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上海垃圾分類五周年,正在進行哪些新探索?

2024-07-01三農

扔垃圾這件事兒,上海徐匯區宛南六村的居民深有體會。

這座建於1979年的老小區,常住人口3000人左右,早期的垃圾箱房甚至無法容納居民日常產生的垃圾量,垃圾桶只能擺在外面,一到夏天就臭味彌漫。在這住了40年的居民周玉娥說:「以前的垃圾房就是一個空殼子,沒門,垃圾桶都是開放式的。後來裝了兩扇門,還是不行,很臟,味道大。」

在徐匯區宛南六村,居民投放垃圾。 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陳悅 圖(除姓名標示外)

今年3月,嶄新的垃圾箱房落成,面積從原先的37平方米擴建到100平方米,配備了科技裝置,內部可以自動除臭,投放口可以感應開門,外部設定了智慧監控,居民一旦錯誤投放垃圾就會有語音提醒,誤投放的訊息和照片也會推播給保潔人員。

在徐匯區宛南六村垃圾箱房,垃圾混投後,智慧監測系統會通知保潔人員。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五年來,變化的不僅僅是垃圾箱房等硬體設施,垃圾分類意識也深入人心,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不斷最佳化。

宛南六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孫嶸捷說,剛開始實行垃圾分類,要建立誌願者隊伍宣傳引導;幾年下來,現場已經不再需要引導員,大家都自覺分類。樓組黨建自治小組會進行常態化宣傳和自我監督,比如有租客搬進來,自治小組會上門告知垃圾箱房的開放時間、投放要求等。

垃圾投放時間已經改了五次,「剛開始只有早上傍晚各一小時,後來覺得跟居民實際生活不符,就根據居民一輪輪的建議,調整到目前的三個時段,早上、傍晚各有三小時,中午一小時,居民吃完飯也能扔垃圾。」孫嶸捷說,目前小區還在圍繞垃圾精細化分類、垃圾箱房裝置等問題進一步征求居民意見。

徐匯區宛南六村過去的垃圾箱房照片。

徐匯區宛南六村的新垃圾箱房,今年3月建成。

「現在垃圾箱房弄得漂亮一點,沒有臭味,大家都舒服。基本上每個人都知道,幹濕垃圾要分開。」周玉娥感慨,這些年,扔垃圾這件小事兒變化太大了。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表示,五年來,居民垃圾分類習慣基本養成,社會參與熱情明顯提高,市民自覺履行生活垃圾分類義務的比例已達到97%,全市居住小區分類達標率從【條例】實施前的15%提高到95%。

上海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實效也顯著提高。生活垃圾「三增一減」實效明顯,今年1至5月,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627噸、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1噸、濕垃圾日分出量9111噸、幹垃圾日清運量17060噸,較【條例】實施前分別增長1.8倍、15倍和70%,幹垃圾減少17%。

生活垃圾清運更「智慧」

6月29日早上9時,在靜安區曹家渡街道均泰麗軒小區的垃圾箱房,保潔員把三桶濕垃圾拖到了路邊,沒幾分鐘,垃圾清運車就開過來運走了垃圾。

濕垃圾清運。

垃圾箱房門口有一塊「垃圾分類精準報時顯示器」,顯示著垃圾清運車的行車路線、預計到達時間等資訊,該路線全程10個點位,均泰麗軒是第7站,保潔員只需根據預計到達時間提前10分鐘拖出垃圾桶即可。

在上海中心城區,有不少小區像均泰麗軒一樣,垃圾箱房位於馬路邊,日常生活垃圾分類後由保潔工拖至沿馬路一側等待清運。「保潔工為確保不錯過清運車輛,往往會提早一兩個小時把垃圾桶拖出來,造成垃圾桶在外擺放時間過長,不便行人通行,夏季濕垃圾還容易產生異味,對周邊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曹家渡街道城運中心副主任蔣誌磊說。

