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平衡工作與家庭,職場媽媽如何更幸福

2024-05-13財經

在當今社會,女性的角色和社會對她們的期望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她們在職場上追求卓越,同時承擔著照顧家庭的責任。這種雙重角色的挑戰,尤其是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且存在著特殊歷史文化環境的背景下,對女性幸福感的影響尤為顯著。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行銷學系助理教授蓋嘉、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行銷學系教授 徐菁 與研究團隊聯合開展的研究,聚焦家庭工作時間分配對女性幸福感的影響,嘗試為如何提升女性福祉這一重大議題提供理論和實證依據。研究指出,盡管職場母親努力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找到平衡,但她們的「雙重收獲」並未帶來預期中的幸福,反而可能導致幸福感的降低。

今天是第111個母親節,我們再次聚焦於職場母親在工作與家庭間尋求平衡的幸福感問題。繼此前對家庭工作時間分配對女性幸福感的影響的深入探討之後,研究團隊對 中國女性幸福感的特殊性 有了新的思考和發現。

觀點概覽:

  • 與人們普遍觀念不同,平衡型女性並非最幸福。時間分配越平衡的女性,其幸福感反而越低,即出現「雙重負擔」(平衡家庭-工作時間分配給女性帶來最低幸福感)效應。

  • 「雙重負擔」現象並未在男性身上出現。原因在於社會對於男性的期待主要在於事業成功,而對其承擔家庭責任的期待較低。

  • 測算發現,雖然時間平衡看似對幸福感影響甚微,但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約3500元(按2010年數據計算)的年收入方能彌補。以2010年的全國收入水平來看,這已相當於不少女性全年的收入。

  • 中國女性的幸福問題存在特殊性。全球其他國家女性的幸福感並未呈現出「雙重收獲」的認知和「雙重負擔」體驗之間的矛盾。

  • 工作家庭平衡的女性才是人生贏家?

    中國當代女性既要跟男性一樣頂起「半邊天」,為社會創造價值,又要承擔家庭內的大部份勞動。2020年,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組織實施的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中國女性處於就業狀態,城鎮和農村女性就業比例分別為66.3%、73.2%;18-64歲在業者中,女性占43.5%,男性占56.5%。根據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統計,在業女性工作日平均總勞動時長為649分鐘,其中有酬勞動占495分鐘;照料家庭成員和做飯/清潔/日常采購等家務勞動占154分鐘,約為男性的2倍。17歲及以下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和接送主要由母親負責,各情況占比分別為76.1%、67.5%和63.6%。

    由此可見,當代女性實際上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她們被期待在職場上實作自己的價值,達成經濟獨立;另一方面,她們又被期待照顧家人、養育孩子、承擔家務。似乎只有在職場上是工作骨幹,且同時在家庭中是賢妻良母,才被認為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這不僅是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亦是不少女性為自己設立的人生目標。可是,平衡家庭和工作真的讓女性感到更加完整和幸福了嗎?

    理想是「雙重收獲」 實際是「雙重負擔」

    雖然「平衡」的定義因人而異,但每個人的時間資源都是固定的、有限的。本研究將時間分配作為平衡的客觀標準,探討在工作和家庭上的時間分配如何影響女性幸福感。站在觀察者的角度,偏重家庭或是事業的女性看起來容易「顧此失彼」:全職主婦喪失了經濟能力和家庭話語權,而事業女性則缺少家庭的支持和溫暖。因此,平衡是一種理想狀態,可以為女性帶來更高的幸福感,即「雙重收獲」。然而,站在體驗者的角度,平衡時間分配使得女性陷入角色沖突和決策困難之中:工作不得不被家庭需求打斷,家庭時間隨時可能被工作要求剝奪。與此同時,平衡的女性可能認為自己相對於顧家型和事業型女性在兩方面做得都不夠好,進而感到悵然若失。換言之,平衡可能是一座「圍城」:社會普遍相信平衡的女性是幸福的,而身處其中的女性感受不盡如此。

    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的多項調查數據揭示了這一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首先,課題組開展了一項線上調查,向1500名受訪者隨機展示三種女性時間分配模式中的一種:平衡型(時間均衡分配在家庭和工作上),顧家型(大部份時間分配在家庭),或事業型(大部份時間分配在工作上)。結果發現,受訪者普遍認為平衡型女性最幸福,且這一觀念跨越受訪者的性別、居住地、婚姻和家庭狀況。平均而言,大眾認為平衡型女性的幸福感較顧家型女性高出13%,較事業型高出22%。

    在社會認知裏,平衡家庭、工作能提高女性幸福感

    為了檢驗女性實際幸福感,課題組分析了兩組全國代表性數據: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以及2018年中國家庭時間利用調查數據。盡管兩組數據時間跨度較大,且測量方法有所不同,但兩組數據展示出驚人的一致性。 簡單來說,時間分配越平衡的女性,其幸福感越低,即出現「雙重負擔」效應。 這一現象廣泛存在於不同地域、婚姻、家庭狀況的女性群體之中。值得註意的是,「雙重負擔」現象並未在男性身上出現,說明工作家庭平衡主要給女性帶來了雙重負擔,使她們希望在兩個角色上做到盡善盡美。相反, 社會對於男性的期待主要在於事業成功,而對其承擔家庭責任的期待較低。

