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去年全國三甲醫院專利轉化近2000件,6個計畫轉化金額過億

2024-05-26三農

5月25日,在2024第六屆中國醫學創新聯盟(CMIA)醫學創新大會上,【中國醫院創新轉化報告(2023)】正式釋出。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裏,中國三甲醫院轉化成效顯著,專利授權明顯加速。

2023年全年,中國三甲醫院專利轉化總數量近2000件,同比增長28%;其中,專利轉讓量為1455件,同比上升17%,專利授權量為511件,同比上升69%。

CMIA大會是中國醫學創新轉化的風向標。同時釋出的【2023中國醫院創新轉化100強】榜單顯示,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創新轉化排名前三。

從去年中國三甲醫院的專利成果轉化情況來看,專利轉化量在20件以上的醫院數量,從上一年的12家增長到27家,同比增長125%;轉化合約金額超億元醫院共有5家6個計畫,其中3個計畫來自上海,包括上海交大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的脂肪幹細胞在皮膚領域的套用、脂肪組織保存及套用技術兩個計畫,以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免疫年齡診斷試劑盒相關專利及技術,其他轉化過億的計畫還有北京積水潭醫院的智慧化骨折復位機器人計畫。

根據上海交大公開資訊,去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王宏林團隊與廣東泰恩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就王宏林團隊研發的「免疫年齡診斷試劑盒」相關專利簽署技術轉讓合約,合約轉讓總金額6億人民幣,首期付款3000萬元,創下上海市醫療機構專利轉讓首批到賬金額最高紀錄。

包括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在內的13家醫院的15個計畫的轉化到賬金額超過500萬元人民幣。

在專利轉化數量增長的同時,全國三甲醫院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保持下降趨勢,但降勢趨緩。2023年全國三甲醫院專利申請量共40990件,同比下降11%,專利授權量為40478件,同比下降17%。

此外,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穩步提升:2023年中國三甲醫院發明專利申請量共22566件,同比提升3%;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9903件,同比增長31%。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創新聯盟總發起人葛均波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比專利申請和授權更值得關註的的指標是專利的轉化。中國三甲醫院在關鍵的專利轉化方面成效逐年提升,醫院專利品質越來越高,專利轉化越來越被重視。」

近年來,以臨床為導向的醫學創新和醫產融合已經成為業內共識。臨床醫生在工作中發現問題、找到方案,形成科研成果,從學術價值到臨床套用價值,再轉化到產生產品價值、市場價值,這一過程漫長而艱辛,如何打通科研轉化的全流程?

對此,上海長三角新興高端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李昌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要積極倡導踐行創新思維,不斷拓展產業發展新路徑、新模式。同時也要充分發揮資本作用,引導其流向產業關鍵領域,助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2022年12月17日,由上海市科委、市衛生健康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的【上海市促進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操作細則(試行)】正式施行,其中明確提到:「建立完善智慧財產權槽點機制,喚醒‘沈睡專利’。」

所謂的「沈睡專利」指的是雖然獲得專利授權,但卻未能轉化為實際產品的醫療技術成果。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沈睡專利’也被稱為‘僵屍專利’,要讓市場認可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將臨床問題與市場需求實際結合起來。」

專業科研人員和醫生能發現具有臨床價值的研究方向,但並不擅長滿足臨床以外的需求。一個成功的科技成果轉化,關鍵在於擴充套件合作網路,精準地對接供給和需求,促使臨床研究與市場需求充分融合。

打通「醫研企」全鏈條的優勢在於能夠更精準地對接臨床需求和市場需求,在創新源頭上充分預估計畫的可行性,從而提高轉化效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研企」平台誕生,例如葛均波發起的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這是國內第一個以醫生為主體的心血管器械及技術研發創新組織,目的就是讓從事生物醫藥或醫學研究的科研人員將臨床上遇到的難題轉化為創新思路和研究課題,主動開展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導向的科學研究,共同與企業設計改良出符合需求的專利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