產的電動車之所以價格便宜,完全是因為官方給予了不合理的補貼,把這些車運到歐洲市場來賣是一種不公平競爭,應當加重稅。

乍一聽,這個說法好像有點道理,然而仔細想想,這個觀點非常扯淡。首先我們承認,中國政府的確對電動車進行了大規模的政策性補貼,但那僅僅是針對國內市場,出口到歐洲的汽車並不在這個範圍之內。

舉例來說,中國市場上的比亞迪漢售價大約是20萬人民幣,出口到歐洲的同款車型價格超過30萬人民幣,如果官方用補貼的方式向歐洲傾銷汽車,中歐市場上的同款車型價格怎麽會相差這麽多呢?

所以反補貼調查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此外,在先期的談判中,中方代表談還提出了這樣一條建議:以後出口到歐洲市場的新能源汽車只包含售價30萬以上的車型,這個價格已經超出了歐洲汽車的平均水準,這也可從側面說明,咱們絕對不是想在歐洲傾銷便宜汽車,中國的電動汽車一定要占據高端市場!

然而歐盟代表果斷拒絕了這一提議,執意要求提高關稅,這也足以反映歐盟的真實意圖, 就是要用反傾銷調查做借口,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避免歐洲的汽車產業遭受沖擊。

為了迫使中方代表在談判中讓步,歐盟方面還偷偷地繞開了我們的官方團隊,私下裏找到幾家中國車企,給它們許下「價格承諾」,希望能從內部擊垮中方的統一戰線。

真是想不到啊,歐洲人竟然也鉆研孫子兵法,玩起「反間計」了!

結果偏偏就有車企沒頂住歐盟方面的誘惑,畢竟中國的電動車企業數量很多,並不是每一家都像比亞迪這樣財大氣粗,不少還在生存線上徘徊著,面對歐盟的私下引誘,一不留神就妥協了。

但是這種不顧大局的「自保」真的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透過這次私下接觸中, 歐盟很可能已經意識到,中國的新能源企業並不是鐵板一塊 ,拿捏了我們這個弱點,歐盟會這麽善罷甘休嗎?只怕他們還要繼續加稅吧。

再者,這次中歐雙方的談判關系到整個新能源產業的利益,一旦行業總體衰退了,單個車企能繁榮到哪去呢?

最後,明面上這只是關於電車關稅的談判,然而只要咱們這邊讓步了,接下來會不會輪到其他領域呢,例如光伏、芯片等等?總之開了這個不好的頭,後患無窮啊。

幸好商務部及時站出來表態了:一方面警告歐盟不要搞小動作,另一方面號召各大車企團結一致,不要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去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