    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男女性時間分配一覽。

    縱軸代表人數占比。

    橫軸零點代表均等小分時配,即完全「平衡」;大於零代表家庭型,小於零代表事業型。平衡家庭-工作時間分配給女性帶來最低幸福感(「雙重負擔」)。這一效應在青壯年女性群體(25-45歲)中尤為明顯。此處以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為例,圖表為包括控制變量後的擬合結果。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平衡對於幸福感的影響?其意義究竟是什麽?為了回答該問題,我們比較了平衡相對於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由於收入提高能夠切實改善中國居民生活品質,女性個體收入水平對幸福感有較強的正面影響。我們測算了時間分配每向平衡靠攏(即家庭、工作時間之間的差距每縮小一小時)對幸福感的影響,並估計其相對於收入水平的影響。測算發現,雖然時間平衡看似對幸福感影響甚微,但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約3500元的年收入方能彌補。而以2010年的全國收入水平來看,這已相當於不少女性全年的收入。因此, 平衡對幸福感的影響不僅在統計意義上顯著,其實際影響相當於女性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的大幅降低。

    事業型和顧家型女性向平衡靠攏的負面影響。數值代表家庭與工作時間差每縮小1小時對幸福感的降低程度。此處結果基於對2010年家庭追蹤調查的分析。

    中國的特殊性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進一步收集了2017到2023年之間全球超過30個國家的調查數據,揭示了中國女性在幸福觀和幸福感上的特殊性。具體而言, 不同於中國民眾,絕大部份國家並不認同平衡家庭和工作時間能讓女性更幸福。 這顯示「雙重收獲」的認知根植於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環境。更重要的是, 在實際體驗中,平衡家庭和工作時間沒有降低其他國家女性的幸福感。

    是什麽因素導致了中國的特殊性?研究團隊指出,大量研究發現平衡家庭和工作可能導致角色沖突、時間壓力等現象,但這種負面影響的程度受到勞動時長、政策支持等影響。根據OECD的最新數據,中國女性的日均工作時長為291分鐘,高於OECD國家、印度、南非;中國女性工作和家庭的總勞動時長為568分鐘,僅次於墨西哥(571分鐘)。此外,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中國在女性工作的商業、法律支持方面低於歐美國家。 這些數據說明中國女性的勤勞需要得到更多的政策保護和支持,才能讓她們從勞動中獲得更高的幸福感。

    數據來源:研究團隊。橫座標為社會認知數據結果,代表民眾對不平衡vs平衡如何影響幸福感的預測。縱座標為實際幸福感結果。代表不平衡vs平衡對幸福感的實際影響。

    如何提升女性幸福感?

    國家間的差異說明減輕女性身上「雙重負擔」現象需要社會環境的改變。具體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女性邁向更加幸福的人生?研究團隊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強化社會保障,減少女性需要進行家庭-工作時間平衡的困境,提升女性幸福感。 近年來中國政府已經開始高度關註這一問題。例如,不少人大代表和委員提出多項議案呼籲保障女性權益,營造女性友好環境。其中包括健全女性職業權利保障制度,大力發展普惠性托育機構,減輕雙職工家庭的育兒壓力等。我們相信,相關政策的完善和落地將極大緩解中國職業女性所面臨的需要平衡的困境。

    第二,改變社會對女性家庭、事業「雙重收獲」的期待,減少需要進行家庭-工作時間平衡的女性的心理壓力,提升女性幸福感。 媒體和社會大眾需要降低對平衡型女性的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兩頭都要抓,兩頭都要好。這樣,當女性面臨角色沖突需要進行選擇的時候,才能對自己進行「精神松綁」,緩解焦慮。

    第三,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講,我們需要鼓勵女性多關註平衡時間分配過程中的「獲得」,而非「失去」。 平衡型女性與事業成功型和家庭美滿型女性相比,雖未必在兩方面做到了盡善盡美,但在兩方面都有所獲得。轉變「關註點」,或許能夠提升需要平衡的女性的幸福感。

    結語

    女性幸福感不僅關系到家庭的穩定與和諧,更事關整個社會的永續發展。讓女性從家庭、工作的雙重角色期待和傳統性別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真正讓女性感到思想自由、選擇自由,才有可能切實提高女性幸福感,推動中國國民幸福感的整體發展。

    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裏,讓我們向所有在職場上奮鬥、同時肩負家庭責任的媽媽們致敬!願你們享受每一個溫馨的家庭時刻,願你們在職場中的才華和努力得到認可,願你們的生活充滿愛與幸福。

    母親節快樂!

    蓋嘉 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行銷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領域為消費者行為,包括數位消費,道德行為,和自控力。她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行銷學和心理學的頂級期刊上,如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計畫【人工智慧與消費者福祉】。

    徐菁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市場行銷系教授,光華行為科學實驗室副主任。她的研究領域包括消費者心理及決策行為、品牌策略和永續消費。她的多項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心理學報及行銷科學學報等國內外頂級學術期刊上。她是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徐菁教授曾獲得厲以寧科研獎,北京大學優秀教學獎,北京大學優秀博士生論文導師等多個科研及教學方面的獎勵。她在光華教授的課程包括消費者行為學、行銷管理、社會影響力行銷及商業倫理等。徐菁教授與業界有廣泛的合作,並開發了多個品牌戰略方面的教學案例(上下、蒙牛、鄂爾多斯、快手、嘉地等)。

    編輯 | 劉暢

    排版 | 李珅

    稽核 | 奐然

    相關連結:

    如何重塑中國原產地形象?「交給企業和時間」

    女性創新,為何「她」有點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