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2024年:積極因素與四大風險並存

2024-10-26財經

上海財經大學的劉元春。

他剛參與完一場高規格的研討會,堪稱中國經濟領域的智囊人物。還未過年,為何就急於對明年進行預測?因為今年的經濟大局已基本確定。2023年的中國經濟,總體給人一種平穩的感覺,像是一個建立起的平台期,毫無波瀾。現在的關鍵是判斷,這個平台積累的能量最終是向上突破還是向下突破?

根據劉元春的預測,未來經濟仍將保持平穩。

他提議將明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4.5-5%,財政赤字率定在3.2%左右,這相當於規劃了一條平行的穩定線。我個人認為,這還算是一個樂觀的預測。中國經濟並未像西方社會所預言的那樣出現重大危機。年底的政策全力聚焦於債務化解,各地紛紛發行特別國債。我相信中國有能力在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降低金融風險。

客觀來說,外部美國及G7的「去風險」策略,以及內部由收入不足引發的產能過剩,都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全面復蘇需要更多時間。劉元春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4.5-5%,而非林毅夫所提的8%,顯得更為理性。今年實作5%的增長應該不成問題,這個5%是建立在去年較低基數上的同比增長。如果明年能繼續保持4.5-5%的增長,那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明年的壓力主要在哪裏?

劉元春提到了四點,其實都指向了一個核心壓力:如何解除金融風險的警報。未來經濟的核心任務不是實作林毅夫所提的年均8%、持續十二年的高速增長,而是去風險。

哪四點呢?

首先,房地產面臨嚴峻考驗。

頭部房企接連陷入困境,碧桂園和遠洋集團甚至連利息支付都出現問題。房地產行業如何化解債務?如何支持計畫交付?

為了維護市場信用鏈,需要大量的流動性支持。明年,化解債務的問題將繼續凸顯。如果明年房地產銷售繼續下滑,突破了郁亮所說的開發商堅守的10億平方米底線,債務將進一步累積。由於地方財政高度依賴土地出讓金,土地拍賣不會停止,供應端將繼續擴大。

其次,地方財政的流動性如何解決?

地方財政的流動性究竟出了什麽問題?

問題還是出在房地產上。年內稅收並未下滑,反而在增長。一般納稅人企業並未獲得重大的稅收利好,疫情期間的退稅政策也已結束。因此,財政稅收是在增加而非減少。

既然稅收在增加,為何還會出現流動性問題並形成高額負債?

原因仍在房地產。地方財政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土地出讓金。房地產銷售不振,開發商拿地意願低迷,土地拍賣自然大幅減少。

目前,各地正在發行特別國債,這相當於用長期債務來化解短期債務,先讓地方財政正常運轉起來。這種化解債務的方式在過去兩次金融危機時也采用過。不同的是,歷史上的兩次債務化解都趕上了世界貿易大門敞開、經濟高速發展的好時機。隨著時間的推移,債務逐漸得到化解,平衡得以重建。然而,當前的經濟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以債化債只會導致債務累積。如果經濟無法提振,可能會被迫進入通脹,而非大家所擔心的通縮。

第三,產能過剩問題。

傳統行業的產能過剩很常見,總有更新換代的過程。然而,一些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這表明市場調節機制出現了失靈。

產能過剩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投資拉動經濟的後遺癥。進一步探究,其根源在於投資方式的非市場化行為。資源並非流向效率最高的領域,而是基於所有制的定位流向了低效區。這導致效益無法釋放,也無法傳導到民生領域。如果不改變這種底層邏輯,收入將永遠無法追上投資的步伐,進而形成反噬。居民對未來收入和就業的預期不足,消費指數也持續徘徊。

第四,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

我們似乎低估了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影響。網路上充斥著愛國流量痛罵美國的聲音,而中方發言則強調貿易合作的重要性。

劉元春認為:「明年美國經濟調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都是大機率事件。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推動的‘小院高墻’戰略很可能會降低許多國家在工業化行程中的進口需求,這可能對中國的成套裝置、機電裝置的出口產生一定沖擊。」

「小院高墻」戰略旨在攔截高科技發展,以壓制中國的崛起。這個問題一直存在並被放大。然而,卡脖子並未影響中國貿易的蓬勃發展。如今形勢已變,不僅僅是卡脖子的問題,而是中國的貿易份額在下降。外貿一直被視為中國經濟的「後備箱」,消化了大量的過剩產能。如果「一帶一路」倡議被排斥在西方貿易強國之外,如果WTO失去光彩,而我們又被拒於CPTPP之外,那麽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融入全球化的問題。

中國經濟高度依賴外貿。然而,由於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不高,中國自身的巨大市場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麽大。如果外貿出現下行趨勢,國內產能過剩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劉校長的四點分析切中要害。

問題的焦點又是什麽?

是房地產。房地產本身就代表著產能過剩,同時存在著化解債務的需求。因此,當美國政要評估中國經濟時,他們也會關註中國的房地產。

房地產確實充滿了矛盾。

明明供過於求,卻不允許價格大幅下跌,同時土地拍賣仍在繼續。房地產問題的根源在於土地財政。為什麽地方財政要依賴巨額的土地出讓金?這才是根本問題。在正常的經濟體中,財政收入應與企業稅收和居民收入增長同步,有多少錢就收多少稅、辦多少事。但地方財政不同,其開支的一半要依靠額外收入,即土地出讓金,沒有這部份收入就無法維持。正常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稅收收入不足以支撐地方財政支出。如果沒有土地出讓金,地方財政就會失去流動性。

房屋銷售依賴於老百姓的購買力,但房價高漲使得許多剛需購房者無法負擔,而能夠購房的人又背負著沈重的貸款壓力,生活負擔沈重。70%的流動性被釘選在房地產中,這使得土地財政加劇了收入的不平衡。而收入問題,正是產能過剩這個問題的另一面。中國經濟面臨的許多困境都與居民收入在GDP中占比偏低有關。

那麽,如何提高收入呢?

向企業要利潤?但在高稅制下,企業的利潤已經一降再降,達到了邊際,沒有更多空間。向財政要資金?財政可能會回應說,需要賣房來增加收入。問老百姓為什麽不買房?他們可能會反問,房子雖好,但收入在哪裏?這樣又繞回到了原點。

這個迴圈當然不是永恒的,其中的環節總有可以打破的地方。關鍵在於,是誰在主導這一切?

未來經濟的最大風險在於樓市,而老百姓最擔心的是就業問題。因為無論是通脹還是通縮,就業都是普通人最強的防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