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為什麽歐洲用馬耕地來取代了用牛耕地?

2024-01-07三農

因為歐洲的挽馬,專門用來拉車、拉船、搞運輸、幹農活的馬,就是比牛好使~

另外僅挽馬就有很多品種,例如比利時挽馬、夏爾馬、荷蘭挽馬、佩爾什馬等等。

絕大部份人對牛的力氣比馬大的印象來源於水牛,雄性水牛體重超過1噸,挽力則可達體重2倍,而且對飼料要求不高,是農業時代的完美畜力,但是依賴南方密集的池塘沼澤降溫,北方使用不方便……另外因為水牛不僅怕熱,還怕冷,溫度低會凍死,因此貴州高山地帶少數民族也是沒法養水牛的,只能用黃牛,山上氣溫太低了,養不了……

根據歐洲18世紀的經驗,4頭耕馬效能相當於12頭耕牛,1匹耕馬可以使用12年,而耕牛只有4-8年。

另外歐洲的挽馬,脖頸和四蹄要更短粗有力,軀幹也更加厚實,甚至面部也有所不同,其體態更像牛。

哪怕到了一戰時,歐洲各國陸軍還將4~6匹挽馬編成一組,用於牽引數噸重的火炮。

但是在歷史上,歐洲的馬比東亞地區的馬還矮一些,因為沒有歷史悠久的本土馬種,500年前仍然是戰馬稀缺地區。而養牛方面歐洲歷史就悠久了,一千年前就有黑白花牛,但是水牛並不多,也就分布在義大利或者東歐高加索這些地區。

例如很多人以為蒙古西征是蒙古人騎矮馬打敗了歐洲高頭大馬,實際上傳統的西歐馬、地中海馬體型和蒙古馬差不多。但後來歐洲畜牧技術發展,馬種百花齊放,亞洲的馬卻不進反退,到清末比驢都強不了太多了……

而歐洲歷史上由於長期缺乏好用的犁,直到近代才由荷蘭人從中國引進,然後又以荷蘭犁的名號傳到歐洲各國,其實就是唐朝的曲轅犁。

但是馬的飼養成本比牛高,二者物種不同,牛有四個胃,馬靠盲腸,消化率只有牛的一半。牛靠吃草就能滿足營養需求,馬要吃豆科牧草和谷物,以此補充澱粉和蛋白質。

不過歐洲人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畢竟歐洲氣候就很適合養馬的。

特地說明一下,歐洲農民不愛用戰馬耕地,因為戰馬都是爆發力強速度快,但耐力和力量都不如挽馬,還特別挑食,而挽馬不適合用於騎兵。

但是牛的飼養成本比馬低,而且牛的飼養技術也比馬要低,娃娃就能牧牛,而馬不成。當然成本對於歐洲或者草原上沒啥問題。

歐洲還甚至培育了一種侏儒馬專門用來在煤礦拉礦車,歐洲的重型挽馬也是後世人工培養出來的。另外有一種看法認為挽馬是歐洲森林馬的後裔,森林馬同草原馬有明顯的不同,一種類似鹿的馬。

而歐洲大面積用馬是19世紀中期末,也就是在工業革命後馬匹數量才暴漲。

鐵路到不了的地方就得靠騾馬,公路取代馬匹哪怕到了二戰也就老美可以。

而在一戰爆發前夕,歐美馬匹占據世界最大份額,因為由於美國西部大開發時,將大量開荒地用來種植牧草養馬,當時各國馬匹數量幾乎和鋼鐵產量一樣重要,盡管當時歐洲鐵路普及後,基本上鄉鎮級別都通上了鐵路,而最後10公裏仍然需要馬來運輸。馬匹決定了一戰軍隊的機動性。而當時美國馬2100萬余匹,沙俄在3000萬匹上下,法德三四百萬左右。

而美俄領先是因為19世紀後期兩國開荒比較多,大規模推廣馬耕。

而馬耕最大的優勢就是省人力,比方說兩匹馬一個人操控著一天能耕100畝,那麽同樣的面積可能需要4頭牛4個人才能完成。

結尾:馬要吃精料,食量又大,對氣候和環境要求高,這是限制民間養馬的主要原因。馬的力氣大體現在奔跑、跳躍和運輸上,而中國沒有本土冷血馬種源,或者說整個亞洲範圍都不好找,沒有優良挽馬。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利用蘇聯重挽馬,相繼培育出了鐵嶺挽馬、吉林挽馬,融合了蘇聯重挽馬。專門用來耕種肥沃的東北黑土地。而東北農村,因為地廣人稀,對運輸的要求較多,所以東北是全國養馬較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