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甘薯之父」陳振龍

2024-03-17三農

他是中國人都敬佩的小偷,因為如果沒有他,便不會有如今中國的14億人口,400多年前,他冒死從國外帶回一根根藤,養活了無數在饑荒中受苦受難的百姓,而他,便是被後人尊稱為「甘薯之父」的福建秀才,陳振龍,陳振龍是嘉靖年間人,未滿二十便中了秀才,後來因為屢試不第,便幹脆棄儒從商,隨同鄉一起赴南洋謀生,我們都知道明朝時期朝廷曾實施過相當很長一段時間的海禁政策,直到隆慶年間,朝廷方允許民間赴海外通商,而開放的唯一一個對外港口,便恰是陳振龍家鄉所在的福建月港。

那一次他出海途徑呂宋(菲律賓),辦完了手頭的事情後,就想著在當地瀏覽一番,之後他便被這裏一種神奇的作物給吸引了,因為從當地人口中他獲知到,這種名喚朱薯的作物,不僅生熟皆可食用,而且耐旱高產,適應力強,幾乎不需要人工和肥料。且這種作物還渾身是寶,葉子藤蔓果實皆有用途,陳振龍驚喜之下如獲至寶,可他的激動卻不是因為發現了什麽了不得的商機,而是因為想到了自己的家鄉,須知福建山多地少,時有大旱,因此便常常鬧饑荒。

災年時,大家啃樹皮吃野菜,嚴重時甚至易子而食,想到那些在饑荒中被活活餓死的百姓,陳振龍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朱薯帶回去,可事情卻遠沒有想象中那般簡單,當時的呂宋乃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朱薯便是由他們自南美洲帶至當地的,他們十分清楚,朱薯作為糧食作物的巨大價值。所以明令禁止任何人將其攜帶出境。面對擺在眼前的難關,陳振龍沒有絲毫動搖,他想盡一切辦法,思索該如何將朱薯帶出去。

第一次他把從當地人手中購得的薯塊,藏在箱簍之中,出海時被海關查獲,批評教育了一番,心知薯塊目標太大,所以第二次,陳振龍便暗地裏購買薯藤,編入藤筐,以期能夠蒙混過關。可最後還是被海關發現,險獲!牢獄之災,縱是連番失敗。陳振龍依然沒有放棄,最後一次,他暗中斥巨資購得八尺薯藤,秘密裝於竹筒之中,用繩子系於船舷之上浮在海面,也有說法是,他將薯藤與潛水繩纏繞一根,終於躲過殖民者關卡,經過七晝夜航行,他們回到福州,隨既便在住宅附近的紗帽,池邊隙地試種。是年,閩中大旱,五谷歉收,陳振龍促其子上書巡撫,申報朱薯可以救荒,巡撫應允,試種呈驗大獲成功後,即於次年傳令遍植,自此解決了閩人的缺糧問題,由於當初是由外番引進,所以百姓們便稱其番薯,且因地下塊如瓜,人們便也稱其為地瓜,在陳振龍死後,他的兒子孫子,往後六代人,一直都在致力於甘薯的引種和推廣。

據古籍記載,荒年時,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至乾隆年間,甘薯已推廣到全國大部份地區,饑荒問題的解決,得以讓中國人口得到了大振幅的增長,至道光年間,中國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四萬萬以上,追根溯源,這一切陳振龍居功至偉,古有陳公,今有袁老,向偉大的他們一一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