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醒醒吧:矮稈小麥難高產,大穗小麥高產難,矮稈大穗進「泥潭」

2024-06-06三農

一些人,喜歡矮稈小麥品種。

也有一些人,喜歡大穗小麥品種。

更甚至一小部份人,迷信矮稈大穗小麥品種。

實際上,都和 #農業真科技# 背道而馳,甚至「南轅北轍」。

咱們用「論據」講話,但願一些科技素質較高的人能弄懂了,後半輩子幾十年,不再被別人忽悠住。

雖然一些人喜歡小麥的矮稈品種,企圖依賴【矮稈抗倒】。

但是,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一利,必有一弊。

矮稈小麥品種最大的問題就是【生物量】的問題,其次是【根系問題】,再次就是【抗病】問題。

你想啊:如果對肥水的吸收利用率高,至於稭稈矮嗎?

再就是【植物細胞壁】「厚」或「薄」的問題——「細胞壁厚」必然抗病,但是,「細胞壁」厚了之後,株高勢必不會太矮(至少是中等株高)。這個可見河南農業大學周子健老師的研究。

另外,河北省農科院楊利華研究員指出:矮稈小麥品種,容易早衰。附視訊。

再就是某位女種子經銷商也談了自己的經驗,附視訊:

以上3位的觀點,值得大家思考幾分鐘,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本事。

其實呢,但凡具備一定科技素養的「三農人士」都知道:1斤稭稈「產不出來」1斤籽粒,就像1斤小麥粒「產不出來」1斤面粉的道理一樣。

當然,這個只是特指95%以上的「大機率事件」:如果出現一個成穗率非常高(極高),而且審定的千粒重比較高,審定的容積比重比較高,同時抗病鑒定【高感病】很少,也有5%的機率的成功機率的。

同時,中國專業研究小麥的科學期刊【麥類作物學報】指出:矮稈品種不抗倒,也比比皆是——主要是或多或少在3個方面存在缺陷:根系不發達,稭稈彈性不好,根莖腐爛病害嚴重,由此引發倒伏或莖稈折斷。

另外,河南科技學院喬紅老師的3個小麥品種對比,株高降低6—10厘米,每畝減產150斤以上,就「圖一個矮稈」,值得嗎?!

大穗小麥乍一看上去,很唬人,但是,最直接的問題是【畝成穗低】和【籽粒小(千粒重低)】。

如果再疊加不抗病(審定的「高感病多」)、晚熟(不抗旱且不抗幹熱風,灌漿不好),基本就「廢掉」了。

論據一,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王誌敏老師,見下圖:

大穗麥小麥【必不可少】的一條:大穗必須大籽粒,如果審定的千粒重較高、籽粒大,是可以避免了不抗旱、不抗幹熱風的問題的。不然,如某種業公司購買的一個小麥品種,千粒重大降10克,直接虧損幾十萬元。

再就是大穗麥品種的抗病問題,如果因為根莖腐爛而「枯白穗」嚴重,至少一畝減產200斤。見去年某些讀者種植某個「吹牛很厲害」的大穗品種,畝產僅僅400公斤至453公斤。

大穗型小麥品種,在積溫比較高的河南省還是可以的,但必須【大穗+大籽粒+中等株高+審定的「高感病」少】才行。至於河北省和山東省,因為積溫和土質問題,是不適合大穗型小麥品種的。如楊利華研究員的提醒:

當然,大穗麥品種也有0.001%的分蘗成穗率極高的品種,可以畝播量3—5公斤,當前 @北方農村網 科技顧問團負責免費贈送給一部份科技素質較高的農戶對比驗證。

下圖,來自某種業公司老總的感言。

實際上,矮稈+大穗,就是一個【魔鬼組合】,誰吹噓「矮稈大穗」小麥品種,不是傻子,就是騙子。

因為,矮稈了,需要極高的畝成穗,這是「底線」(矮稈的單穗籽粒重輕);而大穗麥品種的的「底線」是大籽粒(審定的千粒重高)——大穗麥的畝成穗偏低,需要中等稭稈「載動」大籽粒獲得較高的單穗籽粒重(以審定的單穗籽粒重1.8克以上為好,穗粒數40粒×千粒重45克以上)。

可是,矮稈+大穗,結局是:畝成穗低、籽粒小、千粒重低、容積比重低、不抗旱、不抗幹熱風、不抗病(審定的「高感病」很多),一「坑」又一「坑」,簡直就是「泥潭」,少減產些就不錯了,又哪裏來的高產呢?!

總結:畝成穗多+千粒重高,才是小麥品種高產穩產的「正道」;而且,每一年都要比地鄰一畝增產200斤才是小麥品種的「王道」

小麥高產的第一要素是【畝成穗】;第二要素是【千粒重(籽粒大,容積比重高)】,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再討論穗子大小才有意義。

比如:「濟麥22」全國種植面積第一位,至今保持了12年了,唯有在「濟麥22」型別的基礎上改進的品種,如提升抗病能力,提升千粒重,增加穗子等等,才是「利國利民」的真正好品種。

而且,任何型別的小麥品種,都不能離開【根系發達】——發達的根系提升肥水利用率和提升多方面抗性,利於種植戶比地鄰每一年每畝增產200斤(且不說節水節肥的獲得,至少在同樣的肥水條件下可以獲得吧?!),這才是小麥品種的【王道】。 #農業真科技# #小麥真科技#

某些「無良企業」用【晚熟、小籽粒、不抗病】的所謂「矮稈大穗」小麥品種依賴炒作高產紀錄忽悠,卻不能讓種植戶比地鄰一畝增產200斤,就是徹頭徹尾的「損人利己」,也將很快出現「害人害己」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