靜安區曹家渡街道均泰麗軒小區的垃圾箱房。

有了類似於公交報站的精準報時,保潔員可以根據清運車輛作業情況,提前幾分鐘拖出垃圾桶就可以,減少垃圾桶在馬路上擺放的時間。「如果配合好,清運車來了就能裝桶,整個路線順暢的話走一遍一小時不到。」蔣誌磊說。

目前,靜安區已選定三條路線作為「生活垃圾清運公交站牌式精準報時示範路線」試點,除了垃圾房安裝的顯示器,提示車輛到達的簡訊也會同步發送到保潔員手機,為日常垃圾按時清運提供雙重保障。

垃圾分類精準報時顯示器。

途經均泰麗軒的路線為濕垃圾清運路線,已執行兩周。蔣誌磊說,環衛清運車輛有GPS定位,像公交車報站一樣,系統預估到達時間,目前稍有幾分鐘誤差,但是在可控範圍之內,數據積累多了以後可以提高預估的精確性。後續將根據需求升級系統,比如增加語音播報、故障警報等功能。

行走在上海的小區、街頭,垃圾分類帶來的變化無處不在。在徐匯區,道路上以前的大投口的二分類廢物箱已經全部更換為精細化投口廢物箱;容易跑冒滴漏的傳統濕垃圾收運車已經全部更替為無滴漏車型,並加裝了密封條。

上海徐匯環衛服務有限公司業務部經理馮超介紹,公司在去年搭建了「智慧環衛平台」,對車輛作業區域加裝網路攝影機,即時捕捉和記錄車輛作業行為,有效加強了垃圾分類收運的全程監督。根據對垃圾清運班次和數據的分析,徐浦子公司將原有的5個幹垃圾清運班次車輛合並調整為4個,並將多余車輛作為備車;公司所有環衛車輛的有效工時從不足60%提升到70%以上。

工作人員介紹徐匯環衛智慧化管理平台。

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持續最佳化

從垃圾投放、中轉、運輸到末端處置,上海的生活垃圾分類體系不斷最佳化。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表示,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五年來,社群分類投放環境不斷最佳化。【條例】實施後,為滿足分類投放功能,全市首輪推進了2.1萬余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規範化改造,實作投放點容器、標識、宣傳、公示、配置的「五個規範」。為進一步提升市民群眾的分類投放便捷度和獲得感,2023年,全市先行先試完成了521個生活垃圾房標準化改造和347個生活垃圾分類精品小區建設。

生活垃圾全程體系服務能力穩步增強。推行生活垃圾分類以來,全市增加配置了規典範可回收物清運車372輛、有害垃圾清運車134輛。同時對傳統生活垃圾清運車輛進行標誌標識改色,配置濕垃圾清運車1801輛、幹垃圾清運車3517輛,滿足全市生活垃圾分類運輸需求。全市建成焚燒設施15座、濕垃圾集中設施9座,每天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從2018年底的1.4萬噸增加到目前的3.6萬噸,增長了1.5倍。2021年11月底,全市提前實作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至「十四五」末,全市設施處理總能力將進一步達到3.9萬噸,為本市幹濕垃圾資源化利用和處理提供全面保障,同時將為協同處理其他固體廢物提供基本保障。

以上海老港生態環保基地為例,近五年來,這裏實作了由填埋為主向幹垃圾焚燒結合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垃圾綜合處理模式的轉變。相對【條例】前,幹垃圾焚燒能力從3000噸/天提升9000噸/天,濕垃圾資源化能力從零提升至4500噸/天,填埋量從7000噸/天降至零填埋,垃圾處理資源化利用率提高12%。隨著數位老港系統建設、工業旅遊基地建立、無廢園區建設、執行管理標準化試點建立等,老港基地已從「垃圾碼頭」轉變為「無廢老港」、「花園老港」。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城投老港」微訊號 圖

生活垃圾資源回收體系持續完善。全市可回收物「點站場」體系建設量質齊升,從2018年底的3382個服務點、93個中轉站、6個集散場,到目前的1.5萬個服務點、205個中轉站、14個集散場。2023年,為更好地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的資源回收利用效果,方便部份市民「賣廢品」需求,全市完成了「滬尚回收」標識更新,升級建成32座示典範可回收物中轉站。

