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關於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性質相適應的基本常識

2024-04-01三農

近兩天公眾號上交流,有位叫靜水的朋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規律。請問,牛耕生產力決定的生產關系是怎樣?」「牛耕生產力是什麽生產力?換一個問法。當年農民用牛和人力翻土時,農村的社會生產力是什麽?物質生產力是什麽?」

在這裏就涉及到了中國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問題。

分析中國社會生產力狀況,從而明確中國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適應狀態,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人民公社制度是中國由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化國家的根本轉變的關鍵,認識和分析中國從農民個體經營的生產方式到人民公社集體生產方式的生產力性質變化及生產關系的轉變,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什麽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大國能夠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實作工業化,而且人口從5億多人變成了10億多人。這種根本性的變化,與中國采用的社會主義合作化過程與公社化行程是息息相關的。

既然我們要討論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相互關系的問題,那麽,我們就要了解一下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即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性質相適應原理的基本知識。

一,如何認識社會生產力?

如何認識社會生產力?

這是一個必須明確的重要問題。人人都知道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性質相適應的基本原理。但是,運用這一原理所產生的認識卻是千差萬別的。在這裏,存在著一個如何認識社會生產力的問題。

現在我們需要來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即生產力一般與個別的問題。

生產力的確有一般與個別的區別。但是,「個別一定與一般相聯而存在。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透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不論怎樣)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個別的(一部份,或一方面,或本質)。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個別事物。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列寧,【哲學筆記】第409頁)。

生產力的確是一切社會生產所共有的,是生產的一般,但是,這個生產一般只是許許多多的生產個別中的抽象而已。不能想象,離開了個別的特殊的社會生產,還會存在著其它的「生產一般」。因此,當我們談到具體的生產,例如封建社會生產,資本主義生產,社會主義生產時,自然這裏也必然地會存在著與這些生產個別相聯系的封建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等等個別的生產力概念。

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是相通用的,生產力只是「社會生產力」的簡稱。它是指在現實社會生產中發生實際作用、能夠生產使用價值的力量的總和,它不僅是一個社會範疇,而且也是一個經濟範疇,不僅包含人和自然的關系,而且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經濟大辭典】第15頁。張躍慶張念宏主編;海洋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馬克思說過:「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響。他們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便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才會有生產」(【僱用勞動與資本】。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指出:「不論生產的社會影響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時期」,「在當前考察的場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產資料的分離,是既定的出發點,並且我們已經看到,二者在資本家手中是怎樣和在什麽樣的條件下結合起來的一一就是作為他的資本的生產的存在方式結合起來的」(【馬恩全集】第24卷第44頁)。

從這裏我們看到,現實中的生產力,都是社會生產力,即都是與一定生產關系結合在一起的生產力。而且在這裏,馬克思明確地告訴了我們,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征,即資本主義生產力是作為資本家「資本的生產方式結合起來的」;在【共產黨宣言】則更明確地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裏,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這裏把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征講得是非常直白:那就是生產資料居於支配地位,生產勞動只是生產資料增殖的輔助手段而已,處於被動從屬的地位。從這裏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在馬克思那裏,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範疇是非常明確的。

遵從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根據社會主義生產力形成的客觀條件和歷史前提,形成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範疇,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二,關於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基本概念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基本原理的要點。

1,對生產力我們可以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角度來考察,也可以從生產力諸要素相互關系來考察。在這兩個方面中,生產力發展水平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而生產力諸要素的相互關系則處於相對穩定狀態;

2,生產力發展要求也可以區分為兩個方面,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發展要求,我把它稱之為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這種要求由於歷史的、地理的、行業和部門的區別而具有多樣性和易變性的特點,並處於經常變化之中;由生產力構成要素相互關系基本特征決定的發展要求,我把它稱之為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這種要求由於生產力構成要素相互關系相對穩定而處在穩定狀態,並具有單一性和同一性的特點。經常變化的自然要求和相對穩定的社會要求有機結合形成一定階段的生產力發展的特殊要求,這種要求是透過經濟體制來全面體現的

3,具體的生產力不僅是物質生產力,同時也是社會生產力。其中物質生產力體現生產力發展的自然內容,決定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社會生產力則體現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內容,決定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兩個方面的有機結合,現實的生產力,形成生產力一定階段特殊發展要求。

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同一生產方式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兩者是互相依賴,相互影響的。離開生產力來談生產關系或離開生產關系談生產力是沒有意義的。

為了把生產關系具體化,我們不妨把生產關系區分為社會所有制形式和相應的經濟體制兩大部份。這兩部份的結合雖不能說是生產關系的全部,但卻是決定生產關系整體的基本要素。

6,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相適應應該是以社會所有制為基礎的經濟體制形成生產關系整體與生產力發展的特定階段的發展要求相適應。這種適應至少包括五個方面的對應關系:
⑴,社會所有制形式體現生產力構成要素相互關系的基本特點,兩者互相依賴,互相影響;
⑵,經濟體制必須同時體現生產力發展的社會要求和自然要求;
⑶,經濟體制必須同時與社會所有制的基本特點相適應;
⑷,宏觀經濟體制必須與微觀經濟體制相適應;
⑸,管理體制必須與分配體制相適應。

7,對具體的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的考察必須從具體的生產方式出發,即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結合在一起的活的有機體進行考察。

三,如何看待中國公社化前後的農業生產力及其性質變化?

如前面所述,要看待生產力,必須要從某種特定的生產方式中去了解和認識。因為所有的生產力都是現實的生產力,都是個體的、個別的社會生產力。

就中國農業的發展而言,建國後進行了土改,把田分給了農民,從而形成了農民的個體生產方式。之後,又經過互助組、低階社、高級社再到人民公社,然後人民公社又從社為單位核算進一步調整為生產隊為單位核算。在這裏,經歷了農民的個體生產方式、集體生產方式;在1983年之後,又進一步轉變以土地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的個體生產方式。

在這裏涉及到生產力的兩對概念:

第一是個體化生產力和社會化生產力的轉變。在開始一個階段,即土地之後的農民個體經營方式,這時的生產力是原始、個體性質的農業生產力;而隨著合作化的發展,農戶之間由於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合作進一步向單純的勞動合作轉變。到生產隊模式形成時,這時的農業生產力已經是結合形式的生產力,是社會化的生產力。雖然同樣是以人力和畜力為基礎的農業生產力,但結合形式的生產力與個體形式的生產力是有本質區別的。

第二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區別。這是生產力的社會結合方式的區別。在生產資料與生產勞動兩個方面中,如果生產資料居於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勞動只是處於從屬地位,那我們把這種生產力叫做資本主義生產力;反之,如果在生產力的兩個方面中,生產勞動居於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只是處於從屬地位,那麽,這種生產力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這兩種生產力有兩種不同的發展要求:前者為資產所有權的要求,後者為勞動所有權的要求。因此,區別生產力社會結合方式的特點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提供了分析中國農業生產力性質、特點及其發展過程分析的基本框架。以此後的文章中,我將采用這一基本框架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