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已全面邁入電子支付時代,除了一部份老年人和兒童外,大多數人出門都不必攜帶錢包,只需一部手機就能完成所有消費支付。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2023年市場規模已突破400萬億。
根據數據顯示,盡管馬雲對此難以理解,但令人奇怪的是,國內使用者在使用微信支付時的頻率遠高於支付寶。
事實上,微信支付比支付寶晚了很長時間才進入市場。
馬雲在2004年就推動支付寶上線,而微信支付則要到2013年8月才正式釋出。
顯然,支付寶提前布局了整整9年,可以說是搶占了先機。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終端使用者使用頻率反而低於微信支付。
這是為什麽呢?讓我們一起深入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微信是最流行的即時通訊軟體。
在微信中,不僅可以進行社交,還可以輕松完成微信支付。
例如,在聊天時得知朋友要結婚,可以立即發送紅包表示祝賀。
另外,你可以在微信中聯系熟悉的店主購買物品,詢問完商品價格後,即可使用微信支付轉賬。
很顯然,無需離開微信聊天界面,即可輕松完成發紅包和轉賬的操作。
相比之下,雖然支付寶也具備社交功能,但其互動性稍顯不足。
其次,支付寶和微信的市場定位各不相同。
最初,支付寶是為淘寶使用者設計的金融工具,主要提供信用卡管理、余額寶、借唄和花唄等金融產品。
而微信最初只是一個專註於社交的平台,隨後才逐步增加了移動支付功能。
顯然,盡管並非所有使用者都離不開社交平台以滿足人際交流的需求,但並非所有人都會依賴支付寶這樣的金融平台。
第三,支付寶的使用者使用頻率較低。
微信不僅限於社交和支付功能,還涵蓋了諸如購買車票、飛機票、水電煤費用,以及投資理財等眾多便民服務。
一般而言,人們在社交後往往會接著辦理這些事情。
換句話說,人們的社交行為實際上增加了他們使用微信其他功能的黏性。
支付寶的主要使用者群體通常是透過大量投入金錢來吸引來的,其中一些使用者的使用具有很強的目的性,比如進行轉賬支付、購買支付寶平台的貨幣基金,或者利用支付寶支付水電煤等費用,一旦完成相關操作就會立即結束。
因此,作為最初定位於提供金融產品和便民繳費服務的平台,支付寶的使用頻率遠不能與主打社交的微信支付相比。
按理來說,由於支付寶比微信支付早推出,大多數人應該習慣使用支付寶進行結算支付。
然而,現實情況是,如今支付寶的使用頻率遠低於微信支付。
主要是因為微信已成為最流行的交流工具,人們在社交時如果遇到轉賬需求,便會直接使用微信支付。
此外,由於支付寶的定位是提供金融服務,相較於微信支付,其黏性較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大多數人現在使用支付寶的頻率不如微信支付,這也並不難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