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在永定路當護士的日子

2024-07-27三農

知趣同學 ,作者:劉知趣,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在當下這個人們把「穩定就業」奉為圭臬的時代裏,分高學醫,分低學護,醫學院就成了這兩年高考誌願填報的香餑餑。

我也是大學畢業很久之後,才知道窮人家的女兒讀「護理學專業」是件極具「價效比」的事。

我們那個年代畢業於縣中的絕大多數孩子,高考過後像要不要復讀、報哪所大學、讀什麽專業這樣的事,忙於生計的父母是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的,況且中專畢業的他們也不懂,所以基本都是交給「老天爺」全權代理。

我也不例外。一本厚厚的高考誌願專業目錄冊,父母一次沒看過,我自己翻了幾遍,「老天爺」說差不多得了,於是我就把誌願填了。

但那個時候,當護士肯定不是我的第一誌願,我報的是「臨床醫學」,但分不夠,被調劑到了「護理學」。父母倒沒說啥,但親戚說我廢了——以後就是端屎倒尿伺候人的。

好在,當時畢業找工作一點都不難。尤其是在十年前,醫院的護士普遍還停留在衛校畢業,正兒八經讀過大學的並不多,我們哈醫大的護理系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東三省和北京的三甲醫院幾乎是隨便挑。

畢業後,我的同學遍布到了哈醫大一院到哈醫大四院這些省內最好的醫院,少部份選擇來北京實習的,也都進了航天中心醫院、武警總醫院、空軍總醫院這些國內首屈一指的醫院,而且實習期結束轉正留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彼時,醫院的工作壓力很大,醫患關系也很緊張,但與現在相比似乎又遠不可及。但很多問題的底層邏輯好像並沒有發生改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很難靠一紙制度來扭轉。

重溫在永定路當護士的那段日子,在醫院經歷過的真實的人情冷暖、醫護工作中不為人知的一面,以及關於這個專業與就業的一些感悟,與你分享,希望有所啟發。‍‍‍‍‍‍‍‍‍

一、一個特殊的大專業‍‍‍‍‍‍‍‍‍‍‍‍‍‍‍

在教育部釋出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中,政策是強調了實習應當有償的,並且規定了實習期間的報酬原則上不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試用期薪資標準的80%。

當其他專業的學生在吐槽實習薪資太低的時候,殊不知醫學生的實習是需要自掏腰包的。

一方面是因為臨床實習本身就是醫學教育的一部份,主要的目的還是學習和培訓,跟醫院之間並非勞務僱用的關系。這個大學科的特點就是臨床實踐的重要性遠大於理論。

很多人或許並不知道,大學最後一年去醫院實習的醫學生,其實都是沒有護士/醫師從業資格證的。

就拿護理學專業來說,報考護士資格證考試的條件之一就是必須在規定的教學、綜合醫院完成至少8個月以上的護理臨床實習,否則不允許報考。

另一方面是醫院在這個期間,要為實習生的工作承擔風險和責任,以及付出一定的資源成本。

舉一個很小的例子,比如給患者紮套管針,一針沒紮進去,換一個新的套管針,就會產生成本。

再比如,我所知道的一個離譜但真實的事件,一個實習護士和住在自己科室裏一個身份有點特殊的患者談戀愛,而且這個患者本身就沒多少日子了,後面這個實習護士提分手,患者不同意,然後就在醫院走廊裏,把這個實習護士給捅沒了。‍‍‍‍‍‍‍‍‍‍‍‍

這種人命關天的事,自然也讓醫院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績效都是小事,後面整個科室直接都被取消了。

而那些因為經驗不足操作失誤所帶來的或大或小的糾紛,就更多了,但這個領域的高度就是要靠臨床實操一步一步壘起來。‍‍

二、各式各樣的患者‍‍‍‍‍‍‍‍‍‍‍

在醫院,你能看到全國各地、來自各式各樣家庭、承受不同苦痛的患者。‍‍‍‍‍‍‍‍

時隔多年,始終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在普外科遇到的那位從河北轉院過來的四五十歲的中年大叔。

一個正值壯年被病痛折磨的七尺男兒,整個人蜷縮在病床上沒有一絲精氣神,被這場大病掏空整個家庭的事實更是顯而易見。

住院期間,自始至終沒吃過一次像樣的補品,甚至比正常人的夥食都還要差,也幾乎沒人照顧。胃癌術後,開始持續發燒,肛門給退熱藥時,他總是一遍一遍地向我道謝,說不好意思又麻煩我。

醫囑單上顯示他是「自費患者」,部隊醫院的各項操作的規章制度都很嚴格,對患者的輸液港、患處所涉及的敷料、套管這些多久換一次都有明確的跟蹤和要求,而每換一套其實都會新增一筆不小的費用,於是那個時候我就經常在給他換完之後刻意不記賬。

這就成了屬於我自己的秘密。直到有一天被帶教老師發現,她告訴我要做好記錄,因為這個關系到科室老師們的獎金。

帶教我的老師是個非常好的人,她說的又有什麽錯呢?醫院基礎薪資很低,老師們也需要生活。‍‍‍‍‍‍‍‍‍‍‍‍‍‍‍

但如果時光重來,在被發現之前,我可能還是會因為心軟對患者報以同情做出同樣的選擇。‍‍‍‍‍‍‍‍‍‍‍‍‍‍

而我在輪轉到腫瘤科時,也見過一遍又一遍有事沒事就按呼叫鈴故意折騰的患者,見過喊護士去病房抓蒼蠅,護士說沒看到蒼蠅時,說「我要是找到了,你TM給我養著」的患者……後面輪到誰去給他執行醫囑,都是硬著頭皮……‍‍‍‍‍‍‍‍‍‍‍‍