生活垃圾分類環境效益明顯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後,進入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的幹垃圾焚燒的熱值有效提高,焚燒每噸幹垃圾的發電量由300度左右上升到600多度,煙氣中的顆粒物、戴奧辛檢測濃度低於歐盟2010標準排放限值的10%,達標的穩定性和效果明顯顯現,也助力全市空氣環境的改善。

探索垃圾分類碳普惠體系

垃圾分類的成效如何長期維持,怎樣讓居民、企業持續有動力踐行垃圾分類?

2023年9月起,上海市綠容局牽頭,聯合綠色帳戶、城投相關企業和高校等14家單位組成政產學研團隊,啟動上海垃圾分類碳普惠體系探索和實踐。

人們常說垃圾分類是踐行低碳生活,但具體能減多少碳?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畢珠潔介紹,根據初步研究結論,以上海2021年實際垃圾量數據來計算,上海垃圾分類全過程是減碳的,年減排量約117萬噸。居民源頭投放和後端企業的貢獻比約7:3。

她進一步解釋,垃圾投放到收運本身並不能減碳,需要依靠末端處理的厭氧產沼、好氧堆肥等工藝轉化,沼氣可用於發電、制CNG(壓縮天然氣),透過資源化利用最終達成減碳目的。

探索碳普惠體系的意義何在?畢珠潔說,「我們把上海垃圾分類前後的實際執行數據做了系統測算,核算出上海的減排情況,基於總體核算,可以推出簡單的計算公式,這樣大家以後可以快速知道自己的減排量。不同型別垃圾的減排量不一樣,濕垃圾和可回收物的減排量顯著優於幹垃圾,因此,一些企業會監督員工不要混投幹濕垃圾,從而最佳化個體行為。」

另外,「減碳的核算方式本身是面向碳交易市場的一套方法學,有著嚴格要求,需要對各環節的垃圾重量和品質進行監測,因此可以為整個上海的垃圾分類智慧監測體系提供更好的支撐。」

徐匯環衛智慧化管理平台可以即時監測車輛位置和作業情況。 受訪者 供圖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稱,下階段將繼續貫徹落實【上海市持續最佳化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工作方案】,堅持常態化管理、便利化分類、減量化使用、系統化治理、資源化利用、智慧化監管的工作思路,不斷最佳化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

一是以提升市民感受度為出發點。堅持便民原則,推動「美+凈+智慧」化改造,持續推動投放點改造提升,配套完善固定式洗手池、除臭、通風、遮陽防雨、照明等「五個裝置」,配置無需手動開門(開桶)以及智慧監管裝置,至2025年,全市計劃推進生活垃圾投放點微更新2.1萬個、專項更新8000個、建成精品小區(村)1100個。

二是以提高資源化水平為主線。線上大力推廣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務平台及「滬尚回收」微信小程式;同步提升社群內的可回收物服務點(包括自助回收箱、分類投放點、流動回收服務點等),建設街區內的惠民服務點;線上線下互動,實作市民便捷透過小程式找到周邊服務點,同時為行動不方便人群透過社群公益渠道或是可回收物主體企業公益服務,提供可回收物資源上門回收服務。惠民回收服務點,今年將率先建成300個,到2025年計劃累計建成800個。

三是以探索垃圾分類碳普惠為發展新動能。抓住雙碳戰略機遇,根據【上海市碳普惠管理辦法】,針對社會團體或者個人在能源節約、資源迴圈利用等領域的減碳行為,基於本市公布的碳普惠方法學進行量化和賦予一定價值,可以適用在碳普惠範疇。如果相關課題組的論證透過且成立,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行為將得到碳減排的補償,從而獲得經濟效益。這些經濟效益可能會讓參與垃圾分類的市民為社群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為社群環境改善得到新的資金來源。該方法學已經在市生態環境局初步備案,目前正在進一步修正完善。