所以你看,人是一種沒辦法時刻保證理性的動物,工作中也很難完全做到不帶個人情感。彼此理解和尊重這個人際交往大原則,似乎永不過時。‍‍‍‍‍‍‍‍‍‍‍‍‍‍

三、容易被誤解的醫護‍‍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也讓世界沒有了秘密。諸如醫護收家屬紅包、醫藥代表返點獲取不正當收入的新聞時常鬧得沸沸揚揚,這也讓醫患關系愈發的緊張。

而在我短暫的醫院從業經歷來看,其實沒有一個醫生會故意對自己的患者不盡力,因為誰都不希望患者在自己的手上出事。

但任何一個職業,都只是一份工作,崗位並不為人品背書。‍

我後來在北京的另一家知名醫院上班時,科室裏有個主治醫生,居然時常在治療室裏偷拿頭孢這樣的消炎藥,導致護士配液的時候時常發現藥不夠,只能拿備用的進行補,科室裏的護士都知道,只是大家沒說出來。

讀的書多,不代表素質就高。所以看人不能帶濾鏡,凡事不能一概而論。

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大家的能力或許參差不齊,但絕大多數的醫生和護士人品都沒什麽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醫生或者護士態度不好,多數時候是因為上班真的上麻了。先拋開各種上級部門的檢查和考試不說,就這個夜班不讓睡覺這個事(那個時候手機也沒有現在好玩)都容易讓人吃不消,我後來堅決轉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完小夜(下午17:00-半夜24:00)上大夜(半夜24:00-早上8:00),整個人的生物系統都是紊亂的,經常發低燒。

而無論是醫院的環境,從病房到CT室怎麽走,還是說檢查治療的過程,怎麽留尿、什麽是舌下含服,這些對於醫生護士來說簡單的像1+1等於2的問題,對於普通患者而言,都有著極大的理解門檻。

記得有一次有一個患者留尿,雙手端著滿滿一杯尿走到護士站給護士,後來我們開玩笑地說,還以為是來敬酒了。

再比如說,我們在門診看病描述病情的時候,應該只說癥狀不給結論,盡量減少對結果的幹擾,診斷應該由醫生憑自己的專業來給。

但很多時候患者自己比較有「主見」,包括要做什麽樣的檢查、要開什麽樣的藥,如果醫生想按照自己的判斷來做,大機率會產生沖突,而醫院對醫生的首要要求就是不能和患者起矛盾,所以很多時候即便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醫生,也可能為了避免沖突不得已選擇「佛了」,只好「那就聽你的吧」。

所以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本,是因為雙方的知識面存在壁壘,這一點不是靠設立醫療制度約束醫護,就能讓結果真的變好。‍‍‍‍‍

四、沒有亙古不變的好專業

當這兩年互聯網就業大環境開始變得不那麽樂觀,我偶爾也會問自己,如果當年沒轉行繼續做一名護士,日子是不是肯定要比現在要安穩得多。‍‍‍‍‍‍‍‍‍‍‍‍‍‍‍‍‍‍‍‍‍‍‍‍‍

但事實上,沒有一直正確的選擇。不能因為當下「穩定性」上略遜一籌,就全盤否定過去的收獲。‍

客觀來說,轉行後我也或多或少吃到了些互聯網的紅利,起碼不再需要長期上夜班,拿到的薪水比在醫院時要高很多,在科技互聯網行業裏看到的世界也更為廣闊。

在當下這個時代裏,事物更新叠代的速度遠比想象中要快,人們的價值觀不斷地被重塑,又不斷地被推翻。

就像我當年大學畢業的時候,輔導員說的是「學護理有啥好繼續往上讀的啊,去醫院多上幾年班啥都有了」。

誰曾想,十年後護士行業馬上人均研究生了。‍‍‍‍‍‍‍

所以你看,人生哪有什麽「一勞永逸」的解法,不會因為讀了一個公認的好專業就一路坦途,更不會因為讀了一個不理想的專業就窮途末路。

嗯,是的,我們那個時候「護理專業」就是那個別人眼中「端屎倒尿伺候人」的爛專業。而現如今,論穩定就業和長遠發展趨勢,護理恐怕比師範更有前景。

這又讓我想起了7年前,我表弟高考報誌願時,他那「包工頭」的爹,因為見證了太多出身寒門的土木本科生「起飛」的歷程,堅決讓他學「土木工程」,而我因為正身處互聯網如火如荼的發展期,就建議他報了個普通211院校的電腦專業。

但後來本科畢業的時候,他所在的院校電腦專業在領域內並不強勢,導致沒找到理想的工作,於是選擇繼續讀研。‍‍‍‍‍‍‍‍‍‍‍‍‍‍‍‍‍‍‍‍‍‍‍‍‍

但研究生畢業後,在院校+專業的雙重助力下成為了選調生。

所以你看,人生的每一步,哪能步步為營,不過都是被命運之手推著向前罷了。‍‍‍‍‍‍‍‍‍‍

要相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知趣同學 ,作者:劉知